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芒種古詩五首,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

精選芒種節氣田園古詩五首,看過之後,你會更加珍惜糧食和光陰

雖然漢朝太初曆,就已經正式將二十四節氣定入曆法,距今2100多年,實際芒種最初的文字記錄,是在西周的《周禮》,“澤草所生,種之芒種”,至少距今3000多年。但實際我們知道,經驗先於文字,尤其是以稻麥為主要糧食的農業文明,“芒種”的出現遠在周朝之前,應該是伴隨著穀物種植不久就出現了。

“芒種”,是有芒的作物,要種下。這是古代人區分麥子稻子和其他雜草的區別。那帶著特殊芒刺的穀類,就算是人類的甄別和找尋,但謙遜的古人仍舊感恩上天的饋贈。那代表豐收和喜悅的尖銳的草尖,同時賦予天上的星光,所以“芒”是個鄭重的字。

周朝已經有完備的農業知識,知道帶芒的糧食必要種植於溼潤的水邊。而漢朝有完備的農業體系,那太陽光與水最茂盛的夏天,自然是將穀物種下,可收穫太陽與星光凝結的珍貴的糧食。

於是當太陽行經黃經75度,盛夏已至,這熱烈而豐沛的光與雨的季節,定名為“芒種”,彷彿一聲號角,將最期待大豐收的種子灑向無邊的田野。讓它和太陽星光同長。

有人說這個季節不止是播種種子,還有麥子的收穫啊,那冬小麥,春小麥不也進入了最美的豐收?是,芒種是古代產麥區的豐收季,但更大的收穫還需要抓緊時間繼續耕耘不是?有芒的麥子快快收起,有芒的稻穀,還要虔誠播撒呀!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古詩五首,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

彤雲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淥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

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唐朝元稹《詠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疆域遼闊,穩定期長,出現了很多新的灌溉工具和農具,開墾了大量荒田,那麼對農民最有利的在於,糧食產量提高,勞動強度稍微減少,而勞動的樂趣增加。人們在芒種時節,一方面辛勤勞作,也一方面感受自然,分享著喜悅,有更大的動力投入辛勤的夏耕。對自然的禮讚和喜悅更多,更飽滿。

來,讓我們感受芒種,那螳螂已經開始出現在田間了呀,有了它們,那田間的稻穀會更安全,因為它們專吃害蟲。

來,讓我們看看天上的雲彩,那隨時可以帶來豐沛降水的雲垂著雲腳,在陽光裡鑲著金邊。就算是下雨,不怕,那是土地最解渴的甘泉。

聽見鵪鶉和伯勞鳥的聲音沒有?它們這麼快樂,因為山林和田野提供足夠的吃的呀,它們吃林間的野果,也會吃田裡的害蟲。讓它們用飛翔的姿態守護這片田野吧。

來,讓我們去看看水裡,那大小的池塘水域,荷花盛放,那溫暖的風帶著溫暖的雨,那荷塘是無盡的寶藏呀,除了荷花和藕的豐收,還有無盡的魚蝦。

為什麼這裡的人勤勞而帶著笑臉,在田間隴頭拿著鋤頭相見,帶著笑聲地說,那蠶繭已經收上來,那麥子也打好了,前期的豐收讓人更有底氣,但還是要繼續努力,下田耕作。

有人說,這首芒種,沒看到忙著種什麼呀。但是你看看這首詩的場景在哪裡?在農村,在戶外,在田野的邊上,那青青的田野裡有螳螂和穿梭的鳥,你看見農民的笑,難道沒有發現那背景是青色的稻田嗎?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古詩五首,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

“昌谷五月稻,細青滿平水。

遙巒相壓疊,頹綠愁墮地

芒麥平百井,閒乘列千肆。

刺促成紀人,好學鴟夷子。”李賀《昌谷詩》節錄

這是唐朝李賀描寫自己家鄉昌谷,五月的農田夏景。昌谷在今天河南,自古重要的中原麥稻產區。

你看看五月的稻苗,剛剛插在田裡,那清新美麗的禾苗,站在水田裡。細青滿平水,將水稻初種,禾苗初長的樣子寫得清新而美。

在禾苗的水面,有山巒倒影,重重疊疊壓下來,最美的湖光山色都比過水田裡看山,那山彷彿綠得掉進了水田呀!

來看看麥田吧,那成熟的麥子麥芒搖曳,已經平行到了阡陌田埂,這是豐收的景象啊!

這忙碌的本鄉的鄉民,個個都是范蠡,不愛人間功名利祿,而願意隱居在這裡,山水耕田作伴,辛勤而快樂呀!

這是對家鄉五月的讚美。芒種節氣,麥子成熟,水稻成秧,水田山色,雖然忙碌卻天真自足,何以羨慕封侯?

