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作者 | 丸山小民

2022年農曆干支紀年為壬寅,生肖虎年。屬虎的歷史名人不勝列舉。《離騷》一句“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後人多以為屈原寅年出生,其他如虞世南、張九齡、蘇軾等等均屬虎。干支、屬相和名字結合最緊密的當屬唐伯虎,生於1470年庚寅,姓唐名寅字伯虎。

臨朐歷史上屬虎的名人不在少數,如進士遲鳳翔生於1506年丙寅、張敦善1554年甲寅、王紹先1650年庚寅,革命先驅高啟雲、孫毅民均生於1914年甲寅。臨朐歷史人物名字中包含虎字的也不少,如清初武進士馮虎臣、被臨朐人譽為“呂父何母”之一的知縣呂非虎等,世人對虎的喜愛可見一番。

現將記載在有關書籍裡和博物館收藏的,與臨朐相關的“虎”摘編成文,包括文物、村名、地名、古蹟、文學作品等。因才疏學淺,且許多地方多未實地探訪,錯訛之處定有不少,懇請批評指正。

文物

臨朐與虎有關的文物應有不少,僅將博物館所藏的幾件簡介如下。

1、西漢臨袁侯虎符

西漢時今臨朐縣境內有臨朐、朱虛、臨原、挍、缾5縣,其中臨原城,《中國歷史地理地圖集》標註在臨朐縣東部,但明確標記“臨原”的文物至今未見。

古代地名字通假常見。《史記》記載,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封中尉戚鰓為臨轅侯,置臨轅侯國,共四世84年。清末民國發現大量封泥,其中有西漢時期“臨袁邑丞”侯國封泥。王國維說:“臨淄之為臨菑,劇之為勮,萊蕪之為來無,不其之為茀其,臨轅之為臨袁,均字有通假,形有增損,非有實物,孰能知之!”可見,王國維認為臨轅即臨袁。著名古文字學家羅福頤則明確指出,《史記》《漢書》之“臨原、臨轅、臨眾,皆臨袁之誤字”,並言其父親羅振玉著《增訂歷代符牌圖錄》,記載有臨袁侯虎符。

虎符即兵符,分為兩半,右半留京師,左半發給領兵的將帥或地方長官。需要調動軍隊時皇帝即派使臣持虎符之半前往,兩半虎符勘合驗真無誤,方可發兵。那麼臨袁虎符現存哪裡呢?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臨袁虎符:西漢早期,故宮博物院藏

此虎符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銅質,高14。6、寬16。9釐米。符作臥虎形,昂首卷尾。此為符的左半,內側有方形凹槽。虎背上有錯銀隸書九個字:“與臨袁侯為虎符,第二。”

臨袁虎符是故宮博物院現藏存世的三枚虎符之一,彌足珍貴。雖然臨袁侯戚鰓今人多不知,但其女曾是劉邦最寵愛的夫人——戚夫人,後被呂后殘害成“人彘”,見證了後宮鬥爭的殘酷。

2、唐代邢府君墓誌銘

1985年,在臨朐縣城關街道太平村北,縣交通管理所挖地槽時發現此墓誌。正方形,分志蓋、碑身兩部分組成。志蓋呈扁覆鬥形,長55。5、寬55、厚7。8釐米,中心篆書“邢府君墓誌銘”六字,斜坡每面均有三幅人身獸面生肖線刻,生肖像著寬肥大袍,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其中左側下邊第一幅即為寅虎。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故邢府君墓誌銘志蓋(拓片):唐代,臨朐縣博物館藏,馬世博標記

3、北朝仙人馭虎圖石刻

該畫像石出土於五井鎮下五井東村東一墓室中,鑲嵌在墓室西壁中央部位,長1。06、高0。6、厚0。21米,雕刻在稍加打磨的青石板平面上。畫像由左、中、右三組畫面組成,中央為仙人馭虎圖,白虎南向,四足張開作賓士狀,虎尾上揚,神態威猛。該畫像石雕刻精美,實屬北朝晚期畫像石精品,曾在山東省博物館展覽一年,現藏臨朐縣博物館。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仙人馭虎圖畫像石(拓片):北朝,臨朐縣博物館藏

