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1

杜米托爾國家公園

(Durmitor National Park)位於黑山共和國的西北部,面積390平方千米,是一座由冰河(分地上和地下河)形成的天然公園。主要由2,522米的博博托夫·庫克峰(Bobotov Kuk/杜米托爾山脈)、塔拉河谷(Tara)、蘇西卡河谷(Susca)、德拉加河(Draga)以及科馬尼卡峽谷平原(Komarnica)地勢較高的區域構成。其中:

塔拉河谷全長80千米,最深處達1,300米,是僅次於科羅拉多(Grand Canyon)為世界第二的大峽谷、歐洲最深的峽谷、黑山最長的峽谷

杜米托爾國家公園遍佈著溪流和湖泊,除了濃密的針葉林外,還有種類繁多的原生特色植物,共同交織出美麗絕倫的自然景觀,198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杜米托兒國家公園一瞥

2

杜德維卡塔拉橋

(Durdevica tara Bridge,也稱塔拉河谷大橋),處在連綿的群山之間,呈西南至東北向,橫跨於深淵般的塔拉河峽谷,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拱橋,設計師為米賈特·特洛伊諾維奇(Mijat Trojanovic),建築師為安東諾維奇(Andonovic)。大橋全長365米,有5個橋拱,主拱跨度達114米,橋面距塔拉河水面的高度差為172米。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杜德維卡塔拉橋(紅球)在黑山共和國位置圖

杜德維卡塔拉橋建於1937—1940年間的南斯拉夫王國時期,建築材料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施工克服了地勢地貌複雜、汛期水流湍急、無法採取大規模機械化施工等諸多困難。建成後的大橋是當時歐洲最長、最高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拱橋。大橋建成後,為南斯拉夫王國取得了巨大榮譽,令世界橋樑界為之側目。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3

在二戰期間(World War II,1939—1945)的1942年,這座剛剛建成兩年的大橋就被南斯拉夫游擊隊給炸燬了。由此而誕生了一部國人耳熟能詳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其劇情就是圍繞著這座橋而展開的。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在二戰接近尾聲時,希特勒計劃回撤在希臘的德軍,黑山境內的杜德維卡塔拉橋是他們回撤的必經之路。為保撤軍萬無一失,德軍提前進駐了一個團的守橋兵力。在橋上,所有護欄處安裝了電網和警報系統;在橋下,距橋墩很遠的周邊都被佈滿了數不清的地雷,以防橋樑被游擊隊破壞。

與此同時,“老虎”率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機智勇敢,克服重重困難,在沒有足夠炸藥的前提下,找到了橋樑設計工程師拉扎萊·亞烏克維奇(Lazar Jaukovic)。經過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戰鬥,最終由橋樑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大橋。

這是前南斯拉夫電影《橋》中的故事概要。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4

在二戰中的1941年,納粹軸心國(Axis powers)義大利王國軍隊佔領了南斯拉夫王國的黑山地區後,就將這座橋樑視為己方補給的重要設施予以重兵把守。1942年(根據炸橋兩個月後的8月2日工程師被槍殺的時間向前推算,炸橋的具體時間應在5月中或下旬),英勇頑強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冒著生命的危險,在工程師亞烏克維奇(影片中橋樑設計工程師的人物原型,實際上他僅是一位參與橋樑建造的工程師)的幫助下炸斷一個橋拱,成功阻止了意軍向縱深推進。同年的8月2日,這位工程師被氣急敗壞的意軍槍殺在橋頭,後被人們安葬在大橋的東端附近。

這是發生在1942年的真實故事。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被炸斷一個橋拱後的杜德維卡塔拉殘橋(網路圖片)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工程師拉扎萊·亞烏克維奇被槍殺現場(網路圖片)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1946年,前南在修復大橋時,為亞烏克維奇立了一塊紀念碑

