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背傳統文化經典素材,記住就能輕鬆提分!閱讀作文都有用

獲取更多教育經驗、方法、學習資料等,每天與您相約!

《管子》精選20句

管仲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也是先秦諸子中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法家先驅”,管仲的思想集中體現於《管子》一書。《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管子》內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為主,兼有儒家、兵家、縱橫家、農家、陰陽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倫理、地理、教育等問題,它是研究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等各個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資料。今日知行君精心挑選《管子》中20句話,與各位朋友共讀。

01.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霸形》

【釋義】一個善待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善待你。《孟子》中也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02.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管子·小匡》

【釋義】人在年幼時就開始學習,用心容易專一,沒有別的事情干擾,所以容易學成。有人說,14歲前是學習的黃金時期,暫不說其中的科學依據,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和創作力正處旺盛期,也是集中學習受干擾少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孩子最佳培養階段,家長要懂得培養。

03.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管子·小稱》

【釋義】應該憂慮的是自身不好,而不該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老子》中說“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人生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捫心自問,看清自己更重要。

04.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管子·形勢解》

【釋義】大海不拒絕各種各樣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絕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峻;賢明的君主不嫌棄百姓,所以能夠聚集眾多的臣民;讀書人不厭倦學習,所以能達到聖賢的境界。

05.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管子·五輔》

【釋義】人一定要懂得“禮”之後才能產生恭敬之心,產生恭敬之心以後才能有所尊敬,有所禮讓。

06.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未之有也。——《管子·七法》

【釋義】意見正確而不被採納,意見錯誤而不被廢止,有功的人得不到獎賞,有罪的人得不到懲治,這樣能夠治理好百姓國家的,從來沒有過。

07.不能兆其端者,災及之。——《管子·侈靡》

【釋義】不能察覺事情發生前所顯示出的端倪的人,災難就要降臨到他身上。

08.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管子·牧民》

【釋義】不去嘗試辦不到的事情,不去追求得不到的東西,不居於不能持久的地位,不推行不可重複的政策。

09.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管子·形勢》

【釋義】為人高傲自誇,喜歡獨斷專行,這是行事辦事的禍患。

10.多言而不當,不如其寡也。博學而不自反,必有邪。——《管子·戒》

【釋義】喜歡說話而又不恰當,不如少說話為好。博學多識但不知道反省自己,一定會出問題。孔子說“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言語上減少過失,行為上減少悔恨,多反省自己,慎言慎行,成功就不會遠了。

11.耳司聽,聽必順聞,聞審謂之聰。——《管子·宙合》

【釋義】耳朵是負責聽的,聽了之後再加以審察,這叫做聰明。

12.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見於形容,可知於顏色。——《管子·心術下》

【釋義】一個人的心靈美好,是不可能掩蔽的,這會表現在形體容貌上,也能在神色上看得出來。

13.不法法,則事毋常;法不法,則令不行。——《管子·法法》。

【釋義】不以法推行法度,則國事沒有常規,辦事的時候就沒有規矩可循;法度不用法的手段推行,則政令不能貫徹。

14.強而驕者損其強,弱而驕者亟死亡。——《管子·白心》

【釋義】強大但是驕傲就會削弱力量,弱小而驕傲只會加速滅亡。

15.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管子·形勢解》

【釋義】一個人懶惰又奢侈,生活就會貧困;勤勞而節儉,生活就會富足。

16.矜物之人,無大士焉。彼矜者,滿也;滿者,虛也。滿虛在物,在物為制也。——《管子·法法》

【釋義】對人驕傲無禮的人,不是有出息的人。驕傲,就是自滿;自滿,就是空虛。行事有了自滿與空虛,做事就會被限制。

17.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

【釋義】如果自己道德高尚,就不會被外界不正的東西所迷惑。

18.節慾之道,萬物不害。——《管子·內業》

【釋義】能克服自己的私慾,什麼禍害對你都是無可奈何的了。

19.中義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管子·內業》

【釋義】內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內心,這就叫做心中有所得。

20.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氣於面,不能以為可好。——《管子·小稱》

【釋義】古代的毛嬙、西施,雖然她們是天下的美人,但在滿面怒容的時候,人家是看不出她們的美貌來的。魯迅曾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開心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是慈眉善目,但最能顯露一個人修養的,卻是他生氣的時候,即使盛怒,也不擺臉色給別人看,這是最佳的人品。

《戰國策》經典20句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遊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1.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譯文】

