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白鵝潭:喚醒城市記憶,打造人文灣區前沿地

三江交匯潮平江闊,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即“三館合一”)猶如一艘“巨輪”浮出水面——近日,隨著廣東美術館順利封頂,“三館合一”專案實現全面封頂,廣東美術館與廣東文學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共同構成和諧統一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對岸的黃沙碼頭,蒸汽火車再現老廣州南站,引得市民爭相前來打卡留念。如今,這裡已成為廣州鐵路博物館,原黃沙火車站貨倉在活化利用後,由交通基礎設施變身公共文化設施。

當前,白鵝潭地區加速濱江公共文化設施佈局,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預計明年8月交付使用,成為珠江上的地標性文化建築,珠江後航道由老工業區向著世界級濱水活力帶蝶變,廣州市推進落實“文化強省”戰略有了更多空間承載。

在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征程上,嶺南城市的開放包容一脈相承,人文灣區的文化魅力承前啟後。

廣州白鵝潭:喚醒城市記憶,打造人文灣區前沿地

“海絲”故地:

再現水陸樞紐城市記憶

鐵軌還是那段鐵軌,列車還是那臺列車,城市卻早已煥然一新。近來,廣鐵集團老職工袁廣平頗有感慨,就在幾天前,沉寂17年的老廣州南站以廣州鐵路博物館的面貌重新走進大眾視野,掀起了一波“老廣”的鐵路懷舊風潮。看著每日絡繹不絕的參觀者,袁廣平欣慰中也有一絲遺憾。

毫不誇張地說,廣州鐵路博物館體現著老職工們的心血,僅袁廣平個人就捐贈了2100餘件展品,那些舊物凝結著他對崗位的熱愛與眷戀。“老袁是個票據收藏家,也是我們廣鐵收藏家協會的副主席,這座博物館裝載著職工們與廣鐵的美好回憶。”《廣州鐵道報社》原總編徐勤也捐了40餘件展品,他說,城市記憶需要延續,遺憾的是大部分老火車在退役後就報廢了。

今天出現在老黃沙站的火車頭是從海南機務段運來的,廣州鐵路博物館副館長陳志雄介紹,老車皮退役後除報廢回爐鍊鋼外,餘下的或用於培訓教學使用,或被活化利用賦予新的功能。近年來,隨著文化保護意識的覺醒,廣鐵集團於2018年特別成立了廣鐵重點文化陣地建設辦公室(下稱“文建辦”),徐勤與袁廣平都是這個辦公室的成員。

“辦公室主要工作是籌建鐵路博物館,目前,廣鐵已在海南、衡陽、廣州分別籌建了三家鐵路博物館,廣州老黃沙站是規模最大的一座。”陳志雄說,鐵路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為城市留住記憶是鐵路人的一份責任。

廣州白鵝潭:喚醒城市記憶,打造人文灣區前沿地

在老職工的記憶裡,白鵝潭永遠是繁忙的。“貨物在此集散轉運,從輪船運至黃沙時,剛靠岸就被沿岸的吊車裝卸到火車上,並由此始發賓士在粵漢鐵路沿線。”徐勤介紹,黃沙火車站是華南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海鐵聯運貨運站,裝卸貨物量曾佔據廣州局運量的30%,詹天佑曾在此地的商辦廣東粵漢鐵路總公司辦公。

從“十三行”海上對外貿易門戶,到新中國廣州重工業搖籃,四通八達的海陸交通是白鵝潭城市活力的重要支撐。白鵝潭的輝煌不只在教科書上,直至今日,石圍塘火車站仍在為城市發展效力,今年120歲的它還是廣州“網紅”懷舊打卡地,當歲月的痕跡昇華為文化的符號,城市在發展,文化在延續。

根據《廣東省志·鐵路誌》記載,廣三線於1953年建成廣州南站至石圍塘火車輪渡,但每次只能接駁兩節車廂,效率很低。1960年,珠江大橋建成,至此廣三鐵路才得以全線貫通。

袁廣平回憶,當時的車票中是包含輪渡服務的,如今,這段歷史已幾乎尋不到痕跡。雖如此,幾名文建辦的老員工卻有個共同願景,他們希望能從城市文旅中恢復這條輪渡路線,以體驗式遊覽方式,恢復白鵝潭海鐵聯運的歷史場景,留住這段珍貴的城市記憶。

追憶過往方知來路,儘管有著種種遺憾,但可喜的是在文化保護意識加速崛起的今天,城市記憶也在慢慢得到恢復。老火車頭不再被當作廢鐵變賣,它們出現在大沙頭成為社群的文化地標,進駐沙面變身年輕人喜愛的火車頭西餐廳,靜止在鐵軌上的它們承載著職工的回憶、市民的記憶。

廣州白鵝潭:喚醒城市記憶,打造人文灣區前沿地

人文灣區:

加速佈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當重工業與大型交通基建逐步退出城市中心,依循新的城市建設理念,珠江後航道正在加速景觀重構,而白鵝潭一帶則將重心轉入了商貿、文化等服務設施打造上。從沙面島沿江而下,白天鵝賓館、廣州鐵路博物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聚龍灣白鵝潭城市展廳等文化地標,共同構成了璀璨奪目的珠江後航道文化長廊。

如今,全面封頂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將進入內部裝飾階段,屆時,廣東美術館、廣東文學館及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將分別拿出裝修設計方案,致力呈現高階精緻的布展環境。專案總包單位中建三局華南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不僅是建築本身的打造,還包括室外臨江的園林,以及江面上的親水棧道建設。

“這個專案一直在沿著時間節點推進,今年底我們將完成外立面幕牆的施工作業,到明年三四月份完成三館的室內裝修,然後再打造室外的大環境。”上述負責人介紹,三個館既有共享空間,也有獨立風格,在裝修方面將依據各自不同定位,營造有特色的內在展陳空間。

廣州白鵝潭:喚醒城市記憶,打造人文灣區前沿地

值得關注的是,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將首次在珠江上鋪設親水棧道,將濱水空間延至水上,以開敞式的門面帶給參觀者全新的景觀體驗。專案技術總監告訴記者,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是全天候的休閒場所,未來,這裡將與“小蠻腰”遙相呼應,在節假日啟動夜間燈光秀活動,讓珠江閃耀著人文的色彩。

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穩步推進的同時,位於白鵝潭周邊的老西關也在悄然變身:十三行博物館與陳廉伯故居正在醞釀活化利用和改造的新思路,海絲文化、商貿文化在一江兩岸交融,恰似奼紫嫣紅的花城,綻放出廣州和而不同的人文之美。

當前,《廣州市荔灣區文化傳承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正在制定中,其中,白鵝潭沿江系列歷史文化活化專案,包括西堤南方大廈、廣州國際醫藥港中醫藥歷史文化博覽館、聚龍灣演藝中心等,均已列入建設人文灣區的城市佈局中,將串聯起老城區多元文化載體,展現廣州打造人文灣區視窗的城市形象。

文化既需要公共設施等空間載體,更需要對遺留物件、舊聞軼事的挖掘,而載體的打造也將引起人們對歷史文化當代價值的重視與重估。佈局當下久久為功,所見的是,打造人文灣區復興嶺南文化已經邁開了步伐。

相關閱讀:

專訪 | 城水共生還江於民,聽何鏡堂院士解讀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設計

【南方日報記者】郎慧

【作者】 郎慧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白鵝文化大灣廣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