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解少陰病(上)

導讀

《傷寒論》中三陰病篇較為難懂,其中少陰病篇亦然,少陰所述症狀多與他經相似,提綱條文又不足以詮釋其複雜病情,故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經方大家胡希恕先生曾於1963年對少陰病進行解析,本期內容分享胡老相關授課手稿內容,供諸位同道參考學習。

胡老授課手稿

仲景著《傷寒論》示人以六經辨證之大法,奈其言精理奧索解較難,三陰篇最為難讀,而少陰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嘔吐下利與太陽病者無殊,腹脹不大便與陽明病者略同,始可發汗似太陽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陽之有熱上炎。“脈微細,但欲寐”的提綱,亦只是氣血虛弱的病況,並不足以貫穿上述之複雜病情。歷來注家都附會於《內經》,只在徵引上下工夫,力求條條有據而不管前後自相矛盾。餘盡去諸注,抄讀原文,逐條細研,前後對照。茲不計粗拙,探討於下, 希同道指正。

少陰病提綱探討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之提綱只表明微細不足的脈象及虛憊欲寐的病情,這是三陰病俱可能有的沉衰現象。

其實少陰病提綱是與太陽病提綱相對而言的

。即是說: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則為太陽病;若上證脈不浮而微細,並且其人有但欲寐之情況者即為少陰病,少陰病在表並非個人臆測,請看下面之論證。

少陰在表的仲景論述

《傷寒論》第7條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這是說病之始正邪交爭於表,都有惡寒之症,發熱惡寒者是發之太陽病,無熱惡寒者是發之少陰病。

又同書第131條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這是說明病在表者禁用下法。若病發於太陽而反下之,則表邪內陷可致結胸;若病發於少陰而反下之,則表邪內陷可致虛痞。

從以上兩條可以看出,表有太陽少陰不同的見證,凡在表之病均宜汗法而禁下法

《傷寒論》第301條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這是說少陰在表的病本以無熱為常,然始得之亦有發熱的,故謂“反發熱”。

但脈沉而不浮,表證雖備而屬少陰,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解表

又同書第302條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這是說,

在表的少陰病得之二三日時,常不能傳裡而無裡證,當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解表

以上兩條是少陰病在表而用汗法之證明,視方藥均屬溫陽散寒而解表。反之可以肯定,

少陰病之表證的屬性是陰、虛、寒無疑

。這 是“麻黃湯”劑,以下再看“桂枝湯”劑。

《傷寒論》第20條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這是說

原為太陽病桂枝證,由於誤用麻黃湯發汗,遂致汗漏不止,其人惡風者為表猶未解,但無熱是病已轉少陰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為津血大傷的結果,亦即病轉少陰的原因,故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又同書第21條和22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這是太陽病之誤下證,促為陽脈,胸滿是氣上衝,這裡的氣上衝為表未罷,仍從太陽為治,用桂枝湯法(同書第15條也說:太陽病,下之後, 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因誤下傷裡氣故去芍藥為妥。

但上證若脈不促而微(微為陰脈),又加惡寒者,為表未罷已轉少陰(少陰脈微),應以桂枝去芍藥湯加附子, 而從少陰為治

汗後或下後表不解,桂枝證仍在者,當用桂枝湯法解肌,不得用麻黃湯法發汗,這是治表證的準則。但遇在表之少陰病必加附子,與前少陰病治以麻黃湯劑必用附子者同理。

綜上可以看出:

少陰病是屬於陰、虛,寒(與陽、實、熱相對)之表證,治之以汗法,或用麻黃劑,或用桂枝劑,必用附子

。但少陰篇中所示治法,相當複雜,並非發汗一法所能愈。

解釋這一問題必須從傳經談起,仲景論傳經著眼在表裡相傳

,與《內經》之遞經相傳大有區別。即病常自表傳裡,或自表傳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傳裡,或自表傳半表半里再傳裡。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三陽篇,也同樣適用於三陰篇。故少陰篇也有表裡不同的論治,試分別述於後。

編者按

胡老認為少陰之提綱與太陽提綱相對應,主要區別在於脈,若太陽病餘症具,而脈微細,且其人慾寐,則為少陰病,可見少陰病與太陽病同為表證。不過少陰病是屬於陰、虛,寒(與陽、實、熱相對)之表證,既然為表證,治療理應用汗法,而少陰病之汗法必用附子。除汗法外,少陰病易發生傳變,治法亦有不同,下期內容將繼續分享胡老對於少陰病表裡不同的論治。

摘自:陳雁黎。《胡希恕傷寒論方證辨證》

TAG: 少陰附子太陽桂枝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