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老城裡的這條“康莊大道”在哪裡

寶應老街古巷縱橫交錯,匯聚出安宜古鎮舊日的熱鬧蓬勃之景。據《寶應歷代縣誌類編》載:寶應古城有近20條較為寬闊的街道,相互交錯縱橫,組成了老城獨有的肌理。在古漢語中,道路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在寶應古城裡,有一條五路匯聚的“康莊大道”,便是寶應人熟知的街道——

五條街

寶應老城裡的這條“康莊大道”在哪裡

明初以後,漕運改道轉運河,宋涇河便成為寶應的城市河。河水自運河由南北二閘注入,至魚市口合流,折而向東,出利涉關直瀉望直港而去。便捷的水運和通達的陸路交通讓集散貨物在這裡形成了市場。清末,五條街已是寶應勝蹟之一,由魚市口、痘神廟街、東門大街、城隍廟街、張仙廟橋五街巷交匯而成。這裡曾經人群熙攘,熱鬧非凡,最能感受古邑寶應老街的風情。

從五條街道的匯聚處向西與南大街接壤的這一段叫做魚市口,曾經是老城的魚市,至今仍流傳著“鐵柺李活魚”的傳說。如今魚市已不復存在,但從《康熙志》“紫蟹登盤,白魚入市”的記載中,昔日的魚市繁華可見一斑。因魚市口臨近寶應進士劉寶楠故居,昔日的魚市口已被闢為劉寶楠主題公園,塑有劉寶楠像及其生平著作《論文正義》,這位為官造福一方、治學成果累累的寶應大儒,當之無愧的成為古城中一道亮麗風景,寂靜無聲的傳承著寶應古城的文脈。

寶應老城裡的這條“康莊大道”在哪裡

寶應老城裡的這條“康莊大道”在哪裡

寶應老城裡的這條“康莊大道”在哪裡

沿著宋涇河東向的街道叫做城隍廟街,街的盡頭是城隍廟。《道光志》載:“城隍廟,在縣治東南隅,明洪武四年,知縣王驥建”。明清時期,每逢特定節日、水旱災年、新官上任等重要時刻,寶應城裡都要祭祀城隍、舉行城隍廟會,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五條街南向跨過市河的橋樑叫張仙廟橋,因臨近張仙廟而得名。清《康熙志》載:“張仙祠,在魚市口東,明萬曆十五年建”。張仙廟橋是寶應古城裡僅存的一座石板橋,由六塊整條石板架成,欄板望柱,均為石作,兩頭石柱卯榫而合,結構簡單明快,四根石柱內側陰刻有“張仙廟橋”“送子橋”“甲寅壬五月邑人重建”等字樣,橋身與河邊的垂柳相映,展示著寶應老城的質樸古韻。

寶應老城裡的這條“康莊大道”在哪裡

五條街往北是軍民街,原名為痘神廟街,在街內有座痘神廟,《萬曆志》載:“痘神廟,在寧國寺南,明崇禎元年,知縣李如玉建。”痘神為主司麻豆(即天花)之神,古時天花是一種極兇險的疾病,所以人們奉痘神以祈平安,以此佑護得天花的孩童。“文革”時改名為軍民街。

東門大街由五條街向東,直達寶應東門“賓曦門”。在五條街中是最“年輕”但又是最長、最熱鬧的大街。據《民國寶應縣誌》載,清光緒三十一年所建的商會及光緒三十四年所建的農會,均設於此街。另外,當年的積穀倉,亦建在東門大街瑞芝橋東。當時,雜貨店、茶食店等商店遍佈街的南北兩側。

寶應老城裡的這條“康莊大道”在哪裡

寶應老城裡的這條“康莊大道”在哪裡

如今的“五條街”依舊呈現著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商業街區的歷代風采,寶楠公園成為市民遊玩或休閒的活動場所。舊時的“五條街”,是寶應古城的勝蹟;而今的“五條街”,不僅是寶應城市的美景,更昭示著寶應人對美好生活的祈盼與追求。

寶應博物館

1個1毛,1朵5分

熬到深夜還在搬磚的小編

今天能不能吃頓好的

全靠你們點

TAG: 寶應魚市五條張仙廟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