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鎮,一座鄉愁四溢的古鎮

舊時當塗八大古鎮之一,如今的“省體育特色小鎮”,這是新市鎮的千年蛻變。

北倚橫山,南瀕石臼湖,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新市鎮的生態旅遊有了“體育”特色。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車友來到博望開啟腳踏車越野之旅,在綠水青山間領略新市鎮的獨特魅力。

而在小鎮色彩斑斕的現代氛圍中,總有一些充滿故事的歷史印記吸引著我們的目光,讓我們看到

這個體育小鎮的另一面

新市鎮,一座鄉愁四溢的古鎮

新市一瞥

新市鎮是個千年古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清代為安徽當塗八大古鎮之一。2012年9月12日,博望正式設區,新市鎮劃歸博望區。

走進新市,徜徉在城市與鄉村的深處,會經常感受到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和積澱。

古街、古橋、古店……這些古鎮留存,雖舊卻溫暖,始終是新市人鄉愁的寄託處。

一條古街貫穿小鎮的東西,街上店鋪鱗次櫛比,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老街周邊還保留著部分老宅,斑駁的老牆,鏤空雕花的木窗……古樸卻不失雅緻。尤是那深巷人家的老手藝、老物件,無不承載著悠悠的歷史記憶,珍藏著人們的回憶與夢想。

這裡便是新市老街,新市人鄉愁最濃之地。

老街距博望老街只有半小時車程,交通便利。而眼前的繁華景象,在千年前就曾出現過。

新市鎮,一座鄉愁四溢的古鎮

集鎮

據考證,宋朝之前,新市鎮的名字叫黃土崗。黃土崗是石臼湖西南和丹陽湖西北兩地居民外出經商的必經之地,為方便經商的行人,有人在這裡建起了客棧和店鋪,附近的一些農民也棄農經商,搬到黃土崗上住,

這就形成了新市鎮早期的雛形

而自南齊年間起,新市鎮便因佛教的傳入而日漸興盛,至清代已逐步發展成為當塗八大古鎮之一。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正式定名為新市鎮。

據《當塗縣志》(1935)記載:“此地商賈眾多、繁榮昌盛,民間流傳新市有十里長街。”

明清之際,這裡形成了一條長街,西起紹司橋,東至上甸村,號稱“十里長街”,商貿雲集,頗為繁華。

街市延綿十里路,這在古代可是一個不小的規模,可見當時的新市鎮的繁華程度。

據考證,新市鎮歷史上的繁華得益於東西通衢,也得益於清軍的作戰。因為這裡曾發生過清朝軍隊和南明覆國勢力的作戰、清軍與太平天國太平軍的作戰,清軍在這裡屯糧、放馬,

大量的東北軍人在這裡生活,這就刺激了商機,促進了新市鎮成為歷史上的繁華鬧市

新市鎮周邊有多個村莊以甸命名,如“尚甸”“車家甸”“蔡家甸 ”“廖家甸”“張家甸”等,“甸”在辭書上有兩種註釋,一為我國東北地區的村名,二為我國東北地區放牧的草地,可見清軍中的滿族人的確在這裡生活過。

令人惋惜的是,繁華無比的十里長街後毀於戰火,但今天仍能找到獨輪車碾壓過的青石板路。如今的老街,大約重建於清代中葉,古韻猶存,熱鬧依舊。

近年來,新市鎮又在老鎮、老街東北方向規劃建成了新鎮,

新鎮為徽派建築群,粉牆黛瓦、古雅秀麗,與鎮外綠色的田野、清澈的池塘交相輝映

,店鋪一間接一間,長長地排去,很有古徽派韻味。

古街之外,新市鎮的古橋風景也不遜色。

上文說到“十里長街”西起紹司橋,這紹司橋可有年頭了。

紹司橋位於蔡家甸村,建於宋代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是當時附近的商人為了外出經商方便建造的。

紹司橋下就是水運碼頭,從陸路行走,過了橋,就有直通當塗縣城的路。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了不少居民搬遷至此,久而久之這裡便形成了集市。

靜佇千年,這座古橋滿載著新市人的鄉愁,見證了一座小城的前世今生、滄桑繁盛。

新市鎮,一座鄉愁四溢的古鎮

葉家橋

緊鄰蔡家甸村的葉家橋村,還有一座五孔古橋,橫跨丹陽河,橋側綠樹相擁,橋下碧水長流,橋壁青苔遍染,一看就很有年代感。這就是聞名於世的葉家橋。

葉家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素有“江東第一橋”之稱,是古代新市鎮連線安徽當塗縣城和江蘇溧水縣城官道上的重要橋樑。

雖年代久遠,橋東西兩端石鼓上刻著的浮雕青松雄鹿、四趾龍、雙獅戲珠等,依然栩栩如生。

誰也數不清,那斑駁的橋板承載過多少新市百姓的匆匆步履,那威嚴的石象和石獅又見證過多少返鄉遊子的款款深情。

- END -

文丨筱憩

圖丨馬鞍山市博望區新市鎮供圖

TAG: 新市鎮老街博望古橋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