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教師資格證考試:論散文批判性閱讀的基礎--閱讀理解

什麼是散文?一般認為散文的特徵是“取材廣泛,筆調靈活”,“形散神不散”,但這只是其外部結構特徵,散文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呢?一直沒有定論。

因此,有人認為,散文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體概念,它只是在文學實踐過程中約定俗成的文類概念。在散文的大家族內部,亞種類繁多,差異性巨大,這使得我們對散文特徵無法進行準確的概括和描述,給散文教學設計帶來一個大難題。但是,對散文文體特徵的把握是教學設計的前提,散文的批判性閱讀也必須建立在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之上,離開了對文體特徵的把握,批判性思維也失去了根基。

設計指導思想:

這篇文章行文思路清晰,寫景別緻細膩,感情充沛豐富,語言別具魅力,作者對自然的鐘情充分流露在字裡行間。一般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與鑑賞,即透過把握文章結構和主旨,理解重要詞句,鑑賞分析一些寫景和議論段落,進而理解該文的深刻內涵。然而怎樣算真正理解呢?這樣理解的意義又是什麼?也許會獲得對自然美的欣賞,但我們會像梭羅一樣去隱居嗎?我們不僅要知道瓦爾登湖的美,更應知道它為什麼美以及它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這就需要在看似無疑處發現疑問,質疑、思辨,探尋更深層的問題。

01

匯入

美國作家梭羅,就讀於哈佛大學,畢業後兩年,他獨自一人拿了一把斧頭,跑到家鄉康科德附近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親手建造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在那裡,他獨立勞作,自食其力,過著極為簡單的生活。兩年之後回到康城。七年之後,《瓦爾登湖》這本文學名著出版了。該書最初問世的時候反響並不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越來越大,併成為世界文學經典。

愛默生(美國著名作家、思想家):美國還沒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麼偉大的一個國民。……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學問、有道德、愛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懷特(美國著名作家):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森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說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載著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說,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裡,那麼《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

《瓦爾登湖》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為什麼有這樣大的魅力?《神的一滴》可以讓我們大概瞭解《瓦爾登湖》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瓦爾登湖是一個什麼樣的湖。

02

研讀文字

師生交替朗讀全文。

師:我國著名作家徐遲說, 《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此書毫不晦澀,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然後老師領讀第1段,引導學生進入文字中去。

思考:《瓦爾登湖》為什麼有這樣大的魅力?你從這篇文章中能找到什麼原因?

(因學生的回答不可完全預測,需要隨機應變,在生成中進行。)

比如:瓦爾登湖風景優美,風姿絕異;充滿神秘和活力,有著內在的創造力;是莊嚴的,神聖的……

思辨:

第一,文中第2段說:“……在那種日子裡,慵懶是最誘惑人的事情,我就這樣偷閒地度過了許多個上午。我寧願把一天中最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我揮霍著它們。”這是不是在浪費時間?魯迅說:浪費別人的生命等於謀財害命。那麼,浪費自己的時間呢?

這要看一個人想要追求什麼,這是由不同的價值前提決定的。有的人追求金錢名利、物質財富,要用這個時間去賺取金錢,去養家餬口,去爭取名利,去過更好的生活,這樣做算是浪費時間;有人要考大學,要用這個時間去學習,這樣做就是在浪費時間。

梭羅追求什麼?他想要的是寧靜的生活、簡單的生活,無拘無束、怡然自得的狀態,身心自由的統一。這樣做就不是在“虛擲”“揮霍”時光,而是在享受生命。這表明了梭羅的生活態度,他是在完全地享受內心和生命的舒展。一個人徜徉自得,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質疑:這應該是他個人的選擇、個人的自由。他這樣做的價值在哪裡?更多的人在名利的道路上奔跑著,為什麼他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

因為他給我們呈現了在物慾與喧囂之上、成功之外的一種自由。正如熊培雲在《梭羅的樹林》一文中所說,物慾橫流的社會,恐懼幾乎成了貪婪的同義詞。在慾望高漲的年代,糟糕的並不只是貪婪,還有害怕。害怕在別人眼裡顯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趕不上鄰居。早已經衣食無憂的人們,總在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嘆不已。我們這個浮躁的年代,消耗了大量樹木與紙漿的成功學,早已經失去20世紀80年代的昂揚與純樸,成為一種禍害。按照現在的成功學邏輯,如果你沒有賺到豪宅、名車,年入百萬,如果你沒有成為他人豔羨的成功人士,那麼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所以,懷特說:“我記得我在讀到它時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躊躇絕望的日子裡,是它讓我恢復了健康。”梭羅的《瓦爾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時弊,又適逢其時。在我們這個不穩定的時節,當所有人都不知不覺尋找從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開的隱居地時,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個避風港。

瓦爾登湖莊嚴、純潔,可以洗淨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汙濁,淨化人的靈魂,啟發人們不要被紛繁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就能享受到內心的輕鬆和愉悅。

第二,第3段寫了什麼?

