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的寶塔(續1):玉泉山上的靜明園

玉泉山的寶塔(續1):玉泉山上的靜明園

大家好,我是京師玩兒主,前面兒和您簡單的聊過一期玉泉山上的寶塔,但講的卻很籠統,並且還沒講完,那從今兒開始,我分幾期,給各位詳細的介紹下這玉泉山、以及山上的靜明園、還有裡面兒那少為人知的,一般人沒法近距離看到的五座寶塔。

說到北京的這座玉泉山,其素有風水寶地一說。因為這裡的泉水,“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故此稱為“玉泉”。 明朝詩人、書法家王英,曾有詩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與眾泉同”。這座山也因此稱為“玉泉山”。玉泉山的水質,甘冽醇厚,天下聞名。在明、清兩代,宮廷用水,皆從玉泉山運來,它也是民間用水的主要源頭之一。元、明以來,這裡就是京郊有名的風景遊覽地,由於這裡有一眼泉水從石洞中湧出,它自上而下,宛若流虹,因而使其成為了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垂虹”。據說元代宰相耶律楚材,就曾專用這裡流出的水制墨,並命名為“玉泉新墨”,其屬當時的上等佳品。由於水質好,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米”至今仍是珍貴的貢米。還有當地產的玉泉名酒等,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乾隆爺還在此建立了龍神廟,並將玉泉山與泰山相比擬,寫下《玉泉山東嶽廟記》。

在玉泉山下,有座靜明園,門前有座石坊,上寫“山川罨畫”四字;門旁掛一木牌,上寫“玉泉山靜明園”六字。目前它是京城中央高層人物,所休養居住的地方。相傳它曾是金朝的金章宗,在這裡興建的玉泉行宮、即:芙蓉殿。並且也是從那個時候快開始,這裡一直都作為是皇帝遊幸避暑之地。清朝的皇帝,還在它的遺址上,建起了靜明園的中心宮殿,也就是樂成閣。在十三世紀末,元世祖忽必烈,在玉泉山修建的昭化寺,是這裡最早的廟宇。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在此又建了上、下華嚴寺,及金山寺、崇真觀、望湖亭等建築。清順治二年,這裡被定名為澄心園。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原有行宮、寺廟翻修擴建,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將“澄心園”改名為了“靜明園”。這座規模壯麗的,經歷了眾多朝代敕建的皇家園林,就是在老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中,常被提到的“三山五園”之一,並以此名揚四方。

這座靜明園,共有六個門,古人以朝南為正,故正門俗稱南宮門,以它為中心,東側有東宮門、小南門和小東門;以西有西宮門;西北角兒上,還有個夾牆門。靜明園裡面兒,那真叫個大,真叫個美呀!據考證,這裡總共佔地75公頃,其中水面兒,就有13公頃。在這裡,青山綠水、古木參天、空氣清新、萬籟俱寂,與外面喧囂的北京城街市,那是截然的兩重天地,真真的一個世外桃源,怪不得皇帝老兒們就喜歡這個地方。靜明園經過金、元、明、清四朝的建設,才有今天的規模。歷史上,有關對這座靜明園記載的書籍那是太多、太多了,您比如說:《靜明園冊》、《燕都遊覽志》、《帝京景物略》、《金史地理志》、《元史世祖紀》、《元史本傳》、《前溪集》、《日下舊聞考》等。明代鄒緝

