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縣境內有一條700多年前的古運河……

海豐縣境內有一條700多年前的古運河……

在海豐縣境內,有一條700多年前由南宋皇朝開鑿的宋溪。這條古運河,不僅連線海豐縣境的東溪和西溪,同時也將碣石灣和長沙灣連線起來,跨越海豐南部長達50多公里的腹地,使南宋以後停泊在白沙湖的商船隊,不必經過風高浪大、礁石密佈的遮浪海岬,能夠縮短行程穿越古運河至長沙港和鮜門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一條重要的黃金水道。雖然宋溪的開鑿歷史和長度,在粵東地區僅次於澄海縣仙美溪古運河,但其人文積澱的厚度和影響力,則比仙美溪大得多。至今,宋溪古運河附近尚留有南宋君臣駐紮的宋王山、宋師嶺及宋墓等古蹟,以及當地流傳的有關宋端宗、宋帝昺等大量的民間傳說。

宋溪,又名直渠河。距海豐縣城東南12。5公里。位於海豐縣陶河鎮港口村與可塘鎮宋溪頭村交界處,溪面寬80米,兩邊河床各20米,深4米許,長2公里。其上流為發源於五馬歸巢山的黃江(古稱赤岸水)。赤岸水穿過可北平原經陶河鎮的大小嶼村分流。其中一條往東折入高螺灣出海口,稱之為東溪;東溪從陶河港口至大湖半島尾端角仔村止,全長40。5公里,流域面積480平方公里。其中約30公里河道為海陸豐兩縣界河。另一條支流往西拐彎,經附城鹿境山流入長沙灣出海口,稱之為西溪。過去東西兩溪之間相距最近約2公里。因此,這條古運河,是南宋君臣為了政治和軍事需要而開鑿的水路要道。其東北岸有宋溪頭村、隴東村,與西南岸的大嶼村、小嶼村、港口村等隔溪相望。這裡田疇水脈交錯,村莊雞犬相聞,古人將這片水流交錯的沼澤地帶稱為“新滘”。明嘉靖三十八年《海豐縣志·山川》載:“邑東南十里為和豐滘,二十五里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宋師將舟至,鑿通之。閩廣販鹽諸舶聚此。上五里有嶺,宋人伐土為階,遺址猶存,今號為宋師嶺”。這條古運河的開鑿,有一段令人悲愴的歷史故事。

南宋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宋端宗(趙昰)從福建兵敗一路南逃,從廈門經饒平進入南澳島整訓。後乘船至海豐龍溪都覽表港(今屬惠來縣),又倉惶遁至甲子門港,元兵突然追至。危急之間,甲子漁民首領鄭復率疍民300人擊退元軍。宋端宗脫險後駐蹕於甲子港待渡山,接受當地名紳範良臣的朝覲。範良臣為軍隊提供了三天所需的糧餉,被封為承奉郎。同時,鄭復因救駕有功,亦被封為水師都統,率領其二子鄭永、鄭義及500多名漁鹽民隨帝抗元。翌年正月,南宋行朝在甲子門度過春節後,在殿前禁軍都指揮使江萬載等文官武將的護送下,陸秀夫、張世傑命令水師都統鄭復為先鋒,船隊離開甲子港沿著海岸駛至海豐大德港。之後,沒有繼續沿著白沙湖海岸線繞過遮浪岬,直接開往珠江口和粵西方向,而是進入大德港溯東溪而上。對於南宋行朝的行動,有人說是為了避開遮浪的礁石和風浪,有人說是不用繞過遮浪半島而省走百餘里水路,抵達的時間要快得多雲雲。其實,對於當時的南宋行朝船隊來說,開鑿一條運河的時間和精力,比直接從遮浪開到珠江口還要快得多。那麼,南宋行朝船隊為什麼要進入海豐內陸呢?有兩種說法:一是已逝的深圳著名學者曾祥委教授考證:當船隊駛至碣石灣時,元軍主帥唆都船隊追至,被迫進入大德港躲藏並溯東溪至宋溪頭,並派倪宙隨元帥百家奴赴燕京遞降表,以此用緩兵之計開鑿運河逃脫。二是某些地方文史學者謂:陸秀夫和張世傑開通東西溪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在海豐縣建立抗元大本營,透過這條從新滘至麗江浦的水路,來去自如地與元軍周旋。所以,當行朝船隊抵達新滘後,陸秀夫和張世傑在南宋海豐知縣等官員和村民的帶領下,勘測東西溪相距不及四里,且這片平原地帶沙土鬆軟,易於挖掘(今測得海拔低於10米),且自古有一條小溪相通。於是,他倆指揮兵民沿著這條古代的小溪,開始疏浚和拓寬河床。