現代文明打破瓦爾登湖的那份寧靜與美好,令人無奈嘆息。伐木工人來了,愚昧的村民也來了。在這聖靈之地,一幕幕醜劇正在上演:電鋸聲壓過了鳥鳴,油漬漂浮在清澈的湖面。

質疑:有人認為,梭羅隱居湖邊,讚美湖的寧靜與美麗,批判工業文明對湖的破壞,是對現代文明的放棄與排斥。你贊同嗎?請從文章中找出依據。

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他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裡消磨時光。”從這點上看,梭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簡樸,簡樸” (這是梭羅的口頭禪)。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

質疑:如何看待他在瓦爾登湖的隱居?是不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逃避?

瓦爾登湖是梭羅的映照,但梭羅絕不是一位“逃避的隱士”。在瓦爾登湖居住的兩年多的歲月裡,梭羅忠於自己的內心,積極探討人生的真理。梭羅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他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內心呼聲。《瓦爾登湖》由此被認為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

譯者徐遲可謂是梭羅的知音,他在序言裡說:“絕不能把他的獨居湖畔看作是什麼隱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梭羅也許是孤獨的,但他並不寂寞,在瓦爾登湖畔,天地、山湖都與他對話,而在生活中,他也有愛默生等知己至交。可以說梭羅是湖畔一位“積極的隱士”。

“彷彿二十多年來我並沒有每天和它在一起廝守一樣”,梭羅並沒有每日都住在瓦爾登湖旁邊,梭羅在這裡強調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陪伴,瓦爾登湖已經成為梭羅生活中的一部分。心中有“瓦爾登”,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有意義、更有目的、更加幸福,這才是“瓦爾登”的真諦。

“湖是自然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為什麼說瓦爾登湖能夠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呢?

明確:在作者心目中,瓦爾登湖美麗、豐富、寧靜、博大而又靈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將其喻為“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羅認為,長期以來,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複雜的社會所壓抑,被日益膨脹的慾望所遮蔽,而瓦爾登湖優美、頑強、神聖,就像一面鏡子,人性的粗魯、淺薄抑或虛偽都無處藏匿,也可以使人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真實的天性。

質疑:文章的最後, “有人建議過,這湖可以稱為‘神的一滴’”。“神的一滴”也是該文的標題,它是指什麼?有人說是神的一滴眼淚,你贊同嗎?

不贊同。眼淚代表著傷心,美麗的瓦爾登湖不應是代表神傷心而流的眼淚,而應是神給人類最純淨、是美好的東西,它可以洗淨繁華大街上的汙濁和油膩,也可以洗滌人的靈魂。

03

主旨探究

《神的一滴》表達了什麼樣的主旨呢?

主旨分為三層,層層遞進。

第一,讚美了大自然的美好,反對工業發展對自然美的摧殘。伐木工人大砍大伐,無知的村民用這聖潔之水洗碗刷碟,這一切在梭羅看來都是對瓦爾登湖的褻瀆。像一塊美玉被用來墊桌腳,那種惋惜是痛徹心扉的,這無關美玉的物價,而是對美的埋沒的痛心。

第二,表達了梭羅對詩意棲居的追求。瓦爾登湖是梭羅詩意的棲居處,被伐木工人、村民破壞後,他悲嘆道:“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鳥兒歌唱?”有詩人曾說過“我們居住在大地上,卻已然忘卻了天空”。是的,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僅僅要求現實的物質的滿足,更要有精神的寄託。在瓦爾登湖,梭羅的靈魂、生命找到了寄託,得到了舒展,梭羅的繆斯女神在瓦爾登湖是可以自由歌舞的。

第三,《神的一滴》表達了梭羅對完美人性的追求。“神的一滴”的象徵意義就是瓦爾登湖澄澈、充實、完善了梭羅的靈魂。

正像梭羅在他的日記中所寫的那樣,人因天真而富有,最珍貴的是生命這一財富,表達了他對人的天性的尊重,對生命終極完善的追求。梭羅對大自然的保護(他是一位環保主義者)、尊重,也體現了他對人本性的尊重。

三層主旨層層遞進,道出了至上的宇宙準則:人應當追求生命的終極完善。

以上內容摘自江蘇省常州高階中學歐陽林老師的著作《批判性思維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本書榮獲江蘇省第五屆教育科學成果獎一等獎!

TAG: 梭羅瓦爾登湖散文一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