4、魏晉石虎

1983年,在冶源街道申家石河村西北發掘出土一對石虎(雌雄各一)。青石雕刻而成,均為臥式,下連石座,通身長1。6 、高0。6、寬0。44米。石虎形態生動逼真,前足緊趴,後腿欲蹬,昂首挺胸,二目眈眈,令人望而生畏。石虎雕刻於魏晉時期,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臨朐縣博物館。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石虎:一對,申家石河村發掘出土,現藏臨朐縣博物館

地名

臨朐山區丘陵地貌為主,山、崖、石、洞、泉等以虎為名者不在少數,多以形似得名。今從《臨朐村鎮志略》等書籍中摘編其中較為主要者。

1、臥虎山

我縣山名“臥虎”者眾多。位於山旺、柳山二鎮邊界處的紀山,從正南遙望,宛如臥虎,故又稱臥虎山。山旺鎮靈山,位於包家河村西北,亦稱臥虎山,為山旺鎮與青州市譚坊鎮界山。石家河寶畔臺村東北臥虎山,樹木蔥蔥,怪石嶙峋,多姿多型。辛寨汪家溝村南也有臥虎山。當然最著名的還屬朐山,清咸豐年間僧格林沁率部追剿南捻在此駐軍,改山名為“臥虎”。

2、黑虎山

城關街道衡裡爐村西黑虎山,山體屬石灰岩結構,海拔230米。山下建黑虎山水庫,又名章莊水庫。光緒《臨朐縣誌》載:“恨虎山在縣治西十里,狀猙獰如虎,即逄山之麓將絕而復起者,摩崖有邑人陳佔書‘回龍巖’三字,大如鬥,山陰有蕙泉。咸豐間有石下墜覆泉上,泉為之湮。此山為逄山東支盡處,過此皆平壤達於郊郭。”恨虎山即黑虎山,音似而訛。

西小章村北嶺有稱黑虎山者,今無跡,1995 年山頭漢墓群出土大量漢代五銖錢。

3、虎山

虎山也有幾處:五井鎮石峪村西虎山,位於五井鎮西北界,海拔 672米,面積6。7平方公里。五井鎮馬莊村東北虎山,當地百姓稱“虎耳山”,傳說有虎蹲於此,虎口左側修有石廟,旁刻佛像,原為附近一大景觀,現已殘缺。民國《臨朐續志》載:“虎山在黃山北、巨洋水北岸”,此虎山則在辛寨街道白沙社群後窪村南。

4、黑虎臺

嵩山音窩村西黑虎臺,為臨朐與沂源、淄川三縣分界處,海拔875米。因山形突兀,山巔略平,狀如伏虎,岩石為青黑色,故名黑虎臺。山呈南北走向,前坡懸崖峭壁,後坡山勢較緩。山頂有古代齊長城烽火臺1處。光緒《臨朐鄉土志》稱其“為三縣實屬要害。”

5、虎頭山

虎頭山多處。老崖崮小龍門峭壁之上為虎頭山,即“轟雷濺雪”摩崖石刻所在處。民國《臨朐續志》載:“老崖崮,俗名虎頭山,側有谷,懸崖峭壁,奇石崢嶸。”此山方圓約600平方米,東臨懸崖,西、北兩面皆為陡峭土崖,頂部較為平坦。20世紀40年代前,山上臘梅遍佈,古柏茂密,紫藤纏繞,植被豐厚,風景秀麗。後因戰亂和墾荒,植被遭毀。山頂原有三元廟,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殿3間,碑3幢,均已毀。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老崖崮村志》虎頭山廟原貌圖

沂山風景區大關村北有虎頭山(今北草山亭村附近),緊臨東紅路。嘉靖《臨朐縣誌》記載“在縣南八十里”,即指此山。因山之南側巖崖巍峨挺突,形似虎頭,故名。虎頭山海拔266米,面積0。3平方公里,變質岩結構。1976年綠化後曾稱青年山。山雖不高,但處交通要道,具有戰略意義,1936年前後修築的益臨公路即從此山腳下經過。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1936年修築益臨公路劈鑿虎頭山工程留影,見《山東省建設半月刊》1937 年第2卷 第4-5期

又,辛寨大高家莊村西南 2 公里處有虎頭山;潘匯源所著《臨朐石泉洞集錄》稱五井鎮茹家莊新村南山(石河南岸),俗稱虎頭山,又名鵓鴣洞山。

6、虎頭崮、石虎洞、虎林、黑虎洞

虎頭崮即回頭崮,位於冶源街道上回頭村東,為三一山東峰。傅國《三一山記》載:“三一山俗呼回頭崮,東北距駢城五十里。崮狀虎頭而微左顧,故云。”

