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孟子給了我們啟發

孟子的智慧: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孟子給了我們啟發

///

08/10 2021

孟子的智慧: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孟子給了我們啟發!

與書相伴

美好觸手可及

孟子的智慧: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孟子給了我們啟發

《孟子》第三篇《孟子·滕文公》,這一篇是《孟子》的第三篇,滕文公是戰國時期騰國的國君,滕文公非常注重治國之道,他在出使楚國時,得知孟子在宋國,回國的時候途經宋國,曾經兩次向孟子請教治國道理。

孟子的智慧: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孟子給了我們啟發

在第一篇《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就是孟子和滕文公的對話。滕文公問孟子:“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是應該投靠齊國呢,還是投靠楚國呢?”孟子告訴他,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與民守之”,也就是發動老百姓深挖護城河,築牢城牆,和老百姓一起守衛國家。孟子說“與民守之”,其實也充分體現了孟子“民本主義”治國思想,人民才是國家興衰存亡的根本。

而在這第三篇《滕文公》裡面,也有幾段滕文公和孟子的對話,也體現了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其中有一句話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這是滕文公對孟子的印象,說的是孟子跟他談論人性善良的道理的時候,句句都離不開堯、舜。

孟子的智慧: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孟子給了我們啟發

另外,在這一篇裡面,孟子還提出了著名的“井田論”,也就是“井田制”,就是把一塊土地畫成一個九宮格。孟子說,每一方里的土地定位一個井字,每一井田有九百畝地,中間一塊是公田,其餘八塊是私田,分配給八個家庭,每家各有一百畝的私田,並且他們共同耕種公田。而且是公田的農事做完之後,然後才能做私田的事。其實“井田制”並不是孟子第一個提出來的,最早出現在商朝,到西周的時候已發展很成熟了。在西周時期,當時的井田屬於周王所有,分配給平民使用。平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田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其實這就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但到春秋時期,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逐漸被貴族所有。

而到了戰國時期,孟子這個時候再一次提出恢復“井田制”,他也闡述了自己推行“井田制”的原因,孟子說,要施行“仁政”就一定要從劃分田界開始,田界如果劃分不正確,井田的面積不平均,作為俸祿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這樣暴君和貪官就會破壞田界。另外,百姓有了自己的固定土地資產,才能有堅定的心志,如果沒有堅定的心志,就會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那時候國家就不得不進行處罰,那這樣社會就會不穩定,這不是國君希望看到的。

孟子的智慧: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孟子給了我們啟發

用井田制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之後,接下來,就是改革教育制度,提升老百姓的教育水平,關於教育體制,孟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觀點,他效仿周朝,設立“癢、序、校、學”的來讓老百姓獲得教育。地方上的學校,夏朝稱之為“校”;商朝稱之為“序”;周朝稱之為“癢”,所以“癢、序、校”實際上就是指地方的學校,而國家設立的學校稱之為“學”。而且這些教育機構都要教導倫理關係,孟子認為,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人的倫理關係,在下位的百姓就會相親相愛了。其實在儒家思想裡面,構建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是國家安定繁榮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每個人都各安其位,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是孟子推薦仁政治國,孔子推行德治的根本出發點。

其實,孟子的仁政思想並僅僅是一套土地分配製度和道德倫理體系,還包括一整套稅收、財政、經濟、教育政策。在孟子游歷的這些國家裡面,騰國的滕文公可能是最支援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君主了,無奈騰國是一個小國,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末期,長期處於周邊的威脅之中,沒辦法對孟子的仁政思想進一步推廣和實施。在推廣其“仁政無敵”的王道治國理念上,孟子可謂是生不逢時。

孟子的智慧: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孟子給了我們啟發

但是這一套以“仁政”為核心治國思想,在社會分配的公平機制、以人為本的政治策略、全民教育的教育理念上,對今天的我們也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可以說,今天我們的社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踐行了孟子在當時的制度設計。

幾千年的實踐證明,只有能得到人們支援和擁護的治國理念,才更具生命力。在戰亂紛飛的春秋戰國,雖然這套治國理念並沒有得到推廣,甚至孟子還被很多人恥笑,但孟子依然堅定自己理念的正確性,屢屢碰壁還堅持奔走遊說,是非常了不起的。

孟子的智慧: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孟子給了我們啟發

好了,內容就介紹到這裡,後面將繼續分享其他內容,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TAG: 孟子滕文公仁政治國井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