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相傳戰國時期的巧匠公輸班,因草蔓上的細齒劃破了手,於是發明了伐木的鋸。其實,人類認識鋸齒的鋒利要比這早上5000年。在1977—1979年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的三次發掘中,總共出土了23件有齒石鐮。這些石鐮多選用基性火成岩、變質岩、石灰岩、角閃巖等作原料,製作精緻,通體磨光;與現代農業生產工具鐵鐮的形態十分接近,整體形態近於彎月形,鐮背向上拱起,刃部平直或略內凹,有整齊細小的鋸齒,前端尖圓,後部較寬略向上翹,上部和下部磨有一或兩個安裝柄的繫繩缺口,個別的還鑽有一孔,用於繫繩。長度一般在10—15釐米之間,寬度在5釐米左右(參見圖一)。三年的裴李崗遺址發掘,還出土石鏟69、石斧22、磨盤57、磨棒25件,這些石器可以滿足旱作農業播種、管理、收割和加工的全過程需要,因此,石鐮被看作是穀物的收割工具。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圖一、裴李崗石鐮

用石鐮收割穀物,從距今8000年的前仰韶時代,一直沿用至距今約3000年的商代晚期。儘管這一時期已經發明和使用了青銅材質的農業生產工具,諸如銅鏟、銅钁、銅鍤等,甚至在商代早期的江西新幹大墓中就有青銅鐮的發現(參見圖二),但是石鐮仍然是穀物收割的主角。1932年殷墟第七次發掘,在宮殿區的181窖穴中就有440件石鐮,令人瞠目咂舌。在這440件石鐮中,也不乏刃部作鋸齒狀者。刃部作齒狀的銅鐮,在兩週時期還在大量使用(參見圖三)。一直沿用至今天的鐵鐮,則出現在戰國時期。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圖二、新幹商代銅鐮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圖三、舒城九里墩春秋銅鐮

鐮,在古代漢語中也稱作“刈”或“艾”。《國語·齊語》有:“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鎛,以旦暮從事於田野。”意思是說,好雨時節,帶著掘草的槍、割草的鐮、除草的大鋤和小鋤,從早到晚在田野裡勞作。《詩·周頌·臣工》有:“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意思是說,命令眾農夫,準備好鍬鋤,一同觀開鐮。“銍”是與“艾”並稱的收割農具,《說文解字》講:“銍,獲禾短鐮也。”《釋名·釋用器》講:“銍,獲禾鐵也。銍,斷黍穗聲也。”兩書對“銍”的解釋是收穫黍穗的短鐮。考古發現中的石銍就是石刀,主要有帶孔石刀和兩側有缺口的石刀兩種樣式,使用方法是在孔內穿繩或在缺口處繫繩握在手中,用來掐斷穀穗(參見圖四)。而鐮的使用方法是在尾端捆綁木柄,手握鐮柄用以連秸帶穗一同收割穀物。(參見圖五)鐮和銍兩種不同使用方法的收割工具,作用物件不同,反映的是不同的收割方式,在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的裴李崗遺址中,大量出土石鐮,很少出土石刀,裴李崗人是連同穀物的秸稈一併收割的;在黃河上游的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石刀209件、陶刀22件、骨刀15件,還有1件銅刀,沒有一件石鐮出土,報告說:“從現存堆積物中,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用稷的細枝將穗頭捆成小把,整齊地堆放在一起。課件當時收割稷的方法,是將帶細枝的穗頭割下來,捆成小把曬乾後集中儲藏於窖穴中,食用時再取出進行脫粒。”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圖三、銍的使用方法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圖五、鐮的使用方法

石鐮是以收割穀物為主要用途的農業生產工具,有研究者認為,石鐮還可以兼做採集和製陶的工具。鐮的柄端可以接上長長的木柄,用以勾摘樹上的果實;鐮的鋸齒狀刃部可以在陶器的泥坯上刻印出篦點狀紋飾。也還有研究者認為,商周時期車戰的主要兵器青銅戈,也是在石鐮的基礎上發明的。值得特別重視的是,歷史時期的石鐮還很可能作為“砭鐮”——鐮狀的石手術刀使用。1973年,在河北藁城臺西遺址的一座商代墓葬中發現一件“石鐮”,長20、寬5。4釐米,不見安裝手柄的痕跡。“石鐮”是放在側二層臺上的一個長方形漆盒內隨葬的,反映出墓主對這件石鐮的特殊感情,研究者認為一件極普通的農具是不會如此珍藏的,應該是後世的“砭鐮”,墓主人也很可能是一位職業醫生。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就曾以砭鐮為人手術,北宋《聖濟總錄·砭石》記載:“扁鵲有云:病在血脈者,治以砭石。是故一切腫疾,悉宜鐮割。”

【說明】本文摘自許永傑著:《農耕星火》,故宮出版社2020年。歡迎個人轉發,機構或媒體轉載請與本公號聯絡。所有轉載或引用,務請註明原出處。若有出入,請以原書為準。

農耕星火系列:裴李崗石鐮

考古偵探

TAG: 石鐮收割裴李崗石刀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