海豐縣境內有一條700多年前的古運河……

當南宋官軍和百姓開鑿宋溪期間,其船隊駐泊在東溪的河面上,預防元軍從大德港進襲。宋端宗、衛王趙昺與楊太后等皇室成員,在御林軍殿前禁軍都指揮使江萬載、江鉦父子的守護下,駐蹕於離宋溪不遠的小山上。這是一座圓形的無名小山包,高約50多米。山頂長滿松樹林和灌木叢。由於宋端宗的駐蹕,後人遂稱之為“宋王山”。是晚,宋端宗躺在松樹葉鋪成的床上,被松針扎得渾身不自在,輾轉難眠。於是,當地百姓從山下采來一種綠油油的野草,鋪在山上讓他睡。宋端宗躺在柔軟舒服的草墊上面,聞著野草散發的微微香氣,很快就進入了夢鄉。翌日,宋端宗問道:“這是什麼草?”百姓叩頭回復說:“草頭香。”宋端宗口宣道:“好命草,傳子傳孫!”從此,海陸豐民間風俗,凡女兒出嫁時,必將一對草頭香草隨身帶上,以寓嫁到夫家後多子多孫、吉祥如意。與此同時,官軍家眷以及隨軍南遷的百姓則居住於山下。其西麓相連的宋師嶺,距宋溪東邊5裡,由兩座小山嶺連線而成,同樣長滿松樹林。宋軍抵達之後,就駐守在其西北面的嶺上。並在嶺上兩山之間築土為階,路面寬2米,長500多米,以方便官軍家眷出入可塘等內地墟市,採購日常生活用品。並在嶺道兩邊駐紮大量計程車兵,以防禦從北面內地而來的元軍襲擊宋王山,由此得名宋師嶺。期間,將開鑿運河病死或因戰傷而死計程車兵埋葬于山上。墓葬均為灰沙夯築,墓向大部分坐北向南,墓身粗糙無碑。形制大小不一,每座佔地面積15至25平方米不等。這些極具歷史價值的軍墓原有50多座,至今僅存5座,掩映於萋萋荒草之中。

相傳運河接近竣工之時,恰好是東溪著名特產白仔魚(鯔魚)的鮮肥季節,每到漲潮時刻,大量白仔魚隨著海潮進入東溪。至退潮時,當地漁民在狹窄處安上閘箔,白仔魚就落入網中。當地漁民將捕獲的“白仔魚”煮成魚湯敬奉宋端宗佐餐,由於適逢鯔魚鮮肥季節,魚湯泛起一層金色的油珠。宋端宗見滿碗魚湯泛起一層金色的油珠,入口鮮甜可口,不禁感嘆道:“白飯配金湯,何必當君王!”亦有民間傳說謂:宋端宗和宋帝昺兄弟一路上輾轉奔波,食不果腹,品嚐了“白仔”魚湯之後,不禁連聲誇讚說:“此乃是玉飯餸金湯!”

經過幾萬名南宋官兵和百姓的日夜挖鑿,終於鑿通了港口至新溝1200米的直渠河,使東、西溪從此相通。於是,行朝船隊透過這條新開的運河,從東溪開往西溪而抵達麗江浦,駐紮於鹿境山西南麓。朝廷的行宮就設在離聖井不遠的鐘山下大宮(今稱菩堤祖廟)。至明代初年,後人便把宋軍開鑿之溪稱為宋溪,位於宋溪畔的莊姓寮,也因此稱為“宋溪頭村”;以此紀念在崖門全軍覆沒的南宋王朝。

而今,這條全長約2公里的宋溪,由於當地的水利建設和村民養殖開發,有的已淤塞成為陸地,有的被分割成斷續的溪面。因此,這條富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古運河,這條交通白沙湖至長沙港的海上絲綢之路,正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說不定某一天會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

TAG: 宋端宗宋溪東溪南宋古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