士樂於為知己的人捨生忘死。女子樂於為喜歡自己的人修飾打扮。

【感悟】

在《戰國策》原文中,這是豫讓決心為重用,信賴自己的知伯復仇時說的話。豫讓是晉國人,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躋身智伯門下後受到尊寵,稱他為國士。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敗身亡。豫讓改名換姓,為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塗抹上油漆、口裡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

在邢邑(即今邢臺市)多次行刺趙襄子未遂後終於被捉,豫讓知道非死不可,於是懇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讓其刺穿以完成心願;趙襄子答應了要求,豫讓拔劍連刺衣服三次,然後自殺。豫讓成為比荊柯刺秦還要早若干年的“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兩句話概括了人們的一種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難得。千百年來不同時代的人們又賦予這兩句話不同的含義而經常引用。

2.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譯文】

注重小節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恥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感悟】

我們常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春秋時代,管仲用箭射齊桓公,射中了他的帶鉤,這是篡奪;侍奉公子糾而不能為他殉死,這是怯懦;被魯國囚禁,這就是身遭凌辱。這三種行為可以說是一般人都難以忍受的恥辱。假使使管仲終生窮困,因為曾遭監禁感到壓抑而不出仕,因為自己所造受的恥辱感到慚愧而不去拜見齊桓公,就不免做一輩子被羞辱的‘卑賤之人。然而管子同時擁有這三種過失,卻執掌齊國的政事,一舉匡正天下,九次會盟諸侯,使齊國成為五霸的首領,美名傳遍天下,光輝照權鄰國。

3.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譯文】

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喪命而已。

【感悟】

這是齊國策士馮諼對孟嘗君說的話。意思是勸告孟嘗君要想鞏固自己在齊國的政治地位,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得有許多安全的退路才行。這兩句後來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語,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災禍;也可用於戲稱人的住處多,到處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4.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譯文】

別人對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記;自己對別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感悟】

這幾句淺近平易的話雖然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借鑑觀念.但對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困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的行為,也會遭到人們廣泛地鄙棄;自己給了別人一點幫助或一點好處便念念不忘.動輒重提,同樣為大眾所不齒.本名句可供闡述人際關係時引用。

5.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譯文】

見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

【感悟】

作者以這幾句作比喻,說明應及時修正錯誤,總結經驗,以減少損失。見到兔子再放出狗,雖然時間急迫,還來得及;羊已丟失了馬上修補羊圈,雖不能找回已丟的羊,但以後就不會再丟失了。以這兒句說明有錯要及時改,不可固執錯誤,否則會造成更太的禍患。“亡羊補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習見成語。

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也就是羋月的侄子)即位後,重用奸臣,國家一天天衰亡。楚國有個大臣叫莊辛,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和一些人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國家遲早有一天會滅亡啊!”

楚襄王聽了大怒,臭罵莊辛。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五個月後,秦國派兵攻打楚國,攻陷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城。到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莊辛就講述了亡羊補牢的故事。

6.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譯文】

用錢財交朋友,錢財用完了交情就會斷絕;貪美色面結合,到年老色衰時愛情就會消失。

【感悟】

這幾句不失為警句名言,作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7.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譯文】

作父母的疼愛孩子,就要為他們作長遠打算,不能只顧眼前得失。

【感悟】

這是觸龍說趙太后時說的話,今天仍有教育意義。在勸誡那些一味寵愛、嬌慣子女的父母時可引此名句;重溫“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啟迪。

8.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譯文】

內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惡,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容易互相親近。

【感悟】

內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為競爭的對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產生憎惡甚而仇視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或同病相憐,或同仇敵愾,所以容易相互親近,引為知己。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我們可以用“同欲者相憎”來說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產生憎惡的心理,也可以反其義而用之,說明在大目標相同的前提下,應該克服“同欲者相憎”的傳統心理。

9.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譯文】

寧可作雞的嘴巴,決不作牛的肛門。

【感悟】

鮑彪注:“《正義》雲:雞口雖小乃進食,牛後雖大乃出糞。”這兩句表現的是一種獨立自主的意識,喻示人們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寧可在小局面中獨當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語有“寧為雞頭,不作鳳尾”,與此意同。

10.懷重寶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輕敵。

【譯文】

懷藏著貴重的寶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擔任重大事業的人,不能夠輕視敵人。

【感悟】

深夜行走,懷有重寶,可能遭圖財害命者的搶劫,招致殺身之禍,作者以此作比,說明擔當重任者應時時謹慎,不可輕敵,否則將遭暗算,招來災禍。因為“重寶”和“大功”,都會招來忌妒。~說明一個淺顯易知的社會通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可不慎。

