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建築:鄉土建築裡,藏著我們的民族性格

永州古建築:鄉土建築裡,藏著我們的民族性格

鄉土建築裡,藏著我們的民族性格

文/圖 常立軍

建築有兩種,一種看得見,一種看不見。看得見的是考察時所見的村落古建,看不見的是曾經主導了鄉土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

看得見的建築,雖然有些已經倒塌,但留存的卻也並不算少。那些“看不見的建築”,在近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然而,無法改變的是我們這個民族一貫的“內向”性格。這種性格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們在經歷了各種劇變之後,依然對傳統建築空間有一種深度的迷戀。

(一)

永州之南,九嶷之野,是深入湖南腹地的偏遠所在。

影響了南方氣候地理格局的南嶺橫亙在它的南部,湖南與廣西的行政區劃在此犬牙交錯。歷史上,瀟賀古道從這裡出發,翻越南嶺群山,走向遼闊的海洋。地理上把這片區域稱之為“道江盆地”,在它的北面,是永州著名的陽明山,山的那邊則是永州地理的另一個重要構成——零祁盆地。

我們考察的村落,多分佈於道江盆地之中,偶有幾個分佈於山間谷地,但也是在盆地邊緣。自農耕文明出現以來,盆地就是人們得以繁衍生息的優質地理空間。盆地周圍多山,河流得以形成,且多匯入盆地之中,形成廣闊的流域。而流域,正是文明的誕生之地。

拋開風水學裡那些天花亂墜的概念,在實際考察中,我們發現水源和土地才是一座村莊賴以生存的根本。村落要麼靠近河流,要麼就是有泉水。這些泉水的來源非常奇妙,它們多自山間的溶洞裡流出,水勢洪大,彙集成河流過村莊。永州南部多喀斯特地貌,這種地貌容易形成岩溶泉。最深的一處是位於琵琶崗村的四清井,修建於1956年。井口離地面大概有六七米深,上方是一個巨型的拱形石洞。山泉,成為村莊選址的首要條件,作為生命源流的泉水,滋養著村莊的生長。

地理空間影響著建築空間。盆地、山谷和丘陵,是我們這次考察遇到的主要地形。這三種地形之上,建築雖然看起來都差不多,規劃格局卻大不相同。藉助航拍,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古村落的格局。

雖然盆地中土地還算廣闊,但更多的土地要用來耕作,留給建房的空間並不是很大,這裡的村落因此擁擠。在駱家村,我們看到有些房屋之間的巷道甚至只容一人透過,有些村落則完全被擠到了山間,如小桃源村。村中的道路幾乎全是山路。村莊的規劃,多因地制宜。江永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上甘棠村,是沿著山前的河流佈局,老村分佈在河流靠近山地的一側。江華的井頭灣村則是依照村中泉水的流向,沿溪水兩側建設。

除了整體規劃過於緊密,建築內部的空間也十分狹窄。天井院的格局,經常被房屋圍成了“一線天”。這種房子,夏天屋內清涼,冬天卻十分難熬,只適合靠近熱帶的地區修建。當然,建築的格局跟家族的財富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寶鏡村,何家有著“九井十八廳”,共108間房屋的超大格局。而在小桃源村、琵琶崗村,歷史上村裡的經濟發展靠的則是販鹽的產業。琵琶崗村號稱是明清湘粵鹽運史的活化石,在這些村落裡,依然能看到當年鋪滿青石板的古道和路邊的商鋪。然而商業的發展並沒有改變村莊基本的社會形態,古時商人的地位很低,讀書做官依然是鄉民們的最高追求。

(二)

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說,中國的建築是內向的。

這句話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現實:我們整個民族的性格都是內向的。內向的人才會設計建造內向的建築。中國的鄉村,幾千年來就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家族是這個封閉體系的核心。農耕社會的本質就是內向的,看似平凡的建築物裡有著隱秘的哲學內涵。

考察中,我們細心觀察各地的民居,其中一個明顯的共性就是建築格局上的內向性。典型的天井院落中,除了大門,所有房間都朝內。對外,則只有開口很小的通風窗。組群的內向佈局,是中國建築的一大特色。即使是需要彰顯自我的官式建築,內部格局也是如此,所謂的“彰顯”,大多體現在外部的裝飾上。寶鏡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外面看,整個村就是一大片的屋舍,完全感受不到內部的結構。走進去,才發現裡面如此幽深複雜。戶戶相通卻又特別容易迷路,以至於我們轉了好久才把整棟房子走完。這裡唯一“外向”的建築就是外面那排“走馬吊樓”。下面是馬廄,上面住了長工,這是整個體系的外圍,也是最不受重視的地方。那些最為核心的居所,大都深隱在建築群的內部。

此次考察中,我們有一個深切的體驗,那就是南方的建築比北方更內向。天井院比起北方大院來,開口實在是太小。房屋密集的人家,天井被擠成了一線天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這是有自然地理中光照因素的影響。南方對建築的要求是更好地避開直射的陽光,而高緯度的北方,民居需要有足夠大的院落來接受光線。同時,可用土地的多少也影響到了房屋的設計。多山的南方,並沒有那麼多的土地資源可以用來建設更為寬闊的房屋院落。

內斂,不張揚,幾乎是傳統中國人的共性。這種共性從鄉村延續到城鎮再到整個國家。這種內向源自農耕的經濟基礎。土地肥沃,生活安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人們安於平淡的生活,從而產生一種厭惡混亂的情緒。這種情緒反映在建築上,便產生了一種追求安全感,內向封閉的格局。這種心理影響甚至延續到了現代社會,封閉式的小區往往成為人們買房的首選。

這種內向不僅反映了民族性格,還體現了傳統的秩序文化。一座建築,就是一個有著自我秩序的小社會。除了主體結構,最初作為防火、防風、防盜、隔音等功能的馬頭牆也顯示出一種“心理隔離”的效果。越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家,馬頭牆的“階層”往往越高。

TAG: 內向建築盆地格局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