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沐浴露的古代,人們該怎麼把自己洗乾淨呢?

時值三伏,除了雪糕、西瓜和冰鎮可樂陪伴我們外,還有一件事也算是解暑必備,那就是洗澡。

在現代社會,洗個澡不算難事。但是在用水不方便、沒有洗髮液沐浴露的古代,人們是如何洗澡的呢?

在沒有沐浴露的古代,人們該怎麼把自己洗乾淨呢?

▲來源/電影《畫皮》截圖

古人洗澡有講究

根據目前甲骨文和出土文物來看,早在夏商時期,人們就已經養成了洗手、洗澡的習慣。

但是,古人洗澡和我們略有不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寫道:“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古代的“沐”是洗頭髮,“浴”是沖洗全身;“洗”專指“洗腳”,而“澡”則指“洗手”。所以,如果你好幾天沒洗頭髮了,可以和朋友說:“等我沐後再出門。”

在沒有沐浴露的古代,人們該怎麼把自己洗乾淨呢?

▲《說文解字》書影。來源/網路

在古代,沐浴並非純粹的個人衛生問題,而是有禮儀和法律規定的,它與人們的生活規範緊密聯絡在一起。

西周時期,洗澡是一種神聖儀式,舉行大型祭祀活動前必須要齋戒沐浴,逢年過節、婚禮禮儀也要沐浴,大臣朝見天子前也要沐浴更衣。《禮記·王制》記載:“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在專供沐浴的封邑洗頭、洗澡,然後才能朝見天子,以示尊重。一生克己復禮的孔子更是身體力行,這才有了廣為人知的“孔子沐浴而朝”。

重大時刻之前必須洗,那麼日常該多久洗一次澡,古代也有明確規定。《儀禮·聘禮》記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意思是,在接待客人時,要讓客人三天洗一次頭髮,五天洗一次澡,這樣才是待客最高標準。

到了西漢,官員更有專門的“洗澡假”。唐代《初學記》記載:“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官員每工作五天會得到一天的洗澡假期,這就是古代官吏的“休沐制度”,體現了古人對於文明修養和衛生的重視。

除了洗澡頻率,還有關於沐浴習俗的規定。《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夫妻過日子,男女都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正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

可以說,儘管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匱乏,先人仍創造出了沐浴文化,將沐浴禮儀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古人洗澡用什麼器具?

我們現在知道古人一定是洗澡的,那麼具體怎麼洗呢?

在眾多古裝劇中,我們常看到的洗澡工具是木桶。其實,除了木桶,古人還有其他豐富的洗澡器具。

在沒有沐浴露的古代,人們該怎麼把自己洗乾淨呢?

商周時期,青銅冶煉技術得到發展,產生了最早的沐浴器皿“鑑”,在這之前,人們多在江河湖海中洗澡。《莊子·則陽》記載:“靈公有妻三人,同濫而浴。”這說明在先秦時期的君王貴族們已經使用青銅鑑來盛水沐浴。

現存的“戰國雙龍鑑”是一件大型水器。鑑的兩耳呈獸型,套有大環,雙龍攀緣器口作操水狀,周身飾有繁茂的蟠龍紋,製作極為生動。

除了鑑,還有著名的青銅沐浴器皿“盤”。周代的“虢季子白盤”形狀極像現代的浴盆。

在沒有沐浴露的古代,人們該怎麼把自己洗乾淨呢?

▲宋代團扇上的浴嬰圖,來源/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品

自漢代以後,木質澡盆開始出現。木質澡盆造價遠比青銅器具低,沐浴也由此開始普及,普通百姓也能在家中享受沐浴的樂趣。當然,皇宮裡的沐浴體驗也在升級,他們會在有溫泉的地方建造宮室,享受溫泉沐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在臨潼驪山的溫泉處砌石成池,建“驪山湯”供自己享用。後來更有著名的華清池,見證著楊貴妃奢靡受寵的後宮生活。

在沒有沐浴露的古代,人們該怎麼把自己洗乾淨呢?

▲貴妃沐浴圖。繪/徐樂樂,來源/雅昌藝術

古人都用什麼洗澡?