1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譯文】

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記,它可以成為後事的老師。

【感悟】

此二句“精警的語言,告訴人們決不能忘記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應將前事作為老師,時時提醒自已,引為鑑戒。此二句和“前車之覆。可以為鑑”一樣,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12.謀洩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譯文】

謀略洩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計劃不果斷,名望也不能建立起來。

【感悟】

若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作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謀劃並注意保密,若計劃洩露了,或多謀而寡斷,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則將一事無成。這個道理可廣泛地適用於政治、經儕、軍事各個領域。

13.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譯文】

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愈要認真對待。常用於以勉勵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感悟】

成語意思可以從字面來理解,“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深層含義是說,幹事情越接近完成時越艱難、越關鍵。很多人開始的時候總是雄心壯志,宏圖遠大,可是隨著時間的進行,慢慢的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毅力,沒有了決心。到最後草草了事。

14.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譯文】

雙生的孩子長得極為相似,只有他們的母親能一眼分辨出來;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難以分辨,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把它們區分開來。

【感悟】

這幾句以形象的比喻,說明在日常事物中,“利”與“害”常常混雜在一起,或看似有利實則有害,或看似有害實則有利,或雖有小利卻存大害,或雖有小害而終獲大利,令人分辨不清。唯有智者能夠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顧此及彼,由表及裡,看到問題的實質,不為斤斤小利所誘惑,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以這幾句說明利害常常雜糅在一起,必須認真調查,審時度勢,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才配稱之為智者。

15.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譯文】

太陽執行到中天則向西移,月亮滿盈後就會虧缺,萬物極盛之後就會衰敗。

【感悟】

自然界的萬物都遵循著由興至盛、由盛轉衰的客觀規律而執行變化。當其發展到極盛階段之後,由於某種條件的作用,就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注意到事物的這種特性,對於人的處事、立身都是有益的。

16.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文】

能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上奏章直言勸諱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在公共場所議論我的過失使我聽到的,受下等獎賞。

【感悟】

這幾句是齊威王下令求諫的話。“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以則很著名的故事。鄒忌從幾件生活小事中悟出:平時說他的好話的人,不是偏受他,害怕他,就是有求於他。因此勸齊威王不要像他受矇蔽一樣盡聽阿諛奉承之詞。齊威王覺得鄒忌講得很有道理,就下令群臣史民。齊威王敢於懸賞求諫,表現了具有實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的襟懷與風度,值得後世的政治家借鑑。

17.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譯文】

遵循古法成就的功業,不完全高於今世;效法古人的學問,不能夠制定今天的制度。

【感悟】

我們現在學國學,學習古人的智慧,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古人的智慧是要經過“轉化”才能適用於當下。因此,我們不能教條地學習古人,一定要懂得辯證變通。

18.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譯文】

“成事者不謀於眾”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感悟】

成大事者不謀於眾,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搜尋。

首先,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第二是人多口雜,也會出現走漏風聲、葬送機會的壞事。

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就是這樣的情景。當時秦孝公支援商鞅改革,秦國的大臣都不太支援。商鞅就對孝公講一番道理:“對於一般人,事情開始的謀劃,和他們談不攏,只能成功之後和他們共同享樂。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於俗人,建立大功大業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議。能使國家強盛,舊的章法便可換一換。”

19.聖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弗失。舜雖賢,不遇堯,不得為天子;湯、武雖賢,不當桀、紂不王。故以舜、湯、武,不遭時不得帝王。

【譯文】

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聖人,他也不能創造時勢,時機來了就不能把它放過。虞舜雖賢,如果不遇到唐堯,他也不會成為天子,商湯、周武王雖賢,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紂,他們也不會稱王於天下。所以,即使是賢能的虞舜、商湯和周武王,他們如果不遇到時機,也都不可能成為帝王。

【感悟】

時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便是聖人也只能在時機到來的時候及時抓住,而不能夠創造時事。

20.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

【譯文】

無形者,形之君也:無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君:統轄,主宰。無端者,事之本也:沒有發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感悟】

中國古代從老子開始,非常注重“虛無”的東西,《道德經》裡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形而上學的說法。在現實中,我們要做事也要特別重視那些無形的事物的價值,誰能看到“無”的價值,利用“無”的價值,就必然更容易成功。這句話還告訴我們,要見微知著,在事物還沒有成型、事情還沒有發端的時候就看清它的走向。

《漢書》與《後漢書》20大名句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後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 東方朔傳》

【譯文】

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對別人要求太嚴了,自己就會沒有夥伴。這正是古人眼中與人相處的“中道”。

