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嗎?

安徽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嗎?

我們知道中國的地理,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線將我國劃分為南北方。那麼安徽省縱跨淮河,那安徽省是否也以淮河為界劃分呢?

安徽省,簡稱“皖”,南北長度約570千米,東西長約450千米,面積約13。97萬平方千米,比福建要大,比遼寧要小。

安徽省屬於華東地區,有六個相鄰的省份。按順時針方向來看,分別是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南。

古代安徽文化在國內影響相當大,徽商更是厲害,曾有“無徽不成商”之說,徽商和晉商、粵商並稱為古代中國三大商幫。安徽黃山風景秀麗無比,古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說法。

長江、淮河從安徽省境內自西向東橫穿而過。人們常有皖北和皖南之說,安徽省內淮河以北的地區屬於皖北,長江以南的地區屬於皖南,這都是沒有疑問的。中間夾在淮河和長江之間的地區,我們可以稱之為江淮地區。那麼江淮地區是屬於皖北還是皖南,該怎麼劃分呢?

皖北和皖南的劃分到底是以淮河為界還是以長江為界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往前追溯一些歷史。

明朝初期定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是鳳陽人(安徽滁州鳳陽縣),因此安徽得以和江蘇、上海等地區,一起被納入京師南直隸行政管轄範圍之內。當時的南直隸範圍是非常大的,因此無法分辨哪裡是安徽的範圍。

安徽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嗎?

清朝取代明朝,都城在北京,明朝南直隸被改名為江南省,大致行政範圍沒有大的變化。後來因為江南省實在太大了,而且又非常富裕,朝廷擔心江南省坐大,便把它一分為二。

安徽省和江蘇省直到那個時候,才以各自的面目出現。安徽省的大致範圍才相對清晰,然後一直延續到現在,基本上變化不大。

我們安徽人出門在外要時常面臨靈魂拷問:

北方人:你們安徽是南方吧?

南方人:你們安徽是北方吧?

中部人:你們屬於江浙滬吧?

江浙滬:不不不,安徽屬於你們中部吧?

要是評選“中國最沒有存在感省份”,安徽絕對榜上有名。

皖北、皖南、皖中,真的不像一家人。

這可能大部分都要“歸功”於穿安徽而過的兩條河流——淮河和長江。從地圖上看,長江與淮河橫貫安徽,以此為界,安徽可以分為皖北、皖南和皖中三大片區。

於皖南皖北的說法,直到解放後建立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才流行起來。當時到底是如何劃分的呢?從剛建國時候的地圖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皖南皖北是以長江為界來劃分的。

當時的皖北行署包括宿縣、滁縣、阜陽、六安、巢湖、安慶這幾個專區以及蚌埠、淮南、合肥、安慶幾個市。皖南行署包括宣城、池州、徽州三個專區和蕪湖市。

安徽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嗎?

也就是說現在的皖南應該包括黃山、池州、宣城的全部,以及銅陵、蕪湖、馬鞍山這三個市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安徽境內的其他市都屬於皖北的範圍。

雖然皖南包含的地區要比皖北的地區少很多,但是行政區劃很多時候並不是按照地盤大小來定的。

安徽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嗎?

雖然中國地理南北方的劃分通常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但是這個標準並不適合皖南皖北的劃分。

我們是以長江而不是淮河為界來劃分皖南皖北的,安徽省會合肥市雖然在淮河以南,但它是屬於皖北地區的。

一說起安徽,你想到的可能是黃山、黃梅戲、徽商、徽菜,對此,皖北只能實力委屈。

皖北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北方,屬於淮北平原,以農業為主,在這裡長大的皖北人性子直,仗義豪爽;

皖南又是另一番景象,多崇山峻嶺,皖南人含蓄內斂,又有著南方人的靈活,創造了徽商三百年的輝煌;

處於江淮之間的中部則南北兼具,性情溫和穩定而中庸。

此外,從民風到菜系到方言到社會發展水平,細數下來,三地的差異也著實不小。

1、方言不同

在安徽,老鄉歸老鄉,可皖北、皖南、皖中方言並不相通。

操著一口中原官話的可能是安徽人,說著吳儂軟語的也可能是安徽人。

於是,一個黃山人和一個淮北人只能用普通話親切地交流起來。

在安徽,可沒有“安徽話”這個說法,所謂的“安徽話”是由省內各種不同的方言組成的,可大致分為官話、贛語、吳語、徽語四類。

▲安徽方言分佈

安徽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嗎?

