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的“五福”

“福”是中國最古老的觀念之一。《尚書·洪範》記載,在周武王時代,周武王拜訪商紂王的叔父箕子時,箕子談到,他聽說過去鯀用土堵洪水,把五行搞亂了,天帝大怒,就不把“洪範九章”傳授給鯀。治理天下的常理遭到破壞,鯀被誅殺。禹繼起,振興大業,天帝就把“洪範九章”傳授給禹,禹按此常理治理天下,出現了井然有序的局面。“洪範九章”的最後一章為“五福”,即“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按唐人孔穎達的解釋,“五福者,謂人蒙福祐有五事也”,即一個人獲得的幸福所體現的五個方面。在《尚書·洪範》中,“五福”被看作是上天傳授給禹用以治理國家的,實際上就是禹為自己統治天下確立的人們應當追求的價值目標。

《尚書·洪範》中提出的“五福”幸福觀,在《詩經》中得到了發展。《詩經·大雅·文王》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永遠都要與天命相配,但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儘可能多的幸福。《孟子》中兩次引用這句詩文,足見孟子對這一思想的高度重視以及這一思想在當時的廣泛影響。《詩經·小雅·蓼蕭》有“和鸞雍雍,萬福攸同”。“和鸞”是古代車上的鈴鐺,“雍雍”意思是聲音和諧。這是一句祝福語,意為鈴鐺聲音和諧優美,祝願大家同福多福。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詩句已經將幸福與和諧聯絡起來。《詩經·大雅·大明》還有“昭事上帝,聿懷多福”的詩句。“聿”是語助詞,“聿懷”意為“篤念”,詩句講的是周文王言行謹慎,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帝,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為百姓謀更多福祉,德性高尚,所以各國歸附和推崇他。這裡所說的意思是與前一詩句一致的,只不過講的是君王為百姓謀幸福。

《禮記·祭統》雲:“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對於這裡所說的“無所不順”,《禮記·祭統》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內盡於己,而外順於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上則順於鬼神,外則順於君長,內則以孝於親,如此之謂備。”《禮記》對幸福的闡述雖然有些許儒家的偏見,但注意到了幸福之完備百順的性質,是對“幸福”概念的正確理解。其正確性在於,幸福被看作是人的整體生活的完善。《禮記》將幸福理解為百順的思想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如北宋張載就說:“至當之謂德,百順之謂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無入而非百順,故君子樂得其道。”(《正蒙·至當》)

綜而觀之,在春秋戰國以前,中國先民就已經有比較完整的“幸福”觀念,包括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有考察表明,在《詩經》現存的305首詩歌中,“福”字出現過53次,可見當時“福”觀念的普及程度。《尚書》中的“五福”觀念、《詩經》中的“自求多福”觀念,以及《禮記》中的“福者備也”觀念,回答了“什麼是幸福”和“如何獲得幸福”這兩個有關幸福的基本問題,因而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幸福觀念,構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傳統幸福觀。

中國傳統幸福觀內容豐富多彩,很難加以詳述,但其基本內涵已包含在《詩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詩句之中。這一詩句的兩個關鍵詞體現了中國傳統幸福觀兩個層次的基本含義。一是“多福”,即追求儘可能多的幸福。如果聯絡《禮記》對“福”的解釋,那麼,“多福”實際上意味著完備的幸福生活,即整體生活的幸福。民間對這種“多福”有一種極致的形容,即“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在傳統價值觀中,雖然“多福”並沒有限度,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五福”。二是“自求”,即幸福不會從天降,求助自己幸福來。民間有許多說法表現了這種觀念,如“天道酬勤”“天冷不凍織女手,饑荒不餓苦耕人”“勤快勤快,有飯有菜”等。所有這些說法無非是告誡人們,個人的幸福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來追求,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創造。從前面的闡述可以看出,中國傳統幸福觀雖然包含上述兩層基本含義,但“五福”仍然是其中的核心內容。這不僅因為“五福”系統地回答了對於中國古人來說什麼是幸福的問題,而且因為這種對幸福的理解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和中華民族個性。

雖然早在春秋以前一兩千年我國就有了“五福”觀念,並且後來被系統化為一種比較完整的幸福觀,但是,自春秋一直到傳統社會終結,思想家們似乎不怎麼直接談論幸福問題。不可否認,他們的思想中包含對幸福的理解,但都只是重視幸福的某一方面,如儒家重視仁義道德,道家重視人性迴歸,墨家重視社會治理,法家重視以法治國等。雖然諸子所重視的這些方面都與幸福有關聯,但沒有發現諸子中有人對幸福本身進行過專門探討。例如,儒家和道家都談聖人,但沒有提出更沒有回答聖人是不是福人的問題。孟子、老子和韓非談到過福禍問題,但並不是從研究幸福的意義上涉及的。

先秦及其後來的思想家沒有關於幸福的完整理論,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爆發。不過,春秋之前的中國幸福觀念雖然沒有在後來的思想家那裡獲得理論闡述和發展,但在民間得到了非同尋常的弘揚和發揮,中國民間文化包含極其豐富的幸福觀念。遠古的“五福”後來發展成為傳統習俗,代表五個吉祥的祝福: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傳統習俗中,五福合起來就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後來,老“五福”更進一步世俗化為新“五福”,即福、祿、壽、喜、財。新“五福”分別代表了老百姓對幸福、升官、長壽、喜慶、發財五個方面的人生希望,它以樸素而直白的語言表達了百姓對生命的關注,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對自身社會價值的追求,所代表的是中國普通百姓的一種日常幸福觀。

“五福”是中華民族特有價值追求的最典型標誌,反映了古老的中華民族對於幸福美好生活的熱切追求和美好希冀,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宏觀認識和總體把握。從這種意義上說,缺乏理論幸福觀念的中國傳統社會卻擁有豐富的日常幸福觀念或經驗幸福觀念。這也許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與西方思想家自古以來重視和研究幸福問題併產生諸多幸福理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本文節選自《新時代中國幸福觀》)

中國先秦的“五福”

《新時代中國幸福觀》

ISBN:978-7-5166-5609-9

江暢 著

新華出版社 2021年3月

定價:48。00元

TAG: 幸福五福幸福觀觀念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