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 防災減災要做到五個到位訪全國防災減災聯盟會員

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13週年,也是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悼念地震中遇難的同胞的同時,我們也要進一步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也更加安全。

[學者談] 防災減災要做到五個到位訪全國防災減災聯盟會員

防災減災是人類生存發展需要學習的永恆課題。面對大自然的不可抗力,人類至今缺少有效手段阻止、預報重大災害的發生。而進入現代社會後,科學技術和工業化的高度發展,人類在改變了整個地球面貌、改變了地質與環境生態結構的同時,破壞了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從而進入了現代化轉型的“風險社會”。

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十八大以來,我國確立了發展絕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安全發展理念,在救災體制、政策、措施等方面不斷完善,提高了國家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每年一度的防災減災日和宣傳週,更是強化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應該承認,目前在一些市民當中,確實存在著防災意識淡薄、防災知識匱乏等問題,防範意識弱、自救水平低、恢復能力差的狀況比較普遍,災害未來時鬆懈,災害來臨時慌亂。美國地球物理學家亨利·波拉克寫過一本《不確定的科學與不確定的世界》的書,他寫道:“在不確定性面前闡明風險、採取措施和接受風險的意願和能力被認為是一種特別的優勢。”面對不知何時出現的災害,只有我們具備了防範意識和知識,才有更多的可能化險為夷。

我國古人就認識到了防災的重要性。《周禮》有“事未至而使之備,患未生而是之防”之說。唐代《貞觀政要》說“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之論,提出事先防備意外之事,是治理國家的常道。社會大眾摒棄僥倖麻痺心理,做到未雨綢繆,防範種種“黑天鵝”、“灰犀牛”,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文/毛京

圖文來源於網路,歡迎關注我們!

TAG: 防災減災災害意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