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非遺 | 民間文學

走進非遺 | 民間文學

『 非遺科普 | 關注那些鮮為人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人類文明星空裡的璀璨明珠——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珍貴技藝,還是人類滋潤心靈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園。近年來,時代記憶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和傳承人為核心,建立起了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這些絢麗多姿、彌足珍貴的非遺,蘊含著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力,是我們的財富,是城市文脈、歷史的見證。時代記憶推出“時代非遺”系列,陸續帶領大家走進非遺,瞭解非遺,共享這份珍貴的文化財富。

走進非遺 |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出現和流行的學術名詞,是指民眾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裡傳承、傳播、共享的口頭傳統和語辭藝術。從文類上來說,包括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民間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曲藝等。

民間文學是一種文藝現象,它是以語言為主要載體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是區別於作家文學的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其次,從學科體系來說,民間口頭創作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民間文藝學是民俗學的一 部分。

民間文學既是文藝現象,又不同於作家文藝,它本身是一種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種。比作家文學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關係。

走進非遺 |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所描寫的內容主要是民眾的主流思想價值觀,是民眾思想、感情和願望的一種寄託。

民間文學具有強烈的生活屬性和獨特的審美特徵。它反映了人類日益完善成熟的過程,記錄著人類的思想和經驗,描述了某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表現了日常生活行為中的意義和價值。

說來民間文學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宗教、信仰、倫理、民俗等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跡和經驗殘餘的評議符號,是民眾的心理生活和現實生活在歷史的程序中不斷深化的記載。

民間文學作為“承載和認識文化傳統的文字”,它肩負著傳播歷史記憶的責任,因此,它必須以獨特的審美方式,用優秀的作品,反映人類文明的精華。

民間文學具有極其豐富的教育和娛樂功能,特別是具有歷史記憶的功能,它是承載和認識文化傳統的文字。

走進非遺 |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與民族國家關係密切,二者之間具有天然的文化聯絡。民間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均與民族國家建設直接相關。近代以來,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分子走入民間,發掘民間文化資源。在此背景下,民間文學得以誕生。20世紀50年代,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調查、蒐集與整理工作,極大增強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而且直接服務於民族識別工作,為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後,民間文學工作者群策群力,歷時25年,先後編撰出“中國民間文學三套整合”(《中國民間故事整合》《中國歌謠整合》《中國諺語整合》),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因此,民間文學為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走進非遺 | 民間文學

另外,相比於其它文化資源,民間文學在民族國家建設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神話、傳說、故事等,帶有文化根基屬性,上能覆蓋到宇宙觀念、思維模式、文化認知等,下能輻射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等。一般來說,這種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共同文化記憶,往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靈魂”。比如,黃帝傳說之於中華民族的意義,它不僅給我們中華兒女提供了身份認同的紐帶,而且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無論是從學科發展史來看,還是從資源稟賦來看,民間文學既能夠繼承學科優良的傳統,也能夠發揮學科獨特的優勢,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推動民間文學的創造性傳承與創造性發展。

走進非遺 | 民間文學

深入地講,其實歷史就是人們對過去的記憶,傳承人口述就是他們將個人對某一件事物或事情的印象進行真實地口頭敘述。我國民間文學傳承人對當地民間文學有較為深入和全面的瞭解和掌握,並將他們的記憶融入到發展和傳承過程中。透過對傳承個體、群體的歷史記憶可以窺探我國民間文學的歷史流變。對口述史的研究還能在後期將其資料轉換成相應的文字,以供後人閱讀研究,比如對採集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再進行技術加工後上交由國家相關部門儲存和利用,對我國的民間文學源遠流長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即使部分口頭文學在歷史的發展中有所流失也能從相應的資料中覓得蹤跡,從而繼續傳承下去。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

時代

·

鄉創週刊 |

走進非遺 | 民間文學

TAG: 民間文學傳承文化記憶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