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縣東魚溝鮮為人知的故事

祁縣東魚溝鮮為人知的故事

祁縣東魚溝

唐中才整理

祁縣東魚溝鮮為人知的故事

東魚溝行政村位於來遠鎮東面的東魚溝內,由東魚河流域除石崖、天池凹、井家山、塔上之外的約40個自然村組成。東西長約18公里,南北長約13公里,面積大約22平方公里。村委會駐地唐河底自然村。東魚溝村的地界大約為,西至拉烏溝(狼窩溝)與來遠鎮為界,西南側以羅山堖山脈走向與北關行政村為界。東南以小峪溝內胡葉背山嶺山脈走向為界,與南風溝行政村接壤。東側以四縣堖山脈走向為界,與榆社、太谷接壤。北側沿大紅堖、洞頂山山嶺的山脈走向與峪口鄉為界。

據清乾隆四十五年(1782)《祁縣誌》載,全縣有130個村鎮,分東南西北四路。原來的東谷都劃歸南路,原屬東谷都的來遠、盤陀成為鎮制,其它五村(虎陷溝,梁家村,神嶺,降唐溝,敢谷溝)統稱東峪溝村。舉人唐永誠曾任里長。解放後,行政區劃調整,一區政府駐來遠,分為8個鄉,唐河底村以東的東魚溝內29個自然村均屬克魯鄉所轄,其餘村莊如塔上、井家山、唐河底等分別為化塔鄉、中莊鄉、來遠鄉所轄。1958年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分解為若干管區。唐河底以東村莊大多屬梁坪寨管區。人民公社期間,唐河底、賈河底、西坡、下南沿、梁坪寨為行政村(大隊)。2002年11月,全縣撤併重組為6鎮2鄉、160個村委會,289個自然村。唐河底村委與賈河底、西嶺、南沿、梁坪寨、西坡村委,撤併為東魚溝村民委員會,當時有29個自然村。東魚溝村民委員會駐地唐河底。

來遠鎮東有山谷,因此叫東峪溝。又東峪溝內有銅魚傳說。根據方言,“銅”發音為“東”,所以又叫做東魚溝。村名以溝而命名。

祁縣東魚溝鮮為人知的故事

東魚溝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東魚溝,原名“銅魚溝”。很早以前,東魚溝有一大水潭,池水清澈,深不見底。潭內有一條大金魚,能使溝內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佑著溝內的男女老少平安無事、幸福生活。

沒想到,一個人來到溝裡,發現溝內有寶,便沿溝來到水潭邊。他沿著水邊轉了三圈,仔細地觀察了一番,蹲下身考慮好大一會兒,自覺法力沒有金魚大,就留下一句話“三年後再來”,轉身回南方去了。第三年,這個人果真回到了東峪溝。他跳進水潭,與金魚鬥了一個時辰,知道不是對手,瞅個空隙竄出水潭,逃回南方去了。仍用下那句話“三年後再來。”

又過了三年,這個人帶著一個徒弟又來到水潭邊,他把帶來的一把大砍刀遞給徒弟,對他說:“你看見水潭裡伸出一隻白手,就把刀扔過去,如果看到是其他手,可千萬不要扔!”徒弟答應一聲:“記住了!”他便一縱身跳入水潭。一霎時,天空烏雲密佈,水潭之內水翻浪高,波濤滾液,徒弟站在岸上手中緊握鋼刀,兩眼緊緊盯著水面。大約過了一個時展,水潭中心浪花掀起幾尺高,果然中間突地伸出一隻手。徒弟心中一驚,慌忙把刀扔了過去,一會兒水平浪消,一股鮮血從水底升起,染紅了潭面。

然而,事情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一一金魚被殺死了,恰恰相反是那個人被金魚吃掉了。因為從水潭裡伸出來的是一隻綠手,徒弟沒有看清把刀扔了過去,使金魚法仗刀勢,那個人無法抵擋,被殺死在潭底。

金魚從自己身上取出了一個銅製金魚,留在潭內,自己也知道不能在此久留了,便化作一道金光不見了。

從此,一條滿身銅鏽的綠色金魚出現在水潭中,人們過往都能看見,就把此山溝叫作“銅魚溝”。由於祁縣“銅”念“東”,久而久之,“銅魚溝”逐步改變成“東魚溝”了。

東魚溝內溪水潺潺,層巒疊嶂,風光秀美,人傑地靈。在古代出現了唐河底村的舉人唐永誠,鄉飲耆賓唐貴衡等為代表許多文人商人財主。作為革命老區,湧現了青家崖武達恭英雄之家、東堖張世祿、唐晉華英雄團體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新中國後又湧現唐火全、唐晉石等勞動模範,羅萬國(祁縣副縣長)等高階管理人才。東峪溝內各種動人的傳說比較多,比較突出的為梁山伯祝英臺的傳說,張果老的傳說等。東魚溝內現有四縣堖國家自然保護區,有野生金錢豹、野豬、褐馬雞等國家保護動植物。

東魚溝內北朝時期的摩崖石刻比較多,比較集中於唐河底、梁坪寨一帶,作為地方性標誌性的廟宇為頂山廟、紫荊寺(白龍廟)。革命遺址幾乎遍佈各個村莊,集中於南羊圈、彭家嶺一帶。

東魚溝現人口約450人,在1980年代,曾達到2000人。主要從事農耕牧業為主。

祁縣東魚溝鮮為人知的故事

TAG: 東魚水潭唐河金魚溝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