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我們真的沒有藝術細胞嗎?| 一個關於藝術的前世今生

我們常聽見一些人說:“我沒有藝術細胞。”

小萍和小明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我真是沒有一丁點兒藝術細胞”——其潛臺詞是:我對藝術不懂、不感興趣責任不在我,不是我沒有努力過,而是我的身體裡沒有“藝術細胞”。

在正式開始我們的藝術之旅前,需要花點時間來了解下什麼是“藝術”。我們真的沒有“藝術細胞”嗎?然後再來看看:什麼是值得我們欣賞的藝術作品?在開始探究“藝術”之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藝術| 我們真的沒有藝術細胞嗎?| 一個關於藝術的前世今生

插圖 埃德加·德加《舞蹈教室》1874年

壹 人人都有“藝術細胞”

“你們倆吵架嗎?”我問小萍和小明。

小明的性格相對內向,他吱吱嗚嗚半天,也沒有正面回答。小萍的性格很爽朗,她瞪著小明回答我:“吵!隔天一小吵,每週一大吵。”

我讓她講講最近一週的狀況。

“有時候是冷戰,有時候是突然爆發,扯大嗓門吼,摔門、摔杯子、摔碗,把我逼急了還要跟他動手,”小萍說。

“還動手啊?”住在樓下的我很少聽見他們家發出激烈的打鬥聲,倒是偶爾可從陽臺上聽見他們中一位高亢的吼叫。

“都是她打我,”小明補充。

“若是真打,你也未必打得過,”小萍說,然後問:“老趙你不是要談藝術嗎?這和我們倆吵架有關係嗎?”

我回答她:既然你們會吵架,甚至還打架,那就一定不缺乏

“藝術細胞”

對於什麼是藝術,古今中外各位先賢、聖人們已經總結出各類說法,在本文後,我列舉了一些他們有關藝術與美學的定義和論斷,供大家參考。

至於我們那些茹毛飲血的祖先們,在求生存、求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發明“藝術”這件事兒的,各位先賢們也做過不少的研究。比如就繪畫的起源來講,大致可歸納為“人類模仿自然的天性說”、“遊戲說”、“巫術說”、“勞動起源”說等等。

有關“藝術”產生的動機以及功效,我傾向於用《詩經》(《毛詩序》)中的一段序言來理解,原文是: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手舞足蹈這個成語就來自於這段話,其大概意思是:如果天天聽一個人像機器人那樣正常說話,或者自己也長期像機器人那樣講話,說得久了自己就會厭煩,心裡還有好多精彩的想法、感悟沒有表達出來呢,於是就開始寫詩。當詩仍然不能表達自己更精彩、更衝動、更熱烈的情感時,我們就開始唱歌,當唱歌還不能滿足自己表達充沛的情感、交流的需求時,我們就開始手舞足蹈。

每當讀起這句話,常常有多個情景浮現在我的腦海,比如我們多年不見的一幫老同學聚會酒局的過程,或者在遙遠非洲某個部落,一群人圍坐在篝火邊舉行的晚會,也或者是某次秋收之後,一群吃過殺豬宴後正在田埂上踏歌的南宋農民。

藝術| 我們真的沒有藝術細胞嗎?| 一個關於藝術的前世今生

中國南宋 馬遠《踏歌圖》區域性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藝術| 我們真的沒有藝術細胞嗎?| 一個關於藝術的前世今生

馬遠《踏歌圖》細部

雖然上述論述往往被視作文學創作理論,而就小明和小萍上週發生的幾場吵架過程來看,無論是冷戰、挑釁、謾罵、暴怒、還是動手,其實都遵循了咱們祖先創造“藝術”這件事兒的規律:

當好好說話不能表達我們的情感時,我們詛咒、當詛咒還不能表達我們的情感時,我們就破口大罵,當罵還不能解恨時,我們就摔杯為號,告訴對方:準備捱揍吧!

“你看看,你們難道說自己沒有藝術細胞嗎?”

