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研究神話故事,“夸父逐日”竟然有五種解讀

神話是遠古氏族的精神產物,是遠古人對各種現象的解讀和說明。基於這一點,有很多專家學者都會研究神話故事。透過這些研究,可以瞭解遠古時期,人們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對自然、社會的認知。在神話故事中,有一則“夸父逐日”特別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包括呂思勉、袁珂這樣的知名學者都對其進行過深入研究,並且有獨到見解產生。

學者研究神話故事,“夸父逐日”竟然有五種解讀

“夸父逐日”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外北經》,後來戰國時期道家著作《列子》中也出現過這則故事。夸父是一個身高體壯的巨人,他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當時出現旱災,太陽把土地曬乾,人們沒有水喝、沒有糧食吃。夸父決定把太陽從天上摘下來,於是他開始和太陽賽跑,一直追到了太陽落下的地方。太陽為了防止被夸父摘落,迸發出巨大的熱量,曬得夸父口乾舌燥。夸父感到口渴,到處找水喝,結果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他喝。最終夸父乾渴而死,他死後身軀變成一座大山,他的手杖變化成百里桃林。

學者研究神話故事,“夸父逐日”竟然有五種解讀

關於這個神話有兩種主流解讀。第一種觀點認為夸父是英雄,他追太陽的行為是一種大無畏精神的體現。第二種觀點認為夸父自不量力,明明沒有追太陽的實力,他偏偏沒有自知之明。這兩種觀點同時成立,並流傳極廣。

學者研究神話故事,“夸父逐日”竟然有五種解讀

近代史學家呂思勉研究“夸父逐日”之後,他認為這則神話故事揭示了水神和火神的戰爭。夸父代表著水神,太陽代表著火神。誰都知道水火不容現象,但要說清楚其中道理,就沒那麼容易了,所以遠古人想象出兩位神明,他們分別代表著水和火,他們脾氣秉性不和,經常發生戰爭,於是就有了水火不容的現象。透過這則故事反映了遠古人對自然現象的好奇,也反映了他們雖然無法進行科學分析,但也能“自圓其說”。

學者研究神話故事,“夸父逐日”竟然有五種解讀

神話學家袁珂研究“夸父逐日”之後,他認為這則神話反映了遠古人的追求。袁珂系統地校對、考辨、註釋過《山海經》,他從《山海經》這部著作的立場角度分析這則神話。遠古人對光明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崇拜,進而對萬事萬物的道理不斷探索追尋。夸父是遠古人的代表,他的行為表達了遠古人對自然本質的探索以及征服自然的理想。

學者研究神話故事,“夸父逐日”竟然有五種解讀

除了上述兩種解讀之外,還有以下三種解讀。其一,夸父逐日象徵著黑夜與白晝的對抗。這一種解讀和呂思勉的觀點有些類似,都是強調自然現象中的對立關係。其二,夸父逐日應該是個寓言故事,而不是神話。這則寓言揭示的道理是,人要和時間賽跑,跑得越遠,吸收的養分越多。其三,夸父代表著月亮神,月亮神追逐太陽代表著日食現象。這三種解讀相對小眾一些,沒有前兩種傳播廣泛。

其實,研究神話有很多意義,不但可以瞭解文化歷史,還可以樹立民族精神。神話故事不應該被小看,看這些故事的時候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TAG: 夸父遠古夸父逐日這則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