【感悟】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人不能太較真,這正是有人活得瀟灑,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乾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許多人都會被看成罪不可恕、無可救藥的了。

2.知其一未睹其二,見其外不識其內。《漢書·揚雄傳》

【譯文】

你瞭解其一,未見其二;只見到事物的外表,不瞭解事物的本質。

【感悟】

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要想正確地認識它們,必須進行全面瞭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見其外不見其內。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認識必然帶有片面性、表面性,這樣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導致錯誤的行動,不可不戒。

3.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漢書·韋賢傳》

【譯文】

留給兒子滿滿一筐黃金,不如教他熟讀一種經書。

【感悟】

這兩句古諺是說:黃金再多,用完不會再生;學而優則仕就能受用無窮。現在可以理解為:留給子女的遺產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學會自立謀生的本領。

4.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

【譯文】

福分和親善的來路沒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災禍和兇險沒有比內部分離更甚。

【感悟】

內部和睦團結,親密無間,齊心合力,幹起事來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敵也不敢輕舉妄動,生活自然幸福美好。以和睦求福善,確實是最好的方法。內部分崩離析,矛盾重重,鬥爭激烈,幹起事來難以成功,外部仇敵也認為有機可乘,災禍自會降臨。

5.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漢書·司馬相如傳下》

【譯文】

災禍本來就大多藏匿在隱蔽和細微的地方,而在人們的輕忽中產生。

【感悟】

災禍的苗頭大多隱蔽,不易引起人們注意,再加上人的輕忽怠慢,就會由小而大,最後終於釀成。所以人要注意從平安順利中發現災禍的苗頭,從細微之中看出後果的嚴重,給以足夠的重視,及早採取預防和補救的措施,以避免災禍的發生。

6.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漢書·異姓諸侯王表》

【譯文】

在金石上雕刻,難以顯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顯示其力量。

【感悟】

班固說“漢亡尺土之階,繇一劍之任,五載而成帝業”,原因何在呢?這是劉邦利用了暴秦苛刻的政令所激起的天下人的反對,形勢使其然也。就像在金石上雕刻,半天難刻上一刀一鑿,不容易顯出功力;而摧枯拉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則很容易顯示出威力,取得成功。

7.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漢書-賈誼傳》

【譯文】

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實則是習慣成為自然。

【感悟】

存在決定意識。人生活在社會上,一定會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賈誼少年老成,看來是天性如此,實則是他長期謹言慎行,克己抑欲,時問長了,也就成了習慣。此二句可用來說明人的思想性格、行為舉止,無不是在客觀環境中逐新形成的。

8.千人所指,無病而死。《漢書·王嘉傳》

【譯文】

受到眾人的指責詛咒,即使無病也會死去。

【感悟】

漢哀帝時,董賢把大量稅收物資贈授私人,王嘉上書皇帝引了這一段俚諺,指斥董賢的做法必將引起眾人的忿恨,最終不得好下場。“千人所指”現多寫作“千夫所指”、“千夫指”。用以警告壞人:觸犯眾怒,必將在強大杜會輿論壓力下完蛋。

9.危於累卵,難於上天。《漢書·枚乘傳》

【譯文】

處境比把蛋堆疊在一起還危險,要奏效比登天還困難。

【感悟】

枚乘曾在吳王劉濞手下任職。吳王謀反前,枚乘上書諫阻。其中說道:“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吳王不聽。於是.枚乘與鄒陽等人一道離開吳國投到粱孝王門下。此名句強調了背叛中央搞分裂的危險性與成功的無可能性,言簡意賅,震聾發聵,可謂善於言理。可用以比喻危險的處境。

10.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漢書·鮑宣傳》

【譯文】

治理走下的人應當把天下人的願望作為自己的願望。

【感悟】

治理天下的人必須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和支援,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和支援,就必須得天下人之心,那麼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愛民、惠民,為天下人的利益著想。不可為一己之私,一意之專,只求個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顧及天下人的心情和願望如何。

《後漢書》

1.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後漢書·馬援傳》

【譯文】

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就要死在報效祖國的抄場上,用馬革裹著屍體回來埋葬,怎能死在臥榻之上,死在兒女手中呢?