當然以上僅僅是舉例,我們大可不必非得這樣極端地爭吵、作出各類不文明的舉止,如此這般才能距離“藝術”更近,也許回憶下你的戀愛過程、你的小孩出生情景,或者就僅僅是一個人捧著杯咖啡聽著音樂的午後,你都可以發現或體會到很多類似的、人們發明出“藝術”這件事情的意義。

貳 造型藝術、美術以及其他各種藝術形態

有關什麼是“美”,什麼又是“藝術美”以及藝術的起源這些問題,並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標準答案(或者你的心中早已有了屬於自己的答案),但就藝術的內容而言,人們卻總結出了一些大家公認的形式。

在上述提到那段詩經序言的論述中,就涉及了幾種我們所熟悉的藝術形式:其一是文學、其二是音樂、其三是舞蹈。

按照目前主流的劃分有八大藝術形式,它們分別是:文學、戲劇、音樂、舞蹈、影視、美術、雕塑、建築等,在這些形式的“藝術”中,影視算是一位最晚出生的嬰兒。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理論家裡喬託·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發表了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首次將電影歸納入藝術的種類。

藝術| 我們真的沒有藝術細胞嗎?| 一個關於藝術的前世今生

插圖 愛德華·霍普《紐約電影院》New York Movie 1939年

之所以稱電影為“第七藝術”,是因為大部分人都習慣將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專門獨立出來(比如我們常常講“文藝”,即指文學與藝術),若是加上文學和電影,便共有八種藝術形式。當然我們東方的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以及中東阿拉伯人,在上述八大形式外,都覺得還應該加上另一項藝術形式——書法——它介於文學和繪畫之間,但又和它們彼此獨立,成為一類迥異於其他類別的藝術形式。

在“藝術”這種東西被髮明出來後,伴隨而生的便是對藝術品的理解、欣賞與感受,而這類活動便是我們的審美活動的重要內容。按照人們對藝術審美的感受,上述各種藝術形式也可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四大類。

我們還是用《毛詩序》中那段話來做比,當人們吟詩,可理解為語言藝術;當人們唱歌、舞蹈,可理解為表演藝術。而如果你正好有用手機將現場的吟詩、唱歌、舞蹈都拍成了一段短影片,那麼這段短影片便可理解為綜合藝術。

藝術| 我們真的沒有藝術細胞嗎?| 一個關於藝術的前世今生

明代周臣 《毛詩圖》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那麼,什麼又是造型藝術呢?

在上述例子中,藝術家們用了嘴去朗誦,用了嗓子和手足去歌唱、跳舞,而對於觀眾來說,他們在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時主要用到了兩種感官功能——聽覺和視覺。而其中視覺更為重要,為什麼說視覺更重要呢?你想想,當我們還躺在搖籃中,我們最早學會的就是用眼睛看,學會了辨認事物,然後再學會了聽與說。

(也有位古羅馬的哲學家認為,視覺和聽覺的享受是高貴的,而其他感官的享受則是低階的,當然他那個時代還沒有第六感這種說法)

所謂造型藝術,可以這麼理解:與視覺相關、滿足眼睛審美活動的(靜態)藝術,便是造型藝術,也可稱為視覺藝術。狹義的視覺藝術通常是指繪畫等以觀看為欣賞方式的平面藝術作品。除此之外,我們常見的雕塑、攝影、建築、工藝美術、園林設計等等也都屬於視覺藝術。

造型藝術這個詞彙源於德語,中國在五四運動後,美術界和文藝理論界普遍使用這一概念,並且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書法、篆刻也納入。德國學者在提出“造型藝術”這一概念時,特別提及它是靜態的——塑造的是可視的空間性的靜態形象,它是不適合表現事物的運動和過程,只能是藝術形象運動過程中的某一瞬間的凝固——但是,這一原則也常常被現代藝術家們打破,自20世紀後,他們(包括在平面的畫布上)作出了嘗試,挑釁這類傳統、教條的桎梏。

