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這是一個最完整的東漢地主莊園圖畫資料,它的背後有個故事!

探秘| 這是一個最完整的東漢地主莊園圖畫資料,它的背後有個故事!

《護烏桓校尉幕府圖》壁畫摹本。

探秘| 這是一個最完整的東漢地主莊園圖畫資料,它的背後有個故事!

《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出行圖》壁畫摹本。

探秘| 這是一個最完整的東漢地主莊園圖畫資料,它的背後有個故事!

《牧馬圖》壁畫摹本。

探秘| 這是一個最完整的東漢地主莊園圖畫資料,它的背後有個故事!

《寧城圖》壁畫摹本。

他,眼神堅定,峨冠博帶,身著華服位於畫面中央,周圍有疾馳的駿馬、彪悍的武士、精彩奇絕的樂舞百戲……這些畫面看上去遙遠而陌生。

它們從哪裡來?

在內蒙古博物院《邊關歲月》展廳裡,和林格爾東漢墓葬出土的壁畫摹本值得我們駐足仔細觀摩,這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最完整的東漢地主莊園圖畫資料。

展廳中陳列了《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出行圖》《舉孝廉、郎、西河長史出行圖》《寧城圖》《護烏桓校尉幕府圖》和《牧馬圖》共5幅壁畫摹本。

壁畫所承載的歷史資訊異常豐富,是我們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以其廣泛多樣的題材、豐富翔實的內容、嫻熟高超的繪畫技術,向我們展示了東漢晚期內蒙古地區的人文地理風貌和民族融合圖景。

講述墓主的傳奇一生

1971年9月的一天,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新店子公社小板申村的社員們在渾河北岸的一處高地上修造梯田,他們偶然間發現了一座大型的磚室墓。1972至1973年間,當時的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現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墓葬進行了發掘與清理,揭開了這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區發現的最為重要的東漢時期壁畫墓的面紗。這座漢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東南40公里,黃河支流渾河北岸的高地上,高地兩側有對稱的雙翼形山岡,如展翅飛翔的鳳凰,鳳頭前伸入河床正好與河對岸凸起的黑紅色山岡相對,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古墓全長19。85米,由墓道、墓門、前室、中室、後室及3個耳室組成,平面呈雙十字形,墓室以青灰色條磚平砌成穹隆頂,墓高3。6—4米,前、中、後室皆以方磚鋪地,磚面書寫有“子孫繁昌,富樂未央”8字。墓葬早年被盜,在前室券頂處有一個大型盜洞,墓內隨葬品大部分被盜,餘下已成碎片,棺木焚燬,屍骨僅存牙齒、椎骨、臂骨等,從破碎的陶器殘片中,整理出土罐、鼎、案、尊、耳杯等文物71件,並出土有殘銅鏡1件,鐵器7件,漆器殘片若干。

“該墓葬最重要的收穫是在墓壁及甬道兩側發現了大面積的壁畫,顏色鮮豔、畫幅巨大,內容豐富,共計56組,57個畫面,榜題250條,總面積有100餘平方米。”內蒙古博物院研究員丁勇告訴記者,全部壁畫是一個相互聯絡的整體,著重表現的是墓主人一生的主要經歷,圍繞著墓主人主要的仕階畫面,還描繪了與之有關的出行、幕府、人物故事、莊園生活、經史故事、忠孝祥瑞等內容。《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出行圖》中浩浩蕩蕩的車乘緊隨他的左右,《護烏桓校尉幕府圖》中氣勢恢宏的建築是他的宅邸,《樂舞百戲圖》中優美靈巧的漢代雜技供他欣賞……透過這些,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當年鮮衣怒馬的墓主人是多麼意氣風發、神采飛揚。

