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陵古道,海南古代艱險的貿易路

萬陵古道,海南古代艱險的貿易路

一個踏青的好時節

在萬寧市博物館館長吳挺光帶領下

我們到達禮紀鎮舊村

徒步穿越過路嶺

尋找一千多年前那條

千瘡百孔的“萬陵古道”

我們踩著崎嶇不平的小徑

穿過密集的檳榔樹林

繞過荊棘叢生的灌木藤葛

不久,看見一條亂石鋪就的小道

吳館長指著亂石路說

這就是萬陵古道過路嶺西段起點

萬陵古道,海南古代艱險的貿易路

明清萬陵古道的萬州南段。多港峒客 攝

歷史悠久的貿易古道

萬陵古道是瓊崖東線唯一的南北通道,從瓊州府到崖州必須經過這條狹窄崎嶇、彎彎曲曲的道路,一路危機四伏,充滿艱難險峻的考驗。萬陵古道有兩條:一條是“東澳線”,即從分界墟經萬州城到東澳墟最終抵達陵水縣城,全長100千米;另一條是“興隆線”,從萬州城經興隆墟再到陵水縣城,全長65千米。

萬陵古道東澳線路歷史悠久。《萬寧縣誌》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州黎恕奉文於廂北30裡的蓮塘村設多陳驛,此處北上樂會縣城70裡;並於州南40裡處設烏石驛,南出陵水40裡。各驛編設庫子1名,館夫2名,馬槽2至4槽,馬伕25至40名,把萬安與全島上下通道連成一線,接力傳送公文、郵件。方便往來公差留宿。

這條萬陵古道自分界墟(即樂會與萬州分界處)向南靠近沿海平原行走,途經星馳鋪(龍滾渡)、多陳鋪(合嶺)、田頭鋪、勒賽鋪(黎墓村)、蓮塘鋪、馮吳鋪(後疍市西)、周村鋪(周家莊村)、州前鋪(東山嶺北側官亭)到達萬州城。從萬州城西門出發,經過白茫村,向南走到達踢容河鋪(今太陽河),距萬州城5千米處,因河寬水急不能架橋,所以設官渡——踢容河古渡。接著向南走,從鏡門嶺北面山腳經過,走三四千米到達東澳墟——這裡是海鮮等農副產品貿易市場,經商者在這裡採購海鮮、布匹、衣服、鞋、帽、刀具等商品,肩挑或用牛馬馱著沿萬陵古道走,在經過的墟鎮和驛站銷售,或兌現銀寶、鹿茸、猴羔等山貨。向西面走經過雙灶村,接著翻越延綿百里山脈——過路嶺。過路嶺原來沒有名字,因萬陵古道從嶺上透過,後人便把此嶺命名為“過路嶺”。這裡現存1100米的石鋪古道,但路窄崎嶇,樹林藤葛茂密,荊棘叢生,行人難走。

翻過過路嶺就是舊村。再往西南走,經過貢舉坡、黎岐鋪(青藤嶺東面,今蓮花村一帶),距離萬州城約15千米,這裡地勢高,叢林茂密,盛產赤、白藤和雞腸藤,故名“青藤嶺”。黎岐鋪距踢容鋪10千米。再往南走是萬陵市,萬陵市是萬州與陵水縣的交界處,故得名。萬陵市南面不遠重巒迭嶂,森林茂密,人口稀少,翻過大樂嶺隘口後,靠近南海岸邊一條崎嶇不平、又彎又窄的羊腸小道行走,穿越多處河澗,是一條難以跨越的山路。再向南沿著22千米長的茂密青皮林走,就是烏石驛站(即烏石村)。這裡盛產海鮮和大米,過往商人都在這裡歇息或留宿,吃飽喝足後再起程。沿著海岸線向南走過楊梅、茄新黎村,翻越分界嶺(即牛嶺)500米石鋪臺階,進入陵水丘陵、平原地帶,到達陵水縣城貿易。