官話是安徽的主要方言,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北以及江南沿江地帶,包括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此外還有太平天國戰爭以後移民帶來的西南官話。

皖北主要講中原官話,雖彼此間有差異,但和普通話很接近。

比如淮北,位於中原官話的徐淮片,因此方言聽起來和徐州話很像,十分豪爽,語氣總是不自覺加大力度,個別情況還不分平翹舌。

位於商阜片的阜陽方言和淮北方言略有不同,但都帶有一股中原官話的味道,也就是一股河南味兒。

皖中地區以江淮官話、贛語和吳語為主,從這裡開始,安徽方言漸漸開始變得難懂。

比如合肥話。合肥主要講江淮官話,特點概括來說大概是“北腔南調”,發音力度較大,偏向北方;音調卻是南方音調,音變非常多。

在安徽講贛語的較少,主要是安慶部分地區,也有人說安慶人說話就像唱黃梅戲一樣。

到了皖南,語言就更豐富了,除了江淮官話之外,臨近浙江的宣城地區講宣州吳語,徽州山區講徽語。

宣州吳語隸屬於現代吳語的宣州片。按《安徽省方言志》介紹,參照地理、歷史、和方言類別,定名為“皖南宣州吳語”。

而徽語屬於廣義上的吳語,但比吳語更加難懂。而且徽語區方言內部差異很大,隔座山語音都不一樣,可能走出這個縣你就聽不懂別的縣的方言了。

2、 口味各異

口味之爭向來是南北大戰的重中之重,而放到安徽,口味之爭可不是簡單的吃甜吃鹹吃米吃麵的問題了。

位列八大菜系的徽菜到底能不能代表安徽菜?徽菜該不該包括皖北口味?這才是安徽內部飲食差異。

提起安徽難免想到徽菜,但其實安徽的簡稱並不是徽,而是皖。而最初,徽菜的徽指的其實是徽州的徽,徽商的徽。

換句話說,徽菜的起源其實和皖北沒有什麼關係。徽菜因徽州而得名。

徽州,也就是現在的黃山市,是徽菜、徽商和徽文化的發源地。

皖南不同於皖北,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七山一水一分田”,說的就是徽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也因此徽商足跡遍佈全國。

徽州人家族觀念極重,在外打拼時,多是一大家族或者同鄉團結在一起,於是將家鄉的味道傳遍全國。

隨著徽菜的發展推廣,“徽菜”的概念也在不斷廣義化。2006年,安徽省推出《徽菜標準體系表》,徽菜被正式定義為皖南菜、皖江菜、皖北菜、合肥菜、淮南菜五大類。

儘管如今統稱為“徽菜”,但皖北皖中皖南之間的飲食習慣依舊有很大差異。

皖南吃的是傳統徽菜,擅長燒、燉、蒸,濃油赤醬,重油重色重火功。招牌菜有臭鱖魚、火腿燉甲魚、雪冬燒山雞、蜂窩豆腐等,明顯與皖北的牛肉湯、地鍋雞不是一個畫風。

而皖北吃的皖北菜主要特點是鹹鮮微辣、酥脆醇厚,擅長燒、炸、燜、熘,善用香菜、辣椒、香料配色佐味增香,以蚌埠、阜陽、淮北、宿州、亳州地方風味為主。

皖中屬於江淮地區,基本上是淮揚菜或者淮揚菜的變體。講究刀工,做法精細,講究火功,注重原料鮮活,口味平和,清鮮偏甜。

3、到底為啥差距那麼大?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後,把現在的江蘇、上海和安徽劃歸在同一個轄區之下,稱“南直隸”。到了清初,因為清朝定都北京,“南直隸”搖身變成“江南省”。

安徽建省,始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7年),江南省被分為江蘇、安徽兩省。

相比其他省市區,安徽建省較遲,而劃分方式也相對直接,由此造成安徽省內方言不同、風俗各異、發展有別等各類差異。

此外,地理環境也有甩不掉的鍋。

皖南多山,地形以丘陵和山地為主,“歸來不看嶽”的黃山就在皖南,第三產業較發達,旅遊業資源豐富。同時,長江航行條件優越,帶來皖南地區的高速發展;而皖南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生活壓力也較皖北小得多。

而皖北以平原為主,廣袤的淮北平原使得皖北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人口密度高;加之淮河沒有入海口,每年的防汛壓力都很大,有很多地區都是淮河的洩洪區,經濟自然是難以發展。

而對於皖中來說,合肥周邊以及長江兩岸,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相對皖北皖南更加安逸自足。

但作為省會,合肥周邊也缺少城市群的支撐,使得發展條件並不是很有利。但好在,近年來合肥的經濟增長速度也仍在一路走高。

文化不同,差異不少,求同存異的過程中,三兄弟有個磕磕絆絆也總是在所難免。

安徽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嗎?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於發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TAG: 皖北皖南安徽徽菜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