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新興溫氏總部大樓,有八幅巨型浮雕分佈在裙樓四角的外牆上,浮雕的內容正是著名的新興“古八景”,又名“新昌八景”。它們分別是:

筠城旭日、楓洞晚霞、龍山勝概、天露仙源、崖樓聳翠、錦水拖藍、冼亭耕牧、洞口漁樵

。每有外地客人或是回鄉的遊子到訪溫氏總部,主人都會在這組浮雕面前,向其介紹凝聚著新興人鄉愁的“古八景”。筆者曾經陪同新興籍將軍後人及臺灣客人參觀溫氏總部,聆聽過新興“古八景”背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現在楓洞村前的晚霞

由唐朝詩人杜位獨自“評出”

獲得歷代官方及民間的高度認可

筆者查閱民國版的《新興縣誌》,裡面明確記述“新昌八景”詩為唐朝詩人杜位被貶到新州任參軍期間所作。杜位選定的八處景點,直到解放初期,大部分景觀尚存。屈指算來,從杜位八景詩出臺的唐乾元元年(758年)算起,新興“古八景”已經傳承了一千二百多年。論資歷,完全算得上中國的“八景之最”了。

說到杜位,人們或者有些陌生,但說到唐朝詩聖杜甫,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而杜位是杜甫的侄子,當年,他與杜甫同在對格律詩情有鐘的成都府尹嚴武幕府中任參謀。唐肅宗二年(757年),杜位因政治原因,被貶到新州任參軍。至於杜位“新昌八景”詩出臺時間,有人說,是杜位任新州參軍十年間,飽覽新州山水後的力作。

但筆者覺得是杜位到新興頭兩年所作,因為,杜位把這組七律詩取名為“新昌八景”。歷史上,新州被改為新昌郡的時間,只有16年:唐天寶元年(742年),把新昌、單堞2縣併入新興縣,改新州為新昌郡,轄索盧縣、新興縣、永順縣,唐乾元元年(758年)撤索盧縣,併入新興縣,改新昌郡為新州,轄新興、永順2縣。從以上沿革可以看出,杜位到新興後第二年,新昌郡就被改回新州了,而他創作的這組八景詩,仍稱作“新昌八景”,說明它的出臺時間,是在這片土地還被稱為新昌郡期間,也就是最遲不晚於撤銷新昌郡的乾元元年(758年),即他到新興後的第二年。

杜位創作的這組八景詩,格律工整,語言質樸,意境優美。而杜位選出的“新昌八景”,也代表了當時新興境內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一千多年來,獲得官方及民間的高度認可。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步杜位的後塵前往踏訪,並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成為新興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新興“古八景”的前世今生

中國的八景文化興起於北宋,盛行於明清。而歷史人文氣息厚重的新興“古八景”,比文史專家們考證為“中國最早八景”的“瀟湘八景”,早了足足三百年,一度讓新興站在嶺南地區人文的最高峰。可惜,新興“古八景”也沒能逃過時間法則,大部分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不久前,筆者在熱衷新興本土歷史文化的黃老師帶領下,尋找過新興“古八景”的前世今生。

“筠城旭日”的筠城,很多人曾以為在現中山公園一帶。其實,杜位詩下的筠城,是當時的州治,在今新城鎮司前坊第二幼兒園一帶,城池縱橫不過半華里,城垣是土基,在其上種上簕竹。一句“新州萬竹繞為城”已經把城池的情況描述得很清楚,這樣的“城牆”,在杜位看來,似乎沒有必要:“堪笑王公虛設險,德風化世自然清。”“筠城”後來歷經滄桑,數度被劫,時常被淹,於宋鹹平六年(1003年)遷到後樓山(今中山公園),並建起了磚石城牆,直到民國初年,還是縣署所在地。1931年拆城垣為環城路,拆縣署建中山公園, “筠城”隨之消失,但“筠”字卻融入了新興人的血液裡,現在,新興很多企業、樓盤取名時,都喜歡用“筠”字,如“筠城”、“筠富”、“筠粵”等等,這也許是一種不解的家鄉情懷。

“楓洞晚霞”中的楓樹已經消失,晚霞依舊。杜位詩中的楓洞,在縣城西郊,村前長滿楓樹。深秋時節,晚霞與燦爛如火的楓葉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絕妙的鄉村美景。現在,當年種植楓樹的地方,變成了一條儲存著眾多蘇式民居的街道。後來,有人於楓洞村北側的錦水河畔建寺,取名晚霞寺。2009年,當地人籌資將晚霞寺遷往南面今址。如今,仍不時有攝影愛好者相約到楓洞村拍攝晚霞,以續心中無法舍卻的“楓洞晚霞”。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晚霞寺

“龍山勝概”,歷經千年,現已居於新興“新八景”之首。龍山在縣城南面約13公里處,因山勢蜿蜒如蛟龍出海而得名。而讓他成為“常任八景”的主要原因,是在其西北麓有一座由禪宗六祖惠能建造的國恩寺。杜位到新州時,國恩寺的歷史才74年,當時盛行尊禪禮佛,杜位到任後所遊的第一處景點應是龍山。相傳被六祖發現的龍山溫泉,後來也成了新興最寶貴的旅遊資源之一。如今,國恩寺的香火更加旺盛,龍山溫泉也長年遊人如織。2019年,國恩寺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興曾在2004年和2017年舉行過兩次“新八景”評選,“龍山勝概”都穩居榜首。