墓主人名叫闞如,壁畫將他的一生經歷,描繪得非常清楚,宛如氣韻生動的墓誌銘。他以“舉孝廉”的方式進入仕途,隨後擔任了郎,後又擔任西河長史,此項工作是向已經歸順的南匈奴發放財物、賞賜。闞如做得井井有條,因此升任了行上郡屬國都尉一職,監督後來歸順的北匈奴部落。他生前擔任的最高官職是護烏桓校尉,成為駐守一方的“封疆大吏”,這是一個擁有赤節,佩帶銀印,秩比二千石的高階地方官。

描摹東漢的時代全貌

炎炎暑氣時,流光閃爍,閒居深院,水閣涼亭,主人坐於亭間與客閒話,觀看亭前捕魚為樂……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內容形象生動,不僅描繪出墓主人瑰麗而完整的人生路徑,還展現出東漢時期鮮活的政治、生產、生活場景,這對今人瞭解那個時代的全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視角。

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內蒙古博物館1974年發表於《文物》的《和林格爾發現一座重要的東漢壁畫墓》一文中記載:

壁畫分上、中、下3層:中層畫墓主人生前的官宦事蹟,下層畫他的下屬官曹,頂鬱畫靈異等神話傳說。

前室主要描繪墓主人從“舉孝廉”“郎”“西河長史”“行上郡屬國都尉”“繁陽令”到“使持節護烏桓校尉”的做官經歷。墓主人舉孝廉出行場面為乘軺車,從騎,主車上方榜題“舉孝廉時”。西壁中層的中部畫有黑蓋軺車7輛,主車旁榜題“郎”字,兩旁有護騎,表明墓主人舉孝廉之後即為“郎”職。“郎”即“郎中”,是東漢時期的朝官,是一種無具體職責、無官署、無員額限制的特殊官職,品秩三百石。西壁中層左上方畫“西河長史”出行場面,從騎簇擁主車,且行且獵。漢制郡守之下即是長史,實際上是兼郡丞與都尉兩職的實權人物。

前室南壁中層往左,是“屬國都尉出行”圖,主車周圍有眾多武官、武士相隨,左右點綴有狩獵場面。“屬國”為郡級行政單位,主要職能是管轄境內的少數民族,屬國都尉秩比兩千石。中室東壁中層即是墓主人任繁陽縣令時所居府舍圖。繁陽縣治設有子城,城牆高大,內設重簷倉樓,榜題有“繁陽縣令官寺”等字。中室甬道券門上方,描繪的是墓主人赴寧城縣(上谷郡)就任護烏桓校尉時途經居庸關的場景,墓主人的車騎途經一平頂橋,橋下水頭之上榜題“居庸關”3字,橋上車騎之上榜題“使君從繁陽遷度關時”等字,這是有關居庸關的最早記述。

再繞回前室中層,橫跨東北西3面墓壁即是《護烏桓校尉出行圖》。墓主人所乘軺車,駕3匹黑馬,榜題“使持節護烏桓校尉”等字,主車前後有鼓車、斧車,層層環護眾多武官、兵丁,隨從有“別駕從事”“功曹從事”“校尉行部”等下屬官職,連車列騎,旗旌飄揚,場面極為壯觀。中室東壁下半部描繪的是《寧城圖》與《護烏桓校尉幕府圖》。《寧城圖》畫有城垣、城門、衙署等內容,其中寧城南門外武士持戟列隊、身著胡服的少數民族人物徐徐入內的場景最為突出。佔據主畫面的是《護烏桓校尉幕府圖》,由於任護烏桓校尉官職是墓主人一生中最值得炫耀的經歷,所以,此圖描繪得最為詳細誇張,是整個壁畫中的核心部分。整個幕府分為堂院、營舍和庖舍3個部分,堂屋為高大的廡殿式房屋,墓主人端坐堂上,堂下藝人在表演樂舞雜耍,少數民族人物伏拜覲見,周圍環立官吏武士,場面喧囂隆重。營舍位於幕府後院,是幕府中管理軍務的機構所在,庖舍位於幕府的西南角,掌管幕府廚飲之事。

