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點選音樂 靜心聆聽

乾隆年間揚州耆宿、阮元的舅舅林蘇門,在《邗江三百吟》第三卷“俗尚通行”中,有一首題為“青石板天井”的竹枝詞:“來往原無井,當階石板填。畫時宮稱畝,鑿處地規天。大塊平皆合,空青斷總連。何人常露坐?風月兩悠然。”

為了點明題目,作者在詩前寫了小引:“天井用青石板鋪之,較勝於用磚之生苔聚蚊矣。”

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 俯瞰汪氏小苑

天井,在揚州民居中常見,幾乎家家有之,有的還不止一座。一戶之中,天井兩三座,很普通。在封閉的家居空間中,為了獲得充分的日照與通風,先人總設法營造一塊露天場所。

大戶人家,佔地寬闊,空間做得很大,被稱為庭院。尋常百姓沒這等幸運,宅基地逼仄,湊合弄一塊地方,上見天,下接地。居民佇立在這方四面圍合的狹隘地盤,仰望蒼穹,宛如身處井底,所以給它一個形象化的稱謂:天井。

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古人的意識形態中,“天人合一”的概念根深蒂固。也就是說,人必須尊重自然界的萬物,追求人與天地的和諧統一。建築作為精神的物化載體,體現人類尊重土地、水源、陽光、空氣……等自然物的觀念。透過建築形式,把抽象化的內心訴求轉化為現實的人居環境,天井無疑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天井不在乎大小,太大了,失去親和力。“一顆印”式的民居院落,天井面積十來個平方,與居室的尺度相宜。無論大宅為幾路幾進,每座天井的尺度都這樣,人處其間,不至於產生“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恐懼。

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天井正面是堂屋,又稱明堂,陽光普照,通風良好,是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的場所。冬天,朔風初起,將六扇或八扇木槅玻璃長窗裝上,阻擋寒潮來襲。春夏時節,陰雨霏霏,天井承接天上來水,俗稱“四水歸堂”,不讓“財富”白白流走。部分雨水貯存在大缸內,養魚澆花。

有了錢不算數,還有精神追求,小池內養幾尾金魚,花壇中插幾根石筍,石階上置兩盆花卉,天井景緻佈置得“宛如天成”。主人親近自然,頤養天年,樂在其中。風箱巷蔚圃,娟秀的天井內,疊湖石為山,繞以青藤,頗具蔥蘢之氣,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尋常百姓,沒有這樣悠閒,他們更看重實用價值。天井通常是操持家務、晾曬衣物,飼養家禽、副業生產、兒童嬉戲、休憩納涼的場所。夏天,端一張餐桌放天井裡,一天勞作之餘,靠著小竹椅,美美咪一口陳釀,佐以花生米、鹹鴨蛋之類的當令食品,快活似神仙。酒後餘興,四仰八叉躺在竹榻上,跟孩子們一邊侃神鬼故事,一邊“臥看牽牛織女星”。如此愜意的生活情景,能說不“悠然”?冬天,老人們坐在長窗前曬太陽,嘮不完的陳芝麻爛穀子,絮絮叨叨,無休無止。太陽從東到西,老人的背影好像日晷,隨著光線變化,緩慢移動,直到太陽從西山牆落下,老人才慢騰騰站起身來,頭腦中還回味著太陽撫慰的幸福時光。

逢年過節,天井更熱鬧,過年放鞭炮接財神、中秋祭月亮祈團圓,都在天井中進行。人們認為,天井裡做的事,老天爺聽得到、看得見,天井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視窗……日子一天天過去,不變的是天井裡的生活,老宅因有了天井而悠遠綿長生機盎然,天井因依偎在老宅懷抱而意猶未盡千古流芳。

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讓我們回頭再仔細看看天井吧!正如林老夫子所說,揚州民居的天井,較少用磚鋪設,揚州溼潤多雨,被雨水淋溼的磚面容易滋生青苔,行走上面,難免滑倒跌跤;磚縫中,還暗藏蚊子,僅此兩大弊端,足以使揚州人棄之不用。

青石板則別是模樣,不吸水,大雨過後,很快乾透,行走如常。青石板坦蕩如砥,鋪設地墁,明淨素潔。被譏為“一畝宮”的寒儒之家,天井地面也儘量用青石鋪就,哪怕找些價格便宜的碎塊,拼成藝術化的冰裂紋,也是好的。

有錢人家財大氣粗,天井用材考究。黃氏個園,天井石階採用上等石料,又寬又長,非比尋常。揚州不出石材,鹽商不惜花巨資從外地運來,單是運輸成本,就很可觀。在沒有機械運輸、起重裝置的年代,運送安裝超重的石料,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斷難實現。

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吳道臺宅邸的天井,全用大塊暗紅色花崗石鋪設,奢華的背後,是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展示。大鹽商汪魯門宅內,天井不一般,連落水口、通風口的石板都精雕細刻,一隻羊羔,寓意“三陽開泰”;一朵睡蓮,表示“早生貴子”,圖案栩栩如生,靈動活潑。

天井:天人合一的完美塑造

天井雖小,內涵豐富,不是一篇短文所能道盡。

概括來說,揚州民居因有了天井,“天人合一”的理念得以完美塑造,孜孜以求的家庭凝聚力,昇華到一個理想的境地。

END

TAG: 天井揚州民居青石板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