在《北京八景圖》中,以及清代《宸垣識略》中,也都有相關的記載。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非常欣賞這裡的景緻,併為它們總結出了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壚山房、聖因綜繪、繡壁綜繪、溪田課耕、清涼蟬窟、採香雲徑、峽雪琴音、玉峰塔影、風篁清聽、鏡影涵虛、裂帛湖光、雲處鐘聲、翠雲嘉蔭”。雖然說,當年乾隆皇帝對這裡最突出的十六個景緻,命了名,但此處可遠遠不止就這十六個景點兒。這裡的清音齋、華滋館、冠峰亭、觀音洞、賞遇樓、飛雲嵔、試墨泉、分鑑曲、寫琴廊、延緣廳、犁雲亭、羅漢洞、如入室、層明宇、迸珠泉、心遠閣共十六處,乾隆爺也分別為它們作了題詠。這裡還有澄照關。側峰南面山坡上還有愣伽洞、小飛來、極樂洞等。尤其是這楞伽洞:它周圍全是黑色的巨石,石上題詩很多。洞裡、洞外,有大量藝術價值極高的,清代密宗的摩崖造像。所刻佛像多的不可計數,其形態各異,翩翩欲飛,形象之美、刻工之妙,不可言表。

乾隆爺對玉泉山及其上面兒的這座靜明園的總結為:“玉泉山蓋靈境也,雖亭臺點綴,時有晦明,而山水吐納,嵐靄朝暮,與造物相始終。故一時之會,前後迥異,一步之移,方向頓殊,吾安能以十六景概之。”由此可見,當年的靜明園裡,風景是多麼華貴絢麗。明朝大臣、文學家胡廣,就曾作詩:“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樹色鏡中懸,卻帶西湖連內苑,直下通津先百川。”明代書法家朱日藩,也曾詩曰:“笑指蓬萊石,春桃幾樹花,仙潭馴白鹿,童子戲金沙,一榻居士室,三車長者家,憑君磨素壁,重過賦青霞。”靜明園向來都是封建帝王的御園,沒有皇帝特別恩賜,即使是朝廷大臣,也無法入內。在1860年英法侵略軍將這裡破壞,清光緒年間,又重新得到修復。

在靜明園的南邊兒,有“廓然大公”、“涵永珍”等庭院景觀。旁邊還有座玉泉湖,湖中有三島,俗曰“一池三島”。湖水的岸邊兒,在山崖上的一座古建築,應為龍王廟,廟上有匾,寫有“永澤皇畿”四字,其為清同治的御筆。廟前稍東有一石碑,陽面寫“玉泉趵突”四大字,陰面和左右並有題詩,它們全是乾隆爺的御筆。說到這裡為什麼叫“玉泉趵突”?其實自金代以來,這一景,一直是被叫做“玉泉垂虹”的,但乾隆皇帝有個愛好,就是希望把天下美景統統搬到北京來,就好像他下了江南,覺得江南風光無限好,就把江南水鄉的美景,直接搬到北京,修了個蘇州街。這樣的例子很多,可是趵突泉他搬不過來啊,據說經過他多次實地考察,認為玉泉山的水是從石縫中流出的,不可能形成瀑布“垂虹”的景緻,它更像是趵突泉,於是就把名字給改成“玉泉趵突”了,並作詩留史。

在“玉泉趵突”碑文下面的石砌崖牆上,還鑲嵌著兩幢石碑,分別是乾隆親題 “天下第一泉”的御碑,並作詩:“功懲無雙水,名稱第一泉”。另一幢上面刻的書碑,是由清代書法家汪由敦,書寫的《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在玉泉湖之畔,還建有皇家茶室“竹爐山房”。乾隆14年(1749年)冬,擴建了靜明園中,西面的裂帛湖、南面的玉泉湖、東面的含漪湖、鏡影湖和寶珠湖,及其水道。這兩幢石碑下面的湖邊,用白玉欄杆圍出一汪清水,那就是泉眼所在,這裡不僅山青水秀,佈局精緻,而且還有不少詩文雕刻、山洞石像。相傳這裡的泉水最好,流量也最大。不過現在的湖心裡面兒,早就沒有泉水“趵突”了,惟有北面,還有個人工的小瀑布。