【感悟】

此名句表現了積極進取,渴望建功立業的處世態度。前兩句豪邁奔放,直抒胸臆,後句用反問否定庸庸碌碌、老死床榻的生活方式,進一步肯定男兒應當以身許國的思想,一正一反,加強了語句的表現力,給人以振奮與激勵。

2.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後漢書·第五倫傳》

【譯文】

以自己的模範行動教導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於言論,說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會生出是非。

【感悟】

該名句是東漢名臣第五倫給漢章帝所上奏章中的兩句話。當時,王公外戚驕奢淫佚,不守法度,第五倫以此立論,希望章帝革除弊政。該名句反映了身教重於言教。它強調教育要從自身的德化與自身的行動做起,並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異的社會效果,使道理一目瞭然。

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

【譯文】

早晨受到損失,傍晚挽救回來。

【感悟】

此句是千年流傳的民間俗諺,具有明顯的勸誠意味,它勸導人們正視變故,正視損失,以積極的態度,從眼下做起,來彌補失誤,不能因過失而失去心態平衡。

4.位尊身危,財多命殆。後漢書·馮衍傳》

【譯文】

地位尊貴,財產豐多,性命就危險。

【感悟】

位太尊,就會引起別人的忌妒,或有人企圖取而代之,有時還會引起皇帝的疑懼;財產太多,也會引起別人的忌妒,甚而圖財害命,這些都會危及生命的安全。這兩句可用以告誡人們對地位和財物的追求應該適可而止,也可用以提醒“位尊”“財多”者處事謹慎。

5.牆高基下,雖得必失。《後漢書·郭太傳》

【譯文】

高聳的大牆,其基礎卻十分低矮,這樣的牆雖然建成了,但一定會倒塌。

【感悟】

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打好堅實的基礎,沒有堅實的基礎,其後患無窮。猶如參天的大樹,如果根扎得不深,一遇風雨,便會被連棍拔起;高峻的太牆,其基礎不牢,稍有震動,便會倒塌;人的的事業也是如此,若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一有風吹草動,便會出現動盪,輕則事業受損失,重則整個事業垮臺。

6.物暴長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壞。《後漢書·朱浮傳》

【譯文】

物體突然猛長,必定中途夭折,成功來得突然,必然很快毀壞。

【感悟】

“暴長”和“卒成”指事物的發展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必然導致惡果。可用於說明自然規律的重要性或對某事發展的預測。

7.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後漢書·周紆傳》

【譯文】

細小的水流雖小,但彙集起來會漸漸成為江河;小火把雖微弱,最終能夠形成燎原大火。

【感悟】

這段話說明量變和質變這一自然界的普遍規律。量變即漸變;這種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正是事物質變的媒介,正是這種變化才引起事物由一種質的形態向另一種質的形態的突變和飛躍。

8.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遊,則日生邪情。《後漢書·爰延列傳》

【譯文】

同品德高尚的人相處,就會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為不軌的人鬼混,就會天天產生邪惡的思想。

【感悟】

這幾句說明了擇友交遊的重要性。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環境的薰陶,交往的盛染會對人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箇中道理,值得深思。

9.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馬援傳》

【譯文】

失意時志向應更加堅定,年老了志氣應更加豪壯。

【感悟】

此二句點出人所應有的心理狀態。失意時,常有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如若不是懦夫,一定會堅定志向,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鍥而不捨。同樣.年老體弱時,也應該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10.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後漢書·耿純傳》

【譯文】

投放香餌,必有魚兒上鉤;重賞之下,必有敢於拼命效死的人出現。

【感悟】

這幾句以香餌釣魚作比,點出統治者以金錢收買死士的實質。重金懸賞,猶如香餌。魚兒吞食香餌,必定上鉤,成為釣者的美味佳餚;拿了別人的賞金,必定得為別人效力賣命。反過來說,這些人不是為真理、正義而戰,而是為了金錢而戰。

《資治通鑑》精華8句話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耗時19年主編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從周威烈王寫到五代後周世宗,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其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透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1.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譯文】

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譯文】

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任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

【譯文】

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與有識之士齊心協力地處理政事,也並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賢才的時候,那些掌權的人並非不具備知人善任的見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於過多地考慮情面的緣故。

4.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譯文】

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爭鬥是細枝末節。那些致力於戰伐爭勝、窮兵黷武的人,到頭來沒有不悔恨的。

5.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譯文】

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準繩,只有善於運用法律的人,不分關係親疏,嚴格執法,無所迴避,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倚仗權勢而觸犯法律。

6.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譯文】

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7.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

【譯文】

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8.無紓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人者,邦之本也。財者,人之心也。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幹顛瘁矣。

【譯文】

如果不解除眼前的憂患,也許還會引起意外的變故。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財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傷害,根本也就會受到傷害;根本受到傷害,枝幹也就會傾倒枯槁。

求學之路,任重道遠,讓我們攜手並進,一起努力!

TAG: 譯文感悟管子釋義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