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陽明家教帶來的教訓與思考

江波:陽明家教帶來的教訓與思考

王陽明的家庭教育,從結果來看,並不怎麼成功。

但是他寫的《示憲兒》和數篇家書、教育理念,很受當代人喜歡;特別是有位作者專門寫了一本關於《示憲兒》短短96個字的書籍,很暢銷!

我在江西參觀青原山陽明書院時,碰到一位老教授,他說王陽明的家庭教育是個“雷區”,作為學者千萬不能碰,為什麼:王陽明的家庭教育那麼失敗,還去宣傳幹什麼?

我並不認同這個觀點。

王陽明的家庭教育的教訓,恰好應該是當代家長應該注意的;

王陽明極度重視家庭教育,但為什麼他的後代還是四分五裂?

先看王陽明家庭教育的基本情況:

按《年譜》記載,王陽明17歲娶了江西諸氏為妻,諸氏一直沒有生孩子;

44歲時,王華將侄兒王正憲(時年8歲)過繼給王陽明;

45歲,王陽明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也就是現在湖南、江西、廣東、福建一帶,帶兵剿滅贛匪;

南贛戰役勝利後,王陽明又平叛寧王、處理忠泰之亂,好不容易將軍事危機、個人危機處理完,回到家鄉親自給王正憲教育輔導,已經是51歲的年紀,此時王正憲已長大成人,快15歲了。

在孩子成長、價值觀形成最關鍵的時刻,王陽明不在他身邊,就算他派出錢德洪、王畿等得意弟子進行家教,但那畢竟不如自己父母教的;

54歲,夫人諸氏去世,續娶夫人張氏;

55歲,張氏為王陽明生下兒子:王正聰;

56歲,王正聰只有半歲,王陽明因朝廷內部爭鬥,成了“犧牲品”: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被派往廣西思、田二州平定土官叛亂。雖幾次辭官,但不被批准,三個月之後只能奔赴廣西,離開年幼的親生兒子、新婚太太以及長大成人的王正憲。

57歲,順利平定廣西叛亂後,王陽明在回家鄉的路上(南安,今江西大餘)與世長辭。

王陽明去世後,其爵位世襲,王正憲授錦衣衛千戶;有家產、有財富、有地位,但府上夫人(按束景南教授《王陽明年譜長編》考證,此時應有四位夫人)以及孩子卻為了爭家產,起了內鬥紛爭,弟子黃綰為保護年幼的王正聰,給他改名為王正億,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由此可以看出王氏家族此時的亂象;在此亂局下,王陽明後人幾乎沒有一個超越或達到他水平的官人、學者,直到現在。

再來談談教訓:

1、  王陽明在親身教育孩子、管理家庭上,實在是沒有時間;反思我們當代家長,我們確實很忙,工作、創業,要賺錢,這無可厚非,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時間應該如何分配?給孩子的時間到底夠不夠?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我的教育認知、理念與行為是否正確?如果有條件“放養”,應該如何“放養”才對?

2、  就算有錢交給更好的學校,請最好的家庭老師(錢德洪、王畿算是王門弟子中非常優秀的了),但比起家長本人的教育,王陽明可能還是缺少了一些親自參與的時間和機會。

3、  家教沒做好,一切都白搞:就算有世襲,就算有家產,家風、家庭、家教之三注重,缺一不可!

再來談談想法:

1、  王陽明是可以不用去江西、廣西的,這樣他就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經濟上他不用擔心,因為他父親是南京吏部尚書,自己在任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爵之前,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朝廷命官,家裡田地、財產殷實;

但他為什麼還要去呢?我想,這是因為他立下的“聖人之志”,為國家、為人民解憂,是他忠君愛國的生命擔當,是他一輩子秉承的價值觀,他必須要做出權衡與選擇;

2、  為國家、大家,還是為小家,王陽明選擇了前者,既然選擇了,自古忠孝兩難全,他就必須要做出犧牲;

3、  這種犧牲精神的背後,就是無私的奉獻精神、利他精神、無我精神,這種精神,常人又豈能輕易做到?又豈是個別學者簡單的理解為家教的失敗?!

最後講到利他精神:

1、  利他的背後是修煉自己,只有自己好了,才能談得上利他,才能有資格、有條件利他,否則,利他就是一句空話!

2、  利他的體現是發自本心地對他人好,無私、無慾、無我地創造條件,真心誠意、力所能及地為他人付出!

3、  利他的結果是別人好了,你自己也會更好,你好、我好、他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那些不希望別人活得好的,其實是心胸極度狹窄的人,走到最後,他自己也無路可走!

4、  利他的終極是別人好了,自己不一定要求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只不過這種人太少了,但是因為少,所以才彌足珍貴,所以才得以成聖,比如王陽明。

江波

2021年2月23日

書於珠海

注:江波,陽明文化研究學者,以“迴歸本心+知行合一”為講學宗旨,專注陽明心學在企業文化、個人成長等方面的創新轉化與實踐,著有《良知的力量》等書籍,主講《良知十二講》系列文化課程。

編輯:怡然

TAG: 王陽明利他家庭教育家教諸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