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很久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就是遇見了大的事情,打一個大的結,遇見了小事,就打一個小結,相連的事情就打連環結。

相傳上古軒轅皇帝有一名部下名倉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是一名史官。他天生四目重瞳,異常聰慧。有一日,倉頡前往南方巡查民情,登上了一座陽虛之山,忽然看見了一隻很大的龜,龜背上有許多青色的花紋,倉頡見了覺得好奇,便上前仔細觀察起了龜背上的花紋,他越看越覺得神奇,這些花紋竟然相通相連,且各有含義。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此時正是結繩記事的年代,由於軒轅黃帝統一了華夏,人口的增多,導致日常的瑣事單單依靠結繩記事已經不夠用了,他便想到了如果不一樣的花紋代表一種意思,那麼是不是可以用不同的圖案來代表特殊的含義呢?

於是,倉頡自此之後日思夜想,到處觀察,他日觀山川脈絡,江河地貌,夜觀星宿分佈,漫天星辰。又觀察飛禽走獸,鳥獸蟲魚的爬行痕跡和爪印,各種草木器具的形狀,並畫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符號,並且標記了各種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又尋遍世間,蒐集整理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把這些符號拼湊在一起,並且講解給大家聽,大家倒也曉得也明白。於是,倉頡便稱呼這些組合的符號為”字“。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在倉頡造字,字成之日,不僅舉國歡騰,竟然連上天都下起了雨,雨落在地上便成了穀子,夜晚鬼魂哭嚎,仿似永無安寧之日。

以上是倉頡造字傳說中的一種,我們再回歸歷史,在甲骨文被發現之前的幾千年中,中國曆代的學者都在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有“結繩”說、有“書契”說、有“倉頡造字”說、還有“八卦”說以及“河圖洛書”說等說法,這些說法大多都是對古代傳說的記載,加上自己的推理判斷,這些記載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結繩說和書契說(前文字時期的傳說),一種便是倉頡造字說(創造文字本身的傳說)。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結繩”說:

《易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書契。”

《莊子·篋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留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文心雕龍·練字》:“文象立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造字”說:

《世本·作篇》:“沮誦、倉頡作書。”

《苟子·解蔽篇》:“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呂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說文解字·敘》:“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遍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淮南子·本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對於倉頡造字的說法,魯迅先生在雜文《門外文談》中以有點調侃的口氣說:“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表明了自己支援大眾創字,否定了倉頡造字說的態度。

雖然對於造字一說眾說紛紜,但是我們從文獻中也可以看出文字的發明是一種社會行為。當時不同地區的不同部落,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都有可能有一些文字的雛形,而倉頡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整理歸納,並透過大力推廣,令大家約定俗成,方面記憶,因此能流傳下來。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規範統一文字,對後世文字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一統中國後,效仿倉頡做法,對各國之間的言語異聲、文字異形進行了整理和規範。為了統一和簡化文字,用小篆寫出三種字書,作為兒童的識字讀本。西漢的時候又將此三書合一,改為隸書寫定,統稱《倉頡篇》。

文字的發明和流傳,決不是一人之力和一時之功就能完成的。而是古代的智者透過長期的探索發現和反覆的擇優汰劣,經規範及推廣才成為了大眾所接受的結果。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造字,字成之日,天雨粟,鬼夜哭

TAG: 倉頡倉頡造結繩書契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