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讀了它的下半句,才知道是該漲漲知識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讀了它的下半句,才知道是該漲漲知識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諺語庫中的佼佼者,被廣泛應用於生活語言之中,不論是文人墨客的勸誡從文,還是高僧貴侶的口頭禪,它都被與女色牢牢綁在一起,意在言明一味追求男歡女愛到頭來只是虛空一場。由此,此句中的“色”自然而來被認為是美女紅顏,然而它的真義卻遠遠比這開闊得多。

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印度大乘佛教極為重要的經典,如今的版本以唐代玄奘翻譯的最為流行,而這八個字便是玄奘對《心經》的領悟。由於佛教八戒之中有“色”一說,因此人們便將“色即是空”誤解了,那麼它究竟所為何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讀了它的下半句,才知道是該漲漲知識了

《心經》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玄奘解釋說,色與空沒什麼區別,因為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顯然,他並非是講女色、虛無那麼簡單。

其實,這裡的“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能產生“質障”的東西,可以理解為一切的物質現象。而“空”則是指虛無或空無的狀態、性質等,就是沒有的意思,佛教語言中多以“空性”稱之。那麼《心經》用白話文翻譯就是說:一切物質現象與虛無的狀態沒有區別,因為它們互相為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讀了它的下半句,才知道是該漲漲知識了

也可以理解為,“色”是事物的表象,“空性”是事物的本質。可見這句話的意思不僅僅是說一個人看破了紅塵,而是指看透了一切,講究萬事萬物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它比我們理解的意思更加高深高遠。“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心經》說的就是哲學。

我們再來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下一句,其實如果我們清楚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含義,就不會再誤解“色”。“受想行識”是四樣東西,分別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它們與色蘊一起構成了佛教的“五蘊理論”。該理論認為,世間萬物皆是由五蘊和合而成,色蘊屬物質現象,而其餘四蘊皆是精神現象,所以“色”才被第一個拿出來說。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讀了它的下半句,才知道是該漲漲知識了

其實,玄奘翻譯的經文省略了不少,《心經》裡對“受想行識”的原文應當是這樣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為了簡潔直白,玄奘便直接譯為了“亦復如是”。物質現象和虛無的狀態沒有區別,“受想行識”這些精神現象與虛無的狀態同樣沒有區別。綜上所述,“色即是空”與女人沒有一點兒關係,那些將它們聯絡在一起的人完全是望文生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讀了它的下半句,才知道是該漲漲知識了

不過,美女這一種物質現象的確是包含在“色”之中的,但僅以其中一種來以偏概全,就不正確了。我們會經常以這句俗語為由頭開玩笑,實際上就是一種誤解誤用的行為,下次如果你再聽到別人這樣說,便可以大方反擊:你誤用了!

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又可反哺於生活。生活中的俗語或諺語來源廣泛,有名人名言,有唐詩宋詞,也有歷史典故,當然也有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來自佛典的。瞭解歷史,品讀文化,貴在熱愛,出口帶幾句俗語是必要的,可誤用了則適得其反。

TAG: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