《三一山記》載:“石虎洞在三一山北崖中,長可半里,廣僅容一人。”

又載虎林:“牛角,有平疇數十畝,可田可家。折而西北二里為虎林,鳳止之上源是出。”則為鳳趾河之上游源頭所在。

又載黑虎洞:“陽城谷,可容數千家,古木深平,嘶蚻清遞,尤為北山奧區。北隩有洞曰黑虎,中長如弄,是棲百獸。”此黑虎洞或即“雲窟”,位於陽城與平安峪交界處橫嶺上,又稱“琵琶洞”,俗呼“薄皮洞”。

7、南黑虎洞、北黑虎洞

石家河玉帶山山腰懸崖壁立,峰頂蒼松蔽日,翠柏環山,刺槐成林,上有南黑虎洞、北黑虎洞、石門、石鼓、仙人炕、仙人井等景點。

8、豹虎洞(老虎洞)、豹虎山

豹虎洞,俗稱“老虎洞”。位於寺頭鎮豹虎峪村東北懸崖之上,洞口狹窄,高米許,僅可容身,洞深六、七米。元、明間傳曾有虎豹棲身,山峪因此得名。經風化坍塌,現存四、五米許。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豹虎洞(老虎洞):曾昭亭拍於2019年

光緒《臨朐鄉土志》載:“銀葫蘆山東為豹虎山,均在王莊社境”,今人已多不知其名。

沂山亦有老虎洞,俗名狼窩。位於孝母崖底部,下臨深谷,洞口呈半圓狀,小而窄,曲折難進。《臨朐石泉洞集錄》雲:相傳梁山好漢李逵,回老家搬母上梁山,途經此處,將母親安置在此休息,自己下山取水,老孃被老虎吃掉,李逵到此洞中將虎打死為母報仇。

9、蒼虎山

位於寺頭鎮,山北為黃崖根村、孫家莊,西為呂匣店子、小呂匣,西南青崖村,當地老百姓稱為“南山”。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蒼虎山:呂匣路口向東拍攝,曾昭亭,2022年1月

10、虎崖(虎眠山)

在石家河虎崖村正北,亦稱虎頭山,老百姓稱之為“虎崖頭”“虎頭山”。東為黃山村,東北為辛寨街道曾家寨村。康熙《臨朐縣誌》載:“虎眠山,九秀山之西為虎眠山,山如虎橫眠而東迤。”光緒《臨朐縣誌》:“又東北濱於巨洋者為虎眠山。在縣治南三十餘里,一名虎崖,狀如虎橫眠,首枕巨洋側而左顧。石色斑斕,極肖虎紋。東岸即月明崖。”

又,九山鎮白沙村獲崖,臥牛山正對村莊的山坡陡峭險峻,有石崖三層,上有天然生成的茂密樹林,因形似頭東尾西之臥虎得名“虎崖”,百姓俗稱為“獲崖”。

11、黑虎嶺

位於山旺鎮姚家莊村東南500米處,海拔 250 米,站在高處遠眺,此嶺似猛虎,故名。

12、白虎山

山在白芽寺東南,山頂稱志公頂,山稱白虎山。光緒《臨朐鄉土志》載:“松蘿頂下為尹士社之銅峪嵧……黃石門山東北直接青龍山,北為白虎山。”民國《臨朐續志》:“白虎山在嵩山北,與青龍山左盤右踞,白芽寺處其間。”

13、伏虎山

光緒《臨朐鄉土志》載:“伏虎山在美秀山東北,首枕陽城西嶺,尾蟠大石水濱,儼如伏虎,故名。”應在今五井鎮陽城村附近,具體位置已難以確指。

14、虎耳洞

《臨朐石泉洞集錄》載,“馬莊東北虎頭山半,洞口面西,高3米,深5米,扁長10米許,廣而不深,大如三間屋,形似虎耳,是村民勞作和放牧者避風雨之佳境。”即今五井鎮馬莊虎耳山之虎耳洞。

15、虎石

九山鎮宋家王莊,淌水崖水庫北面山崖之上有一巨石巍然屹立,面南背北,在其背面遠觀,酷似一隻面西蹲坐的老虎,故名虎石。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虎石:位於淌水崖水庫北面山脊上