在英語中藝術一詞是Art,視覺藝術是Visual Art,造型藝術是Plastic Art,在我們國家五四運動以來的現代語境中,視覺藝術和造型藝術的概念幾乎等同於“美術”,即英語中Fine art,只不過英語中Fine art更側重指繪畫與雕塑。

在此,可以簡單補充一個資訊,上世紀30年代中期,當時中國幾乎所有有影響力的畫家——徐悲鴻、張大千、林風眠、黃賓虹、吳湖帆、賀天健等人,都參與編輯過一本名為《美術生活》的雜誌,這本雜誌的內容涵蓋了繪畫、雕塑、電影、建築、攝影等各類藝術內容,由此我們可以感受,“美術”一詞在新文化運動之後的現代中國的語境中,相比西方的Fine art外延更廣。而在新中國,我們也常常將“造型藝術”、“視覺藝術”與“美術”互用。

而“美術”,正是本系列講座想要帶領大家一起欣賞的重點。在以下章節中,我將以美術中最重要的類別——繪畫為主幹,以西方傳統繪畫、中國傳統繪畫、近現代繪畫三個板塊為基調,向大家講述中西文明程序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藝術作品。

藝術| 我們真的沒有藝術細胞嗎?| 一個關於藝術的前世今生

豐子愷《遊春人在畫中行》

我儘量不採用傳統檔案羅列式的藝術史寫作模式,力求將不同時代、風格、民族、題材作品做比照與聯絡,從讀者熟悉的當代語境中,結合歷史、哲學、文學及影象本身解剖畫作。

這些內容有些以畫家生平經歷、他本人的風格流派為主,有些部分也用一些不同時代類似創作題材的作品來串聯。在畫作之外,我也儘量將與這些作品相關的建築、雕塑、文學、音樂、影視等等作品也呈現給大家。同時,也計劃穿插幾節課為大家介紹下欣賞中、西方及現代繪畫中的基礎常識和術語。

有人說:

整部人類的藝術史,正是反映了各個時期不同的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

若是套用這句話,那麼如今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不僅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體會到古埃及人的神靈的崇拜,也能夠充分感受到古羅馬的宏偉壯觀;我們能夠了解古希臘人的天真與豁達,也能領會近代法蘭西的浪漫和激情;我們能夠讀到唐宋時期中華文明輝煌的印記,也能明察近代中國在面對西方工商業文明入侵時的屈辱、抗爭與抉擇。

而瞭解所有這些,將有助於我們瞭解自己所生活的時代,甚至是,明確未來將去的方向。(未完待續)

【本章的課後小作業】

以下為各位名家有關“藝術”與“審美”觀點,大家可結合自己的體驗思考下,以下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我自己所理解的藝術呢?或者你也可以補充一些自己認為更準確的說法——

亞里士多德:“藝術不僅可以表現真理,而且詩歌比歷史更真實。”

柏拉圖:“對美本身的關照是最值得過的生活境界。”

黑格爾:“最偉大的藝術是強有力的、偉大的心靈的完滿表現。”

北宋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歌德:“藝術家即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他是奴隸,因為他必須用人世間的材料進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時他又是主宰,因為他使這種人世間的材料服從他較高的意旨,併為這意旨服務。”

列夫·托爾斯泰:“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

羅曼·羅蘭:“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毛姆:“美是奇異的。它是藝術家從世界的喧囂和他自身靈魂的磨難中鑄造出來的東西。”

契科夫:“藝術是到達人類統一的一種手段,在同一感情下結合他們,並增進個人和人類的共同幸福,因此在藝術的世界,只有果敢地不斷奮鬥,才能獲得勝利。”

齊白石:“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魯迅:畫家的畫與雕塑家的雕塑作品,“表面上是一張畫、一個雕像 ,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

林語堂:“在藝術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個性。”

郁達夫:“藝術家是美的事物的創造者。”

普列漢諾夫:“在我看來,任何人民的藝術總是跟他們的經濟有著密切的因果聯絡。”

TAG: 藝術我們造型藝術藝術細胞視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