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賣花漁村·師出何名?

聽到賣花漁村,一定會有人十分好奇,是怎樣地方才能夠賦予這麼秀麗名字?是否這裡曾經會是賣花賣魚的地方?

結果不然,正如想象中的一樣,賣花漁村的村民們大都以賣花為生,家家戶戶都會養花,這種養花的技能也在村裡代代相傳,並日益精益求精。

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賣花漁村全景(光明網記者 伍月明攝)

這漁村賣花漁村位於安徽黃山歙縣雄村鄉境內,距縣城10公里。村莊坐落在新安江上游,皖南山區的丘陵地帶,是我國著名的盆景之鄉。村中家家種植盆景,尤以梅花、檜柏、羅漢松、榔榆為代表樹種。雖然遠在深山,但村子在當地知名度很高。每年冬天梅花盛開時節,很多人會開車前來,情願在在山路上排隊也要一睹秀色。

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村民家中庭院(光明網記者 伍月明攝)

當地人告訴記者,賣花漁村的曾用名為洪嶺,唐太和元年(827年),吳江人洪延來任績溪縣知縣,多惠政,任滿百姓挽留,遂在績溪縣南十里築室定居,以姓名其地曰洪村。南宋中葉,洪村因花木自然移栽逐漸上升為盆景藝術,至明初,徽派盆景風格定型並逐步走上鼎盛。

然而,口口相傳下的“賣花嗯村”聲名遠較“洪嶺”響亮,村人據村落象一條遊動之巨魚,故稱之為“賣花漁村”。2005年末,歙縣人民政府批准“賣花漁村”為行政村名,“洪嶺”村名成為歷史,退居口頭稱謂。

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村民家裡庭院(光明網記者 伍月明攝)

徽派盆景·工匠精神

地處皖南深山的安徽歙縣雄村鄉賣花漁村自唐朝起就有種植盆景汗青,是盆景四大派系之一的徽派盆景發源地,全村206戶,670人,世代製造徽派盆景,家家戶戶領有盆景園,現有3名國度級“盆景大師”和12名省級“盆景園藝師”。主要的品種主要有:梅花、羅漢松、瓜子松等,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南京各地。

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村黨支部書記洪定勇為記者介紹徽州盆景(光明網記者 伍月明攝)

村黨支部書記洪定勇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盆景技藝”的省級代表傳承人,他告訴記者,“在賣花漁村流傳了這樣一句話,爺爺種花,孫兒賣,這才叫做藝術。”

洪定勇解釋,徽派盆景是在培植的花木樁頭上取捨枝條,藝術構思經過定向、做彎、扎片等特技手段製作並養活在花盆的花木藝術品,這盆摘的技藝是門精細活,得耐得住等待才終能有所收穫。

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徽派盆摘的經典造型游龍梅(光明網記者 伍月明攝)

他進一步解釋,徽派盆摘講究以“曲”為美,首先將手指般大小的細苗在山上以傾斜角度栽活,待成活後,在新長出來的枝條上進行修剪來造造型。通常每年也就只能做1至2個彎弧。因此,當你看到徽派盆摘的經典造型游龍梅時,便可猜想到盆景技藝人那份精益求精的匠心,方可讓游龍在枝條方寸間活靈活現。

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樹苗在山上栽活並進行造型(光明網記者 伍月明攝)

當盆摘大體成型後,也萬萬不可大意。洪定勇說,“以梅樁盆景為例,每年著花後,應將老枝截短,僅留3~4個芽,使新芽能夠向外側生長,對於影響樹形悅目的交叉枝、平行枝、重疊枝、徒長枝以及病弱枝,均應剪去。此外,肥沃土壤以及適宜氣候、澆水量也隨著時日有所變化。”

歷經幾十年甚至百年之後,徽派盆景的藝術風格才會與匠人別具一格的匠心相融合,師法自然,給人以有機統一、和諧的整體美感。

古徽派文化遇到現代文明

資訊社會加快發展,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網際網路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域性性的影響。

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賣花漁村一景(光明網記者 伍月明攝)

傳統鄉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積極與資訊化社會接軌,賣花漁村也迎來了它的轉型期。由於賣花漁村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花農們時常苦惱找不到好的銷售渠道售賣盆摘。

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村民開設農家樂餐館(光明網記者 伍月明攝)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到來,賣花漁村的村民們漸漸意識到了網路的重要性。洪定勇介紹,現在村裡不少花農們開起了網店、農家樂,也曬起了朋友圈,吸引了許多看花人和不少從遠方趕來的買花商人。目前,全村約700人,去年盆景銷售總收入達1500萬元,人均2萬多元,全村的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000萬。

走訪歙縣賣花漁村,當古徽派盆景遇到現代文明!

賣花漁村一景 (光明網記者 伍月明攝)

走在上千年古村落裡,除了能夠看到形狀各異的盆景,數不勝數的羅漢松、游龍梅、榆樹等經典徽派盆景,還能感受到“O2O”模式正為賣花漁村增添一抹現代化的氣息,引領著村莊蓬勃發展,走上資訊化的道路。

TAG: 賣花盆景漁村徽派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