“天露仙源”,讓名未讓位,今日梅更香。杜位詩下的天露山,位於縣城東南30公里太平鎮曹田村背後,海拔1137米,為新興第三高峰。因有泉水從岩石湧出,匯成天露水(現共成河),杜位便稱之為“天露仙源”。解放初,有人把與恩平交界,位於裡洞東面的鐵爐山錯寫成了天露山,這樣,人們只好把原天露山改為水源山。後來,人們在山坡上遍植青梅,每到隆冬時節,梅花爭相怒放,潔白如雪,“水源香雪”便取代“天露仙源”,成了“新八景”之一。

“崖樓聳翠”中的崖樓山位於縣城北10公里處,是雲霧山的一支山脈,橫跨車崗鎮與云城區的前鋒鎮。它海拔755米,山勢挺拔,山路險峻,站在車崗鎮上遙望,其形如崖似樓,因而得名。現在,雖然其蒼翠未改,但兩次評選“新八景”,它都退出了前八。戶外愛好者仍把崖樓山當作首選,每逢週末或節假日,崖樓山更是熱鬧非凡。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崖樓山山下的“崖樓聳翠”詩碑

“錦水拖藍”中的錦水,為新興江良洞以上河段的古稱,因發源於新興與陽春交界處的錦山而得名。想當年,杜位登上錦水兩岸的山上,看到清澈的江流在藍天輝映下,如一匹綠布一樣斜拖而下,“錦水拖藍”之名便脫口而出。解放初期,客船還可以經此河段開往河頭鎮。後來,沿河建成了梯級電站,來水也逐年減少,“錦水拖藍”便在不知不覺中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今日“錦水”

“冼亭耕牧”中的冼亭已毀,耕牧無存。杜位詩裡的冼亭,位於縣城南部冼河大橋的南端。冼河、冼亭,都是為紀念嶺南少數民族首領冼夫人曾率兵路過新興前往廣州平叛而得名。杜位到任時,距冼夫人率兵路過新興已過了一百多年。杜位看到,新興人對冼夫人的敬仰和懷念之情,透過詩聯和碑刻留在涼亭上。涼亭四周,是廣袤的稻田,被當地人稱為“眼訓洞”,周邊山背,又是重要的牧場。農忙時節,一派田園牧歌美景。可惜,民國期間修建公路時,拆毀了冼亭。當年那片一望無邊的田園,已經變成了廠房和高樓大廈。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冼亭耕牧浮雕

“洞口漁樵”,是黃老師帶我尋訪的第一站。站在盧、錦二水交匯處的洞口咀,我浮想聯翩:當年六祖惠能和詩人杜位都是從這裡乘船離開或回到新州的。那時,兩水交匯後的江面驀然開闊,來往船隻日夜穿梭,直到解放初期,這裡仍然是新興重要的交通樞紐。黃老師指著舊碼頭對面說:“那片坡地是造船廠舊址,該造船廠以造木船和水泥船為主,可達千噸左右。我們腳下,則是熱鬧的洞口咀碼頭。”想當年,杜位乘船到此,夕陽西下,歸帆片片,江上漁夫撒網,岸上樵夫高歌,此情此景,把杜位因被貶而產生的憂鬱憤懣之情一掃而光,那首膾炙人口的“洞口漁樵”也就脫口而出。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航運業的萎縮,碼頭冷落下來。現在,碼頭邊上的兩幢舊樓門口,還掛著“新興縣水運公司”、“新興縣恆達船務公司”等舊牌子,它們見證了這裡曾經的熱鬧和繁忙。現在我們看到的河床,顯然被拉深了很多,以致那些深埋在河床裡的古木被人撿到岸上,劈開為柴。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洞口咀碼頭遺址

溫氏總部的八景浮雕:穿越時空,留住鄉愁

追尋完“古八景”的蹤跡後,黃老師又講起了溫氏總部裙樓外牆“新昌八景”浮雕的來歷。

原來,當年準備興建新的總部大樓時,時任溫氏股份董事長溫鵬程提出,新興“古八景” 包含了新興歷史上的天體時令、地貌、水文、動植物等自然景觀,及亭臺樓閣、禪宗勝地等人文景觀和歷史典故、宗教信仰等內容,突顯了新興奇物山水與悠久人文,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融合的文化產物,是新興最值得留住的一張歷史名片。可惜,歷代各版本的《新興縣誌》,都沒有出現過新興八景畫,沒能給人一種直觀的美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作為成長於新興的本土企業,有責任挖掘城市記憶,促進本地精神文明的提升、歷史文化的繁榮,所以,溫鵬程提出以浮雕的形式,在溫氏股份總部,再現“新昌八景”,以向來賓展示新興厚重的歷史和人文,讓鄉親銘記懷想。

筆者隨後聯絡到了當年負責這項工作的陳先生及負責溫氏總部外牆整體設計的梁先生。陳先生告訴我,接到任務後,他們請畫家根據杜位的“新昌八景”詩,畫出8幅“八景圖”,再請雲浮的石材工藝廠,用大理石刻成8幅寬4米,高12米的巨幅浮雕。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陪葉博士觀八景浮雕

現在,溫氏總部最引人注目正是這八幅 “古八景”浮雕。三年前,筆者陪同葉博士到訪溫氏總部時,他站在“古八景”浮雕下,邊看邊感慨道:“我作為在臺灣長大的新興人,看到的不僅是穿越時空的家鄉美景,還產生了揮之不去的鄉愁。”

通訊員:莫德平

責編:莫穎琳

值班主任:趙軍鰻

值班總編:盧利文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新興“古八景”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TAG: 八景杜位新興新昌溫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