有一說一,在唐朝,人口不多,土地又廣,如果不是必須當兵,做個農民的確辛勞但是還相對精神安逸。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古詩五首,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

清晨且拔擢,父子爭提攜。

既沐青滿握,再櫛根無泥。

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宋樓璹《耕圖二十一首·拔秧》

這首詩的好,雖然是題的圖畫,但很顯然,作者是懂得農事的,非常寫實和接地氣。

芒種時節正適合水稻的分秧。但很多人不清楚,水稻是怎麼種植才能豐產,並不是芒種時節,往地裡播下種子就算了。

要種出豐產好吃的稻穀,首先要育種。將種子先撒在農田裡,控溫控溼,讓它發芽,長成小苗。但是這樣的種法,如果不管理,只會出現稻子生長互相爭奪水分的狀態。任由它這麼瘋長,只會收穫一堆稻草。

這種密集生長的稻秧,要在清晨小心抜出來,用水洗乾淨,然後按照一定的間距,把它們分插到已經整理好的大水田裡。這樣才能保證每棵禾苗都有足夠的水分和空間,茁壯成長。

而芒種最辛苦的就是,要搶時間,將秧苗插到水田裡,要快,要準。

這裡父子兩個人合作,將秧苗從培育田裡拔除,既要保證不傷害幼苗的根和葉,又要抓緊時間。過去糧食畝產受到各種限制,如果想豐收,就是種植大面積水田,彎腰在水田上插秧,心細手準,速度快,考驗的是農民的身體和耐力。

在有限的時間種滿水田,才是豐收的第一小步。正是因為有豐收的期待,所以農民才在水田裡辛苦,所謂泥腿子,就是這個來歷。

這其中的艱辛,種植過稻穀的人都知道滋味,那收穫真的是汗水加勤奮,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也證明了宋朝的水稻種植精耕細作,向土地要糧食,考驗著栽培技術和體力。種稻也是技術活啊!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古詩五首,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

“門前流水野橋斷,不過車馬唯通船。

秧風初涼近芒種,戴勝曉鳴桑頭顛。

短衣行隴自課作,兒子饁後妻耘前。

白頭雖復勞四體,若比我輩寧非賢。

旅遊三十不稱意,年登未具粥與灊。

便投筆硯把耒耜,從子共賦豳風篇。”明朝高啟《練圻老人農隱》節錄

高啟是元末明初人,經歷了元朝末年的大動亂。但是他非常聰慧,16歲就被張士誠看中,做了幕僚。23歲隱居鄉間,對農民和土地有很深的感情。這是他30來歲的作品,因為他看到了一個曾經為官的老人,辭官歸隱,做著最辛苦的農活。

他說現在種地,官府的稅收高,老人你何以做這麼辛苦的事?這裡和外界沒有通車,只有偶爾有船來。這是水稻種植的芒種季節臨近,有戴勝鳥在桑樹間。

我看見你穿著短衣裳在田間勞作,兒子送飯,妻子陪你耕田。你雖然白頭,但是這農活可以勞動筋骨,和我這晚輩比起來,可謂聖賢。

我自己在外漂泊也快三十歲了,過年的時候依舊清貧,我願意放下手中的筆和你一起拿農具,我隨從你去田園歸隱。

這首詩並不是有錢人的田園樂。老人歸隱還在務農,其實和高啟的狀態差不多,沒有吃的,亂世讀書無用,而且做官的風險也非常大。尤其這個老人,可能是做過元朝的官,雖然有學問,但是亂世之中,就可能是被殺戮的物件。

而高啟曾經是張士誠的幕僚,成王敗寇,等待他的出路並不多。

但是這首詩仍舊讓人感動,那老者為了生存妻子兒女,白髮勞作。高啟也堅定了隱居田園的心。只是高啟的命運並不好,在明朝朱元璋時,他應召入朝,編修元史,也無意功名,推辭了戶部右侍郎的高官,回鄉種地隱居,被朱元璋嫉恨。最終被朱元璋找個理由腰斬。

這真是曠古奇冤。後世之人為之落淚。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古詩五首,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

“棗花落靡靡,一犬護柴關。

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

蛙鳴池水滿,細草生階間。

刈麥欲終畝,風吹雨過山。

大兒早未飯,嘆息農事艱。

豪貴本天命,悠悠不可攀。”明朝樊阜《田間雜詠(六首)》節錄

芒種節氣是夏忙時節,讓我們看看明朝太平時節的農村。

那院子裡的棗花簌簌落下,但農家院子裡已經沒有人,只有一條狗在看門。那人到哪裡去了呢?人都下地了呀!

因為節氣正是芒種,要收要種,哪裡有人能夠享受夏日幽閒?

風景自然是美的,因為池塘水滿,蛙聲鳴叫,此時溫暖溼潤,連石階縫隙都長了草,這是個灑下種子就發芽的好季節。

田間正在收麥子,麥子快收割完時,結果一陣風雨就從山那邊過來。這意味著收下的麥子被雨淋溼,如果想曬乾它必須要另外花費體力和時間,而收割已經很辛苦了。如果天氣有幾天不開晴,很可能麥子會潮溼發芽,這半年的收穫就泡湯了呀,怎麼不讓人心焦?

忙了大半天,大兒子還沒有吃上早飯,這是因為所有人都在田裡搶收,本指望快點收,但現在一場雨,全家都洩氣了。大兒子搖著頭,嘆息這農活靠天吃飯,真是實在艱辛啊。

但是一個農民談何富貴,富貴就像天上的雲彩,不被它羞辱成落湯雞就已經是萬幸,難道還有什麼辦法攀上雲彩不成?

在洩氣勞累之後,依然是繼續手上的農活啊!

這首詩寫了農民的艱辛,也寫出了農民的堅韌。最忙的芒種,就是風一陣雨一陣風鞭打著勞碌的人們。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古詩五首,節序屆芒種,何人得幽閒?

這五首芒種詩都提到的是農村,忙碌,辛苦,有小小的快樂,豐收的期待支撐著人們穿過歲月,構築中華歷史文明。

那麼我們讀到這些詩會有什麼感想呢?農民如此艱辛,愛惜著農時光陰,以勤為本,耕作不息,我們更要以他們為榜樣,珍惜光陰和人生啊!不要沉醉在自己的小安逸裡,要對得住每顆糧食,每寸光陰!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路。

TAG: 芒種水田豐收麥子高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