靜明園,真可以算的上是“御花園”了,它裡面奇花異草、四季常青、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真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您比如,在其東山景區裡,最著名的當屬鏡影湖了。它以寬十米,長二十二米的鏡影湖為中心,沿湖環列建築,構成了一座水景園。北岸樓閣錯落,曲折圍合。植物配置以竹為主,故名為“風篁清聽”。湖東岸,有座名為“延綠廳”的水榭,西岸為“影鏡涵虛”一景。向南則直通試墨泉。

鏡影湖以北為寶珠湖,泉名寶珠泉。湖南岸有“分鑑曲”、“寫琴廊”等景觀。此處“峽雪琴音”一景,是座兩進的院落,它是觀賞山泉景觀的最佳之地。附近山間還點綴著幾座小型亭閣,較大的亭子,就是重簷四角的“扶風亭”。湖西岸沿山坡建有兩進院的“含經堂”,前面是臨水的“書畫舫”。後面的“妙高寺”,它是東山景區的主要山地建築。再後為“該妙齋”。

西山景區內,有一組園內最大的建築群,它們坐東朝西,中有東嶽廟,院落四進,正殿是座結構精巧、現存最大的無樑殿(無量殿),殿名為“玉宸寶殿”。裡面供奉有東嶽大帝、吳天至尊、玉皇大帝等雕像。殿後面的石門石窗,刻工精巧異常。殿內的石臺上面,原有大銅佛一尊,現已不翼而飛。東嶽廟之北為“清涼禪窟”,它是一座小園林,正殿坐北朝南,中有亭臺樓榭曲廊相接,錯落於假山疊石之間。這是一組佛道並立的建築,是當年佛道合一政策的反映。山峰的東南側,是一座假山,山後的勤政殿,是從前皇帝,幸臨聽政的所在。由殿前西行,穿過圓門,有個廣約數丈,且不規則的巨型“水池”,旁邊掛一木牌,上寫“裂帛湖”三字。湖裡的水,呈青藍色,日光照射,明淨無比,這就是十六景中“裂帛湖光”的所在地。湖水自圍牆根下的閘口流出,水聲有些像撕裂錦帛,故因此而得名。湖北岸有清音齋,可聽取泉鳴之聲。而刻有乾隆手書“裂帛湖”三字的巨石,則臥於西岸的水中,上面已長滿了青苔和綠草。

靜明園裡,還有座由慈禧太后題匾的“含暉堂”,它是接待重要貴賓的場所。旁邊還有一處建築,據說其全部是由極其珍貴的金絲楠木建造而成。它從正面看,房屋好像不太大。房外走廊上,有遮陽的葡萄架。房屋院子前,還有小樹林、綠草地、小石橋和清澈見底的潺潺流水。從這裡,可以看到玉泉山最高的寶塔,也就是玉峰塔。房後湖邊景色如畫、依山傍水、環境幽靜,是個垂釣的好去處。玉泉湖旁有座真武祠的牌樓,牌樓上書寫的“元極神霄”四字,它是由乾隆題額。玉泉山裡的道觀“真武廟”,裡面也有乾隆爺,御筆親提的匾額即:“辰居資佑”。

而靜明園裡的,屬於地臧洞之一的觀音洞,洞中有精美的石刻佛像,如菩薩石像和乾隆御筆題詩的摩崖石刻。這些摩崖石刻,目前保護的很好,幾乎沒有受到絲毫的損壞。山背後上,是著名的華藏塔。

今天比較詳細的給大家介紹了下,這座玉泉山上的靜明園,而之所以要先聊它,是因為關於玉泉上的那五座,少為人知的寶塔,全部都是在這裡面,除了從外面能看到的那兩座外,其它的三座,由於所處的地勢較低,您從外面兒,根本就看不到。只有當您進入靜明園裡,才能看到。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們也都算是靜明園內的景緻了。

那好了,咱從下期開始,正式的、詳細的給您介紹那五座寶塔。今兒就先和各位聊怎麼多,咱們回頭再見。

TAG: 玉泉山玉泉靜明園這裡趵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