那麼新問題又來了,在沒有洗髮水、沐浴露的時代,古人該如何把自己洗乾淨呢?

其實事情並沒有我們想象中複雜。原始社會的人們,雖然只能在河湖等天然環境中洗澡,但他們在這過程中發現了一個規律,如果身上粘有泥巴,清洗起來會更加潔淨。這是因為,鹼性泥土會和油脂發生皂化反應,也就起到了除汙垢的作用。就這樣,泥土成了人類最早的清潔劑。看來,“出淤泥而不染”在最早的時候,也是一種具體描述。即使到今天,仍有很多洗護品牌也打出了泥土招牌進行宣傳,比如火山泥清潔面膜。

後來,人們發現了更為乾淨的鹼,它漸漸代替泥土成為主要的洗澡用品。繼鹼之後,古人又發現火燒的草木灰也能去除汙漬,而且草木灰遇水很容易沖洗,乾燥時也更容易清理。《禮記·內則》記載:“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浣。”可見,草木灰在那時不僅是洗澡用品,也是重要的衣物洗滌劑。

春秋時期,淘米水開始成為重要的洗澡用品。據《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使疾而遺之潘沐。”這裡的“潘汁”就是淘米水。淘米水中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是一類天然的營養劑,具有很好的去汙和養護作用。《周禮》記載:“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看來,淘米水在愛美的古人心中地位是相當之高。

在沒有沐浴露的古代,人們該怎麼把自己洗乾淨呢?

▲淘米水

秦漢時期,皂角開始出現。皂角,也就是皂莢樹的果實。皂角果實富含胰皂質,可以煎汁去除汙漬;它的種子榨油可作潤滑劑及制肥皂,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功能,有治癬及通便功效。

皂莢使用方法很簡單,只要把皂莢剝開,將內部那一層光滑的黏液刮下來就可使用,等同於今天的洗髮水和沐浴露。但要注意的是,那時候皂角比較稀缺,普通人家無法用到,大多數人還是用草木灰和淘米水洗澡。

魏晉時期發明的“澡豆”,成為居家必備的洗澡用品。澡豆以豆粉為主,配合各種藥物製成,用來洗手、洗面,具有潤滑面板的功能。孫思邈的《千金翼方》記載:“衣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可見,澡豆在那時極受歡迎。澡豆的出現標誌著人們開始使用合成的沐浴用品,實現了清潔用品的革命性突破。

高能預警來了,接下來的“肥皂”成分會有一點重口味。隋唐時期,人們發現豬的胰臟也有很強的除垢能力,而且還有潤滑面板的功效。就這樣,由豬胰臟和草木灰結合的“胰子”登場,洗滌功能已和今天的肥皂相差無幾。

宋朝時,洗漱用品發展更加成熟,出現了肥皂雛形。具體做法是將天然皂莢搗碎細研,加入香料,製成橘子大小的球狀,在當時叫作“肥皂團”,專供洗面浴身之用。

宋人楊士瀛在《仁齋直指》中對肥皂團的秘方有詳細記錄,其中涉及香料、中藥等近20種。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還專門描述了南宋都城臨安售賣肥皂團的商販。

到了明清時期,終於出現了真正的香皂,成為大戶人家必不可少的洗漱用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錄了香皂具體的製作方法:“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香皂”去汙功能更強,民間稱之為“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稱香皂為“胰子”。這一時期,最為出名的是江南六合縣(今南京市六合區)所產的香皂,是當時女性最喜愛的洗滌用品之一,但因為製作成本高、價格昂貴,普通人家一般用不到。

在沒有沐浴露的古代,人們該怎麼把自己洗乾淨呢?

▲李時珍《本草綱目》。來源/網路

除了這些清潔用品,古人在泡澡時,還會在水中放置各種各樣的香料來除去身上的異味。

看來,即使沒有沐浴露和洗髮水,即便沒有方便的淋浴裝置,古人依然用自己超凡的智慧創造了多樣的沐浴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洗澡這件事從國家儀式走向士大夫,又隨著器物的普及走入尋常百姓家。同樣地,悠久的沐浴文化也在反哺著現代人的精神核心,讓我們更加珍惜技術革新帶來的生活便利。

TAG: 洗澡沐浴古人淘米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