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市平遙古城景區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被稱為“儲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這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城市規劃思想和佈局程式修建的縣城。在封閉的城池裡,以市樓為中心,有四條大街、八條小街及七十二條小巷經緯交織在一起,它們功能分明,佈局井井有條。城內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特別是磚砌窯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濃的鄉土氣息。

晉中市平遙古城景區

門票參考:門票免費,景點通票130元

所在地/隸屬: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康寧路

開放時間:全天

適宜季節:四季皆宜

建議遊玩時間:1-2天

旅遊景區級別:2015年(5A)

遺產名錄等級:1997年(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佈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迄今漢民族地區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景點景觀

平遙縣衙

山西平遙名勝古蹟眾多,在短暫之際,縣衙是值得一看的,只是未曾想到縣衙與想象中差距甚遠。原本以為縣衙不過是個很小的處所,可實際並非如此。一進儀門,兩側的楹聯凸現著衙門內外的區別:“門外四時春和風甘雨,案內三尺法烈日嚴霜”。這衙門,兩重府堂裝點著封建權勢的威嚴,那地牢,使人感到刑罰的陰森與殘酷,而後院的景緻卻是風和日麗。從一個縣衙,就可以看盡舊時的真相……

清虛觀

清虛觀坐落在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東大街東段路北,是平遙古城內最大的道觀,按照道東佛西的傳統佈局安排,坐落於東大街東段路北。坐北向南,前後三進院落,總佔地面積5890。9平方米,清虛觀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宋治平元年(1064年)欽賜牒文,改太平觀為清虛觀。元佑七年(1089)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補修。元初,賜名太平興國觀,蒙元憲宗二年(1252)易名太平崇聖宮並重修。清代複稱清虛觀。元代之後的明成化、萬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均有過規模較大的補築、修葺。原貌宏偉壯觀,清代時為列縣“十二景”之一。

日升昌票號

票號是專營銀兩異地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票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傢俬人銀行,它是現代各式銀行的鼻祖。

位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始創於清代1823年,由平遙西達蒲村李大全投資白銀30萬兩和細窯村掌櫃雷履泰共同創立。

文廟

平遙文廟位於平遙古城內東南隅,是古城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氣勢最雄偉、形制最典型的一座,是我國華北地區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文廟。它座北向南,佔地面積4058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選址、建築風格、殿堂配置是儒家禮制思想在建築上的集中反映。文廟的殿宇規模宏敞而佈局莊嚴,內涵豐富而層次井然。廟區紅牆灰瓦,宛如帝王宮殿,充分反映了漢民族歷史中崇儒重教的思想文化。

平遙城牆

平遙是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而且是唯一以整座城池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座古縣城.作為古城重要組成部分的古城牆,相傳最早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827—782年,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

但平遙城牆最初的雛形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當時的城牆是特別低矮的夯土城垣,而且只有西、北兩面.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推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同時出於軍事防禦的需要,下令各地興建城牆,於是在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平遙城牆又在原來夯土城垣的基礎上外面包了一層磚,就形成了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明代磚土混合城牆,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譙樓

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古城門

平遙城有古城門六道,東西各二。鳥瞰平遙古城,形同一隻欲行未動的烏龜,“龜”頭南尾北,東西四門比擬為龜之四足,民間故有“龜城”之說。南門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過,從而引發了古代文人“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攸建,以此為用”的感慨。烏龜是吉祥、長壽的象徵,“龜城”之說源於古人對“四靈”的崇拜,“龜城”寓意固著金湯,長治久安。

鎮國寺

鎮國寺位於山西平遙縣城北15公里郝洞村,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 嘉慶二十年(1815年)照原樣重修萬佛殿。寺區山門內塑天王四軀,亦稱天王殿,左右鐘鼓二樓對峙。前院北向佛殿,東西兩碑石碑二十餘幢,多記載寺史。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正面為三佛樓。除觀音殿外,各殿塑像俱存,三佛樓內還儲存有明代壁畫。鎮國寺的建築,以萬佛殿為最早(造於963年),是中國大陸所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五代十國為時短暫,寺廟文物所存甚少,萬佛殿為其中精品。鎮國寺萬佛殿內的彩塑是全國寺觀廟堂中儲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雙林寺

我國古代彩塑儲存下來的不多,敦煌、華嚴寺和晉祠雖有部分精品,但數量不多。如果你想看儲存完整、數量眾多而雕刻技術又非常精湛的彩塑,那就來雙林寺吧。雙林寺彩塑藝術館正式成立於1987年8月。寺內現存宋、元、明、清歷代彩塑2056尊,大者丈餘,小者尺許,或圓雕,或浮雕,或壁塑,色彩豔麗,形神兼備,一定會讓你大飽眼福。在這裡,冰冷的泥土在古代藝術家們的神工鬼斧之下,變成一尊尊生動傳神的人物,而那些普通的顏料,更讓這些人物鮮活起來,化作活生生的藝術形象。雙林寺也因此被中外專家稱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田中淡先生曾盛讚“雙林彩塑,世界瑰寶”。

交通脈絡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整個城池以市樓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街巷的格局,呈現著龜甲上的八卦圖案。古城的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儲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體現的都是歷史原貌。歲月的更迭不僅給這裡留下了歷史的滄桑,更留下了一串串動人的故事。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晉中市平遙縣(東經112。19°,北緯37。21°)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的太原盆地西南。縣城東北距首都北京616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0公里,西到古都西安543公里,東達天津港口758公里,南及廣州海岸2390公里。平遙縣總面積1260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平遙古城是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一年中7月份最熱,一月份最冷,降水量年際相差懸殊,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這4個月。

實用資訊

交通指南

飛機:如果想乘坐飛機前往平遙,一般先飛至太原市武宿國際機場,從太原市再轉乘長途客車或火車前往平遙,不管是乘坐長途客車或者是火車,都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就能到達。從機場出來的機場集團公司站乘坐201路可以到達太原建南汽車站、太原汽車站以及太原火車站,從此三處出發均可直達平遙。

火車:平遙火車站位於古城的西側,離古城西北城角僅300米。到達平遙的火車都是過路車,除山西省內城市外,從這裡乘坐火車出發還能夠直接到達北京、重慶、廣州、成都、西安、呼和浩特、蘭州、唐山等地。2014年7月平遙古城站(動車站)正式通車。

客車:平遙古城公路比較發達,不過由於平遙汽車站主要運營省內線路,所以從太原中轉客車去平遙最為合適。

歷史沿革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

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

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以後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21屆大會決定將平遙古城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

TAG: 平遙古城平遙縣城牆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