《臨朐石泉洞集錄》載“虎石和熊石”:嵩山五指峰頂端,有兩組巨石並列,凌空聳立,呈赤褐色,為海蝕花崗岩石,其中一石狀如老虎蹲坐,張嘴覓食。

又有石虎,龍山兩縣村清末秀才居全廣《兩縣八大景》詩:“七星落地西邊稠,益臨分明交界溝。石虎肖型蹲道坐,地蛇探首臥村頭。潺潺泉水流不盡,茂樹遮綠蔭之秀。懸崖雨季濤聲湧,曲嶺雪消春色幽。”其中所說八景之一石虎,今已不存。

16、臥虎石

辛寨街道曹官莊村南200米高埠處有一奇石,名曰“臥虎石”,石縫中長有一棵大松樹,大石露出地面部分呈臥虎狀,故名臥虎石,後為建房採石者破壞。

17、黑虎泉

《臨朐石泉洞集錄》載:“八岐山北麓、花園河村西二里許,有泉古稱黑虎泉,近有麥黃泉,兩泉近靠,且均為季節性湧水。每年雨季降大雨時,泉湧出3-7天不等,雨過水停。奇異的是汛期到時,湧水量大而成奇觀。民謠傳‘黑虎泉笑,汛期已到’”。

村名

臨朐古今村名含“虎”字者也不少,筆者所查到的8個村。有的延續至今,有的已經改作它名。

1、王虎溝村

該村為東城街道南相家樓村自然村。明初,王龍、王虎兄弟遷此立村,因處溝中,得名王龍虎溝,後習稱王虎溝村。

2、虎頭莊

今冶源街道下回頭村。清同治初年,傅姓自縣內傅家李召遷此立村,因東靠虎頭崮,初名虎頭莊,因西鄰上回頭村,後改稱下回頭。

3、虎崖村

今屬石家河,位於彌河西岸,因處虎崖南側得名。

4、臥虎峪村

位於寺頭鎮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處。北鄰冶源街道上國家峪村,西接下雕窩村,東靠幸福峪。清朝中期一季姓夫婦至此拓荒定居,因經常有狼出沒,習稱馬虎峪。後因名字不雅,1993年改稱今名。

5、龍溪臥虎村

即寺頭鎮西嶺子村。明洪武年間郭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立村,因處龍頭、臥虎兩山腳下,取名龍溪臥虎村,後因懼怕名高犯上,以郭姓立村改稱郭家嶺子,東嶺子立村後以方位稱西嶺子。

6、豹虎峪村

今為寺頭鎮王莊村所屬自然村,位於圈門山北麓。清咸豐年間,譚姓自今冶源街道譚家小崔村遷此定居,因處豹虎洞南側山溝,得名豹虎峪。2000年,為生活方便,村落整體西遷2公里,至豹虎峪口。

7、野虎峪村

屬九山鎮。因所處溝中多生野葫蘆秧,得名“野葫蘆峪”,後演稱為野虎峪。

8、李虎莊

沂山李戶莊,明初李虎立村,取名李虎莊,後演繹為李戶莊。光緒《臨朐縣誌》載:“大關社李虎莊集五、十日”,即此村。

民國《臨朐續志》記載第八區東峪鄉有石虎峪村,今則無。續志地圖亦未標註,似乎在今寺頭鎮東蓼子村附近,裡峪村農田地塊有稱“石虎峪”者,未知是否有關。

古蹟

虎頭橋

東城街道李家崖頭村虎頭橋,建於清光緒年間,位於村北100米處,系青石築成,高3米、長5米、寬4米,單孔,橋兩側刻有虎頭像,虎紋清晰。

文學

在臨朐古今典籍中關於虎的文學作品、各地流傳關於虎的民間傳說不在少數,俗語、歇後語也有涉及虎的,如“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老虎打哈欠——口氣不小”等等。限於篇幅,僅選古詩1首、古文3篇。

題湯都指揮畫虎圖

明狀元 馬愉 《澹軒文集》

臥當巖壑靜,黃蘆驚秋風。

咆哮振長嘆,閃爍明雙瞳。

桓桓何雄武,寧假丹青工。

豈雲衛藜藿,清時肅元戎。

威風懾百靈,貔貅屯雲從。

終當靖萬里,魑魅絕行蹤。

沂山虎記

明王居易 《東鎮沂山志》

弘治、正德間,沂山有一虎,猛不可攖。每瞰婦人、童子往來山下,輒攫而食之。居人深以為患。一日,有父老數十輩俯伏廟下,哀乞於神曰:“神血食一方久矣,今猛虎為患,可無以驅之?”越翼日,虎自山上投下而斃,若有人以迫之者。嗚呼,異哉!

