“禊”字溯源,抓住神話傳說中歷史的影子

“禊”字溯源,抓住神話傳說中歷史的影子

“禊”字溯源,抓住神話傳說中歷史的影子

王羲之《蘭亭集序》開篇首句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其中之“禊事”是指什麼事呢?原來這事是我國古人的一種傳統風俗雅事,叫祓禊[fú xì]。下面我們就詳細瞭解一下。

“禊”字溯源,抓住神話傳說中歷史的影子

祓禊是中國漢族民俗,於每年暮春之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稱為祓禊。《論語》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祓禊活動其實就是上巳節的起源。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時,把夏曆三月(季春之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日”。為什麼只選定用“巳”日呢?首先,巳以紀月,代表孟夏之月,象徵春天的結束,提醒人們儘快完成春天之事。再者,“巳”的甲骨文字形是蛇、蚯蚓等屈曲型動物的形象,這些動物是冬眠動物,其活動和活躍程度與氣溫有很大關係。氣溫低時,它們幾乎不出來活動,是春天中遲遲不出的句[gōu]屈者。季春之月,氣溫升高,萬物皆出,無有內者。《禮記 月令》雲:“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季春之月,天道外宣,鼓勵萬物出達,不宜句屈於內。應著這季春之氣,古人於是以“上巳日”為節,舉辦儀式,鼓勵戶外活動。一開始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讓年輕人到河邊沐浴,洗滌身上一冬所積的塵垢,這就是祓禊。

“禊”字溯源,抓住神話傳說中歷史的影子

祓禊實際上是仲春之會的延續,是為青年男女戀愛而舉辦的節日活動。《周禮 媒氏》記載:“仲春之月,會令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透過仲春之會,適齡男女基本上都會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但也難免還有一些剩男剩女,祓禊活動再次提供一個男女相會的機會,這也是春天裡最後的一次機會。祓禊活動的主角本來是青年男女,之後喜歡舞文弄墨、附庸風雅的油膩大爺們也不甘寂寞地參與進來。魏晉以後,上巳節固定為農曆的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活動內容也更豐富多彩。魏晉之風,文人雅士崇尚自然,縱情山水,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家士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臨水宴飲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即禊飲。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謂“修禊事也”即指臨水宴飲、作文弄詩的禊飲活動。

“禊”字溯源,抓住神話傳說中歷史的影子

瞭解了祓禊之事的大體情況,我們不禁還會發出疑問,古人為什麼把暮春之月,臨河沐浴的戶外活動稱之為祓禊呢?“禊”字是什麼意思呢?世人皆知是一種漢族民俗活動,卻並不知道禊事和“禊”字是大有來歷的。“禊”字創造出來應該不早於商代,而且最早是因商代的祭祀祈福活動而造的字。“禊”字的出現是源自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和商族先祖有關。

“禊”字溯源,抓住神話傳說中歷史的影子

“禊”字從示從契,“示”與祭祀有關,表示一種尊重和紀念。“契”在這裡是人名,當指商部族的先祖契,而不是其它字面解釋,這一點幾乎無人知曉,所以從古至今,“禊”字都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深度解析,更無人知曉這個字的由來和根源。據神話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其在河濱行浴時,因誤吞空中玄鳥的墜卵而懷孕,故生契。《詩經·商頌·玄鳥》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是商人可追溯到的最早先祖,契的父親是誰就不可溯知了,於是就附會到商族所崇拜的物件(玄鳥)的身上。事實上,上古之時,知母不知父的事很平常,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後,君王貴族喜歡把自己的先祖附會在崇拜的物件和三皇五帝的血脈上,於是產生許多神話傳說。諸如吞卵而孕、履大跡而孕的神話傳說,這當是母系氏族的遺風,人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致。“禊”字中流傳著美麗的神話傳說,也包含著豐富的歷史資訊。

“禊”字溯源,抓住神話傳說中歷史的影子

禊之事,當為後人紀念並效仿簡狄生契舊跡,於暮春之月,在河濱沐浴、嬉遊,以便覓得佳偶,結婚生子的習俗活動。這應該就是我國“情人節”的起源。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古代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少女的成人禮,也就是“笄禮”。古代正規的婚配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年滿十五後,如果已許嫁,就可行笄禮,而當女子年滿二十仍未許嫁,也可行笄禮,表示已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隨時可以出嫁。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未婚的男女在一起自由戀愛,鍾情的雙方相互表達愛慕之情,這實際就是我國最早的“情人節”。隨著節日內容的不斷豐富,就形成了傳統的“上巳節”,上巳節的各種活動也就都統稱為“禊事”了。

“禊”字溯源,抓住神話傳說中歷史的影子

TAG: 上巳節活動季春玄鳥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