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雙橋”,不僅僅是風景,更是老街的獨特記憶!

黎川“雙橋”,不僅僅是風景,更是老街的獨特記憶!

黎川釋出

挖掘黎川特色

講好黎川故事

東方泛起魚肚白,沉睡一夜的老街打破了夜晚的閒適與寧靜。淡去濛濛的薄霧,聽黎灘河潺潺流水聲,像踏著歡快的腳步,向世人訴說它的故事。美景與橋似乎都是不可分割的。和其他的古城一樣,黎川古城景區也有兩座讓你親切又難忘的老橋——新豐橋和橫港橋。

黎川“雙橋”,不僅僅是風景,更是老街的獨特記憶!

新豐橋和橫港橋合稱黎川“雙橋”,是黎川古城景區的地標性建築;兩橋僅百米之遙,幾乎形成直角,因而也有“雙龍飲川”的說法,橫港橋和新豐橋區別在於,一木一石,一廊一拱,一個木製的廊橋,一個石拱橋,但它們早年是贛閩兩省的重要水上交通樞紐,舊時為黎川縣城通往福建省邵武、建寧、泰寧等縣的必經津樑,現今仍為縣城至西南各鄉鎮的主要通道之一,途經的行人絡繹不絕。從文化內涵上看,“雙橋”記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擁有深厚的文人底蘊。

新豐橋

黎川“雙橋”,不僅僅是風景,更是老街的獨特記憶!

新豐橋橫跨縣城南津街與簧竹街兩岸之間,熊村水與社蘋水匯合之處。是一座飛架於黎灘河上的廊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豐橋始建於宋朝,明弘治九年(1469年)由縣人捐資重建,從明朝建成到現在歷經500年的風雨,遭遇過無數次水災火患,以及戰火繽紛,也經歷過多次重修,1985年春,江西省省長方誌純特為新豐橋書寫橋額。最近一次的重修是在2013年,黎川縣委縣政府決定對新豐橋、橫港橋進行修繕,橋體修舊如舊,仍為木構廊橋。此次修繕,加固橋墩和橋面,重修廊屋和橋頭堡,橋額仍保留方誌純題字,橋頭堡臺壁增設民俗浮雕,亭欄懸掛有“遠古青山無墨畫,潺湲流水有聲詩”的雕木楹聯。

黎川“雙橋”,不僅僅是風景,更是老街的獨特記憶!

重修後的新豐橋,保持了古樸莊重的原貌,仍為五墩六孔,全長98。6米,寬4。3米,花崗石砌墩,粱架與廊屋立柱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廊計21楹,碧藍琉璃瓦頂,水泥預製浮雕與條柵靠背長椅連續相間,組成夾道橋欄。兩端城樓式橋堡,三層四面,碧瓦紅牆,門外數十級整齊排列的臺階,南端通篁竹街,北端與人民路街市相連,成為連線黎灘河兩岸交通的紐帶。遠望新豐橋,長廊飛渡,橋堡聳立,青瓦鋪頂,飛簷翹角,橫跨於黎灘河上,古風猶在,氣度不凡。如今的新豐橋,不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生活,更重要的是成為彰顯黎川厚重歷史文化的標誌建築。

橫港橋

黎川“雙橋”,不僅僅是風景,更是老街的獨特記憶!

與新豐橋毗鄰的橫港橋位於篁竹街南側,始建於宋戚淳年間(1290),建造初時為一座木橋,清乾隆年間改建成三孔石拱橋。橋面和兩端斜坡的數十級臺階,均由花崗石疊砌。清光緒年間又進行重修,門額石匾上鐫刻著“橫港橋”三個大字,為清光緒年間由縣籍書法家陶思侃書所題。光緒十六年,書法家塗啟心題寫了廊屋內“仙津”和“道岸”兩個門額。

黎川“雙橋”,不僅僅是風景,更是老街的獨特記憶!

黎川“雙橋”,不僅僅是風景,更是老街的獨特記憶!

橋樑全長40。5米,寬4。8米,橋高7。9米。圓拱形石墩橋體,橋上建有磚瓦結構亭宇,石門石窗,兩端石門上均有“橫港橋”石刻題字。該橋現為原貌,儲存完好,為撫州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黎川“雙橋”,彙集了數代文化名人留下的諸多畫作與詩篇,在數代文化名人中有塗氏祖輩留下眾多墨跡或詩篇對其進行表述,同時還附有傳奇故事。

、 在橫港橋的橋孔內兩則還有雍正二年鄉試解元的塗志 詩人寫的《橫港橋紀事》詩一首:“橫港橋畔盡漁家,豆架爪棚傍水斜,鴛鴦小筏楊柳岸,腥風一剪漉魚蝦。”這首詩不但明白如畫,通俗易懂,而且生活氣息濃厚,是一幅古代黎川城郊風俗畫。

、 清代黎川著名詩人塗澄,字子岸。乾隆年間曾兩次檄應召舉,不願赴任。著有《蟠山類稿》、《南池類稿》,嘗登臨橫港橋遠眺,並寫詩詞其盛祝,詩云:“酒旗招展楊柳津,隔橋爭來此買春。半夜渡江紅燈火爍,一船明月一船人”。

、清代另外一位詩人塗滌非也曾經賦詩道:“郊原雨足稻油油,長夏江村只是秋。何處垂楊堪繫馬,橫港橋畔酒家樓”。可見當時黎川雙橋優美自然風光和繁華、醉人景象。

、傳說橫港橋建成不久,時任黎川縣知縣陶凌雲(捐官),不學無術,卻喜歡賣弄風騷。附庸風雅。一日邀請縣中名士來到新建的橫港橋中飲宴,酒過三巡,眾名士都請他先吟詩祝酒興。於是他裝腔作勢,搖頭晃腦,望著河畔楊柳吟道:“柳絮飛來片片紅”說完便頓首繞耳,自覺失言。滿桌名士不禁鬨堂大笑,弄得他窘迫萬狀。這時坐在他旁邊的著名學者塗瑞站起來解圍說:“兄臺此句甚佳,待我續貂”拿起桌上的毛筆,鋪開宣紙,揮毫寫了三句,湊合成一首詩:“橫港橋畔舞春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落,柳絮飛來片片紅”這樣一句不合理的歪詩,經塗瑞妙筆生花排列組合,就成了一道完美的七絕。

黎川縣古城景區

監製:

堯志強

TAG: 橫港橋豐橋黎川黎川縣雙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