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覺皇寺 嘉興往事 2020-3-5

千年古剎覺皇寺 嘉興往事 2020-3-5

“萬戶千門曙色深,鐘鼓隱隱出前林,雲邊斷續連更漏,郭外鏗鏘雜梵音。候館驚回羈旅夢,征途喚醒利名心,不知有客忘塵事,枕上詩成月未沉。”這首“長安曉鍾”乃是邑里詩人蘇平寫的覺皇寺的鐘聲。

覺皇寺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它始建後唐,毀於元末,明洪武初復建並立為叢林。

舊覺皇寺的規模和影響是很值得一提的,佛教界就有“先有覺皇寺,後有靈隱寺”之說。按照歷史的記載,覺皇寺規模宏大,建有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觀音殿,殿宇高曠、氣勢雄偉,古木參天、清氣嫋嫋,兩側有平房數十間,為齋舍及接待所用,佈局嚴謹,建築完整,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和文化特色。除了覺皇寺恢宏的建築佈局,我們亦可從覺皇寺的銅鍋上讀出其不同凡響的資訊,該鍋直徑達1。5米,重300餘斤,鍋上鑄有“順治五年,歲次戊子仲冬日,覺王禪院鑄造”等字樣。這麼一隻碩大的銅鍋,你想一想,可以煮多少米飯?據傳清順治年間,覺皇寺僧眾最多時達150餘人,由此可見當年香火之盛。

山門如此出眾,善男信女自然紛至沓來,這當中也就有了文人墨客的雅興,如清代範驤就留下了一首詩曰“梵宇唐封舊,招提漢隴西,地偏梅雨溼,人靜竹雞啼,青衫夾道綠莎滿,留與支郎印馬蹄。”把覺皇寺的沿革和特色寫得滿有江南味道。

然而,覺皇寺也有著一段慘烈故事。近讀舊報,有張鐵民君所寫的一則“昌坤和尚傳”,發表於民國37年11月26日的《海寧導報》四版“海鷗”副刊上。現摘錄部分,讀者從中可以窺知禪院住持的錚錚風骨。

“昌坤和尚,不知何許人也,於民國十四五年間來長安,為覺皇禪寺住持……而和尚視死如歸,持節不屈。敵恨甚,鬚眉以火焚去,裸其體,捆縛於庭柱,一問一刀,遍體鱗傷,血流如注,皮肉盡脫,待氣絕身亡,面目猶眥裂怒視暴敵。以上慘死情形,為敵軍營中充任火伕之童工為我言之,惜其殉難月日,已不復記憶,而忠骨掩埋何處,又不可得,悲夫!”

解放以後覺皇寺改成了糧庫,1970年糧庫遷出,接著又拆除大殿,從此覺皇寺變成一片平地,不復存在。可世事無常,滄桑歲月自有其軌跡輪迴,覺皇寺也不例外。2002年12月,經海寧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復重建,古剎新生,卻因原址已為海寧中學所在,故擇地西移五百米重建禪寺。重建的禪寺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九龍壁、般若橋、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臥佛殿;東西兩側建有金剛塔、石經幢、放生池、功德亭、鐘樓、鼓樓、地藏殿、方丈室、客堂、法堂、唸佛堂、齋堂、僧寮、諸神廟等。千年古剎又成一方叢林,吸引著廣大信教群眾的同時,亦已成為海寧西部群眾文化、旅遊的重要場所。

千年古剎覺皇寺,浴火重生運河邊,芸香繚繞人紛至,晨鐘暮鼓佛不眠。

TAG: 覺皇寺皇寺禪寺古剎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