中室西北壁的《燕居圖》、後室北壁的《武城圖》,描繪的是墓主人晚年養尊處優的生活場面,圖中墓主人夫婦周圍侍僕簇擁,墓主人居室內外金玉滿堂、雞魚滿倉,正如漢樂府詩《相逢行》中所言:“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鄲倡;中廳生桂樹,華燈何煌煌。”

再現融合的真實場景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記載:建武二十五年,烏桓部族首領郝旦率部族九百二十二降漢,光武帝命其遷居至東北邊郡之內,招募願意歸附漢朝的烏桓族人。司徒掾班彪上疏建言,請設護烏桓校尉。光武帝從之,於上谷郡寧城縣(今張家口市萬全區一帶)設護烏桓校尉府,並命護烏桓校尉府和鮮卑互通往來。烏桓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一,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自此,東漢中央王朝開始了對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的有效管轄,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文化藝術互鑑融通。

護烏桓校尉闞如墓葬後室南壁描繪的是一幅《莊園圖》。莊園群山綠樹環抱,塢堡、廊舍、欄圈、桑園、池塘、園圃以及馬、牛、羊、豬等家畜無一不有,展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莊園生活畫面。

丁勇介紹,“二牛抬槓”的牛耕場面,說明在漢代先進的耕作方法已經推廣到了內蒙古北方草原地區;《廚炊圖》中的釀造場景,證實了《四月民令》中記載的制酒、醬、醋的事實;《桑麻圖》中女子採桑、漚麻的場景,是《漢書·食貨志》中記載的“還廬樹桑”情景的再現;《牧馬圖》《牧牛圖》《牧羊圖》及《漁獵圖》,是大地主莊園自給自足經濟生活方式的真實體現;《寧市圖》中圍牆式交易市場的畫面,展現了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貿易往來的繁榮景象……

在中室南壁、北壁、西壁描繪有聖賢、忠臣、孝子、勇士、列女等人物故事,共80多則,以榜題形式明確標示的有:“晏子二桃殺三士”“伍子胥逃國”“孟賁”“王慶忌”“魯漆室女”“魯義姑姊”“后稷母姜嫄”“契母簡狄”“京師節女”等,除此以外,還畫有“青龍”“朱雀”“玄武”“靈龜”“白狼”“白鶴”“玉馬”等瑞獸圖,這些圖案周圍,還點綴有祥雲星月,使整個墓室充滿了濃郁的神秘氣氛。

與讖緯內容相呼應的是儒學教育畫面的出現。中室壁畫的中層繪有學堂,堂內經師端坐在方榻之上,邊側榜題有“使君少授諸先時舍”等字,堂內堂外聽經學生恭敬肅立,以示“弟子彌眾”。

除了這些展示精神思想的內容,還有娛樂嬉戲的畫面,在中室北壁繪有宏大的樂舞百戲場面,內容有飛彈、飛劍、舞輪、倒立、對舞等雜技專案,其中最為精彩的是橦技表演,一人仰臥在地上,手擎樟木,樟頭安橫木,橫木兩端各一人做反弓倒掛狀,這就是雜技裡最驚險的“跟掛倒投”動作,所有表演者均是赤膊、束髻,肩臂纏繞紅色飄帶,人物造型矯健優美。“這組畫面完整真實地向人們展示了中國雜技發展的歷史狀況,與東漢張衡《西京賦》中對當時樂舞百戲的描寫正好吻合,說明東漢時期雜技藝術已經紮根於民間,在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丁勇說。

在這寂靜的祖國北疆,在那些厚重的沙礫之中,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再現了歲月的聲音,再現了歷史的光彩。在這片土地上,如同護烏桓校尉闞如一樣,無數的先人長眠於此,北遷的中原漢民族和南下的邊疆少數民族,共同守望著我們美麗的家園,那樣的情景,無聲、無言而又令人激動。

【來源:內蒙古日報】

TAG: 烏桓校尉主人壁畫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