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因南水北調變了模樣

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朝廷針對流民問題而設立了鄖陽撫臺,用以撫治四省之域的八府九州六十五縣。它是朝廷在特殊時期特設的一個跨省域的行政區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這個地方叫鄖縣,曾經是湖北省鄖陽地區的政治中心,後來因為發展的需要地市合併,鄖陽地區改稱十堰市。2014年鄖縣被撤銷,成為十堰市的鄖陽區。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壩,使得鄖縣古城淹沒於滾滾漢水之中;2012年因為南水北調需要,丹江口大壩進行了加高,使得鄖縣變了模樣。

此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因南水北調變了模樣

鄖縣地處漢江、丹江和堵河三大河流交匯處,水上交通便利,在古代陸路交通極端不發達之時,水路是主要的交通通道,經堵河可達巴蜀,由丹江可入商洛,而漢江則上可直達漢中,下可直達荊襄及武昌以至南京,可謂六省通衢。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在後來成為了制約鄖縣發展的劣勢。

此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因南水北調變了模樣

位於209國道線上的鄖陽一橋(鄖陽漢江公路大橋),於1990年11月7日開工,1994年2月1日通車,它打破了鄖陽漢江零橋樑記錄,改寫了當地百姓擺渡過江的歷史。這座在當時稱為“世界第二、神州首創”的大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第一座超過400米跨地錨式混凝土斜拉橋,其7項高難度技術指標曾領先世界。大橋對當時國家特級貧困縣之一的鄖縣來說,是一項特大工程。

此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因南水北調變了模樣

這是丹江口大壩加高蓄水前,我所拍攝的老城民居。它們比起早已沒入漢水中的鄖陽府古城來說,是很渺小的。時代的車輪總是不斷的向前,碾碎了很多人的記憶。

此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因南水北調變了模樣

鄖縣天主教堂位於城關鎮西嶺街小西關的崗地伏牛山上,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風格建築教堂。據有關資料記載:天主堂由義大利神父林春甫、明德正投資修建,該工程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動工,期間被迫幾經停建,民國六年(1917年)再次興建,八年(1919年)10月12日全部落成。因為南水北調的原因,它已被拆除,目前還未復建。

此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因南水北調變了模樣

圖片中是鄖縣曾經很繁忙的一個航運站,我拍下照片沒多久,它就徹底消失了。

此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因南水北調變了模樣

2012年5月28日,鄖陽漢江大橋(鄖縣漢江公路二橋)順利實現通車,該橋是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目前最長的跨江大橋。它像一道彩虹橫臥在漢江上,使得人們從鄖縣城區到十堰市區僅需二十分鐘左右。

此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因南水北調變了模樣

站在觀景臺上,我們俯瞰整個鄖縣城,它已經變了模樣。漢水江面寬闊,遠處群山巍峨,這座“孤島”上的高樓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讓人耳目一新。

作者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筆者把拍攝的部分鄖縣新舊照片分享出來,讓大家感受下時代的發展軌跡,並紀念這座命運多舛的小城。

TAG: 鄖縣鄖陽漢江丹江口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