虎事

清張新修 《筒丸錄》

齊地故無虎。康熙二十三年(1684),沂山忽有兩隻。嘗食子母牛,又夜入營兵牧馬群中,驚墮死者四五。人遂不敢夜行,日入即閉戶。安丘有李某者,越村眷一婦,相得甚歡。人既熠於虎,即計從虎生。一日,夫欲他往,婦早汲,即走匿李某家。李預為革囊,貯豬血於井旁,以血汙地,又以秤鉤畫坼地奮威之狀,沿途血蹤淋漓。至一處,蹂藉尤甚,亂髮掛草間,履纏縱橫在地,泥塗中復有腸胃二三段,蓋豬髒也。夫見汲不回,往覓無所見,遲明尋之,見其跡,信為虎傷矣,遂拾碎腸履發葬焉。逾年事敗,官鞫乃知之。

打虎

清張新修 《筒丸錄》

臨朐人有為川商送家信者,誤過逆旅,暮入大山中,不見人煙,心甚惶劇。遙睹空中有光明,趨詣之。石壁削立,光自洞中出,依稀有人聲,遂呼救人。一女子伏洞口謂曰:“汝似山東人,深夜獨行,不畏大蟲耶?我丈夫尚未回,不宜留面生男子,但此處虎豹蹊徑,恐為所害,我拼責救汝。”乃自深口下一軟梯,乘而上。

女子坐石土炕上,年三十許,姿容端秀。洞中地鋪虎皮,灶堆虎骨,鍋煮虎肉,燈燃虎膏。女子於燈下持破碎虎皮數片,綴作衾褥。謂臨朐人曰:“我山東人,丈夫業打虎,因相隨至此,少頃當至,若見嗔,汝當善言相懇,不妨在此度夜。”未幾聞呼嘯聲,女子曰:“來矣!”遂度梯下,男子一躍而上,年亦三十許,短小精悍,二目炯炯若星。顧臨朐人曰:“汝何人,乃留在此?”女子語之故,點首曰:“如此不妨。”即於腰間出一皮混沌,中盛燒酒。撈鍋中肉,三人飲食訖,各籍虎皮臥。

明日留吃早飯,男子足縢中插二刀,手持一刀,腰插一刀,裝束峭緊,謂臨朐人曰:“西去三里,有虎攔阻行人,汝未可獨過,謹當相送。”因讓臨朐人在前,相尾而行。行二里許,果見山頭有大虎蹲焉,面東眈眈。其男子向虎指揮大罵,辱其祖宗父母。虎怒甚,伸腰坼地,注扳直下。臨朐人悸,欲回,男子揪其腰帶,是已雙爪來撲。男子將臨朐人擲過道左,即以手中刀直刺虎腋,虎一跳丈許,大吼而去。臨朐人半晌方甦。男子曰:“且無西行,與我扛虎回家,權住一宵,明日放心過山也。”遂緣蹤尋之,虎已死草間,舁之不能起,乃就剝其皮,臠肉而去。

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虎年來臨,本文謹以馮惟敏1578年虎年正月初一所作小令《清江引·戊寅試筆》作結,共十首,選其兩首,以賀新年。

其一:

換歲交年百事吉,清曉天光霽。午風鼓太和,夜雪呈嘉瑞,喚書童掃文房閒試筆。

其四:

綠水青山不用多,只容得人三個。閒隨牧豎歌,醉伴漁翁臥,每年間不暫離他共我。

【臨朐微刊】丸山小民: 虎年說虎——臨朐典籍文物裡的虎

傅紹祥書:虎嘯風生

本編得以成文,衷心感謝臨朐縣博物館,以及安兆東、傅紹祥、魏學強、張敬華、宮德傑、曾昭亭、徐傳國、劉魁、許心安、郭寶學、張銘璇、許法忠、薛良富、李守祥、劉興勝等諸位師友相助,謹祝虎年大吉,事事如意!

TAG: 臨朐虎山臨朐縣虎頭山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