5

在杜德維卡塔拉橋的西端北側矗立著一尊半身軍人雕像,這被很多國人誤認為是電影《橋》中“老虎”的原型。其實從雕像下方碑文中主人的生卒時間(1915—1941)即可看出,與《橋》中的“老虎”是沒有任何交集的。雕像主人是南斯拉夫王國軍隊工程兵中尉博日達爾·祖季奇(Barezugic,1915—1941),之所以在橋頭立碑,只是因為他出生在大橋附近的一個小村莊。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1941年4月6日,以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共出動80多個師(其中德國32個師、義大利40個師,其餘為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武裝部隊)的兵力,在2,000架飛機和2,000多輛坦克的掩護下,大舉入侵南斯拉夫王國。4月10日,南軍最高統帥希莫維奇將軍承認南斯拉夫軍隊已被打散,不能組織有效的反擊,但要求所有南軍將士以自己的方式與敵人戰鬥到底。4月12日,德軍先頭部隊攻入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王國國王彼得二世(Peter II,1923—1970)等一班人馬在破城之前開始流亡到希臘、埃及和英國等國家(1970年因醫療事故而死於美國,他成為歐洲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安葬於美國的歐洲國王,直至2013年才遷葬回到故鄉)。而博日達爾·祖季奇中尉的故事就發生在4月13日。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彼得二世·卡拉喬爾傑像(網路圖片)

南斯拉夫王國陸軍第44邊防師第10團接到命令,撤退到了諾維薩德(Novi-Sad,塞爾維亞西北部城市)附近。一支裝備精良的匈牙利快速部隊隨後追上了王國軍隊並向其開火。南軍指揮官博伊達·里斯蒂(Boidar Risti)上校準備與匈軍談判(投降),但匈軍要求南軍無條件投降。此時,博日達爾·祖季奇走到匈軍指揮官面前並喊道:“你想要做什麼?懦夫!想要在沒有戰鬥的情況下俘虜我們?!”隨後,他向自己的指揮官博伊達·里斯蒂上校說道:“我不投降,南斯拉夫軍官不投降,他只能死!”此時他迅即從懷中掏出手槍轉身將匈軍指揮官一槍斃命。而此時匈軍坦克中的機關槍猛烈開火,博日達爾·祖季奇中尉等一批南軍將士們倒在了血泊中……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博日達爾·祖季奇像(網路圖片)

博日達爾·祖季奇的英勇行為,受到了第25號作戰(巴爾幹戰役)指揮官納粹陸軍元帥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Maximilian von Weichs,1881—1954)的讚賞。在當天的講話中他提到:這位指揮官的自我犧牲是軍人最大的愛國行為,這是塞爾維亞戰士所固有的精神……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右)

由於博日達爾·祖季奇是南斯拉夫王國軍人,很長時間不被允許立紀念碑。直至1966年,他的母親瑪麗亞在其家鄉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前豎起了這尊雕像。下方的碑文中寫到:

這座紀念碑是博日達爾·祖季奇的母親瑪麗亞為其所建

博日達爾·祖季奇,南斯拉夫王國軍隊中尉

生於1915年,1941年犧牲

你是整個民族的英雄,這座橋、這條河會一直記住你

這就是橋頭軍人雕像原型的真實故事。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博日達爾·祖季奇雕像

6

1946年,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45—1963)為杜德維卡塔拉橋完成了橋拱復接。如今,年近80高齡的老橋依然處於正常工作狀態。

杜德維卡塔拉橋體現著抵禦外敵的民族象徵,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63—1995)於1969年完成了電影《橋》的拍攝。與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一樣,蕩氣迴腸的故事情節,使影片在中國風靡一時。英雄的大橋,讓更多的國人知道了塔拉河谷;主題曲悠揚的旋律餘音嫋嫋,儼然唱響了中國……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故事內容結束了,適時該在橋面上散散步,欣賞一下這裡美好的景觀吧:向上看看,藍天之上條條“白線”交叉縱橫;向下看看,碧綠的“玉帶”穿流在層林疊翠的河谷之中;環視四周,五彩斑斕的青山點綴著幾座紅頂小屋——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大橋,構成了一幅和諧壯美的大型畫卷……

杜德維卡塔拉橋現已成為黑山共和國的國家象徵和旅遊勝地。

“真是一座好橋!”

“真是一座好橋!!”

(親愛的讀者,您還記得這句話的來源嗎?)

八〇前的國人耳熟能詳的杜德維卡塔拉橋,它的真實故事卻鮮為人知

(文+攝影:王永雲)

TAG: 南斯拉夫杜德維祖季奇拉橋卡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