萬陵古道,海南古代艱險的貿易路

萬陵古道遺址。鄭立堅 攝

高僧鑑真沿萬陵古道弘法

唐天寶七年(748年),著名高僧大德法師鑑真第5次東渡日本,遭遇特大臺風襲擊,在海上漂流14天后才看見陸地,第三天在珠崖(今三亞)登上岸。休整一段時間後北返,即沿萬陵古道行走,到達烏石驛站夜宿。幾天後繼續北上,翻山涉水,到達萬安郡後朗水口(今萬城),在海盜馮若芳家中留宿。後登東山嶺講經弘法3天3晚,修建寺廟,佛音繞樑,連日不絕,延綿千年,形成佛教信徒及社會公眾對“東山佛教”高僧大行大願的認知,樹立東山佛教的品牌,體現了東山佛教在漢傳佛教歷史上的特殊地位。鑑真堅持不懈的精神及濟世情懷勉勵著後世,為萬州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鑑真在瓊崖一年時間,總結了東渡的失敗教訓,積累了經驗,第6次東渡日本終獲得成功。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應上苑籌資修築牛嶺九曲石路通陵水縣,方便往來官差和商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署州事由陵水縣令顧芝接任。後疍鄉林可珍捐銀70兩修築萬陵古道橋仔段石路,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興隆長沙黎峒首領陳中清、陳中明兩兄弟聚眾數百人四出搶劫,傷害百姓。廣東提督和瓊崖道臺督兵圍剿無效。光緒皇帝檄令廣西都督馮子材率兵三千入瓊進剿,從萬陵古道興隆線和東澳線兩路圍剿成功。馮子材率兵班師時,沿萬陵古道直達烏場港,乘船登上大洲島考察,親筆為島上古廟題“神恩廣庇”牌匾。

萬陵古道,海南古代艱險的貿易路

九曲水相傍縣道沿九曲嶺谷下行。 多港峒客 攝

萬陵古道的滄桑

另一條萬陵古道——興隆線,從萬州城出發,沿著踢容河西岸往南走,經過長豐墟、新田,涉水過踢容河支流,走不久到達牛漏墟,又繼續南下跨越踢容河支流,到達興隆黎峒區,土匪盜賊猖獗,劫掠盜虐時有發生,是最難透過的地段。過了興隆後跨過踢容河支流,走2000米又渡過踢容河干流,進入南橋墟,這裡是一塊盆地,地勢平緩,比較好走。經過橋中墟後迎面就是石門嶺、畚箕肚嶺,緊接著沿著“S”形道路,在密林中左拐右拐,蜿蜒曲折向上攀登牛嶺,到達牛嶺頂端,上面立有3個石碑,北面一個石碑刻有“萬寧市”字樣,中間一個是國家立的分界石碑,南面一個石碑上刻有“陵水縣”字樣。翻過牛嶺後走2200米到達陵水縣城。

因為走興隆線要跨越踢容河干支流,沒有橋樑,汛期涉水過河十分危險,如遇暴雨洪水就過不了河。還要透過興隆黎峒區,險象環生,困難重重。翻越牛嶺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裡山高林密,道路狹窄,土匪強盜出沒,沒有一幫人是不敢過牛嶺的。自古至上世紀七十年代,經常出現搶劫現象。故有“過牛嶺,有命去,無命回”的民謠。還流傳著“沒錢提刀上牛嶺”之說。意為上牛嶺搶劫錢財。所以,當時大多數商人都選擇走東澳線路,避開黎峒區和踢容河。

在清代,萬陵古道“興隆線”並不發達,是一條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民國初期,萬寧縣開始修建龍滾至興隆道路,名曰“龍興路”。龍興路就是G223國道的前身。1929年該線路僅修通樂會(今瓊海市中原鎮)至萬寧縣城段。是年,陵水縣縣長黃世治提出修建萬陵公路,因經費困難,且修且停,直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春天才完工。

原標題:

萬陵古道,海南古代艱險的貿易路

(編者注:本文原載於2020年6月13日海南日報文化週刊,見刊略有刪減。)

文/鄭立堅

值班主任:張傑

值班總監:張毅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TAG: 古道萬陵萬州陵水縣容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