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百年老街竹竿巷 當年恰如CBD

竹竿巷是位於濟寧古運河畔的老街巷子之一,是濟寧中區水鄉風格的一個縮影。舊時的竹竿巷是濟寧手工業最集中、商業最繁榮的地段。

Zhugan Alley, one of the old streets along the ancient canal in Jining, is the epitome of style of water town in the central district of Jining。 In the old days, the alley was the area with the most concentrated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the most prosperous commerce in Jining。

濟寧百年老街竹竿巷 當年恰如CBD

開鑿運河應運而生

竹竿巷是伴隨著元代開鑿運河應運而生的,自元代京杭大運河改道濟寧後逐漸發展起來,以經營竹編、土產、雜貨等為主的濟寧著名手工業作坊區。前店後廠,下店上居的建築格局,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是目前反映明清時期濟寧商業概貌的典型街區,直接反映了濟寧運河文化的特色,具有濃厚的江南水鄉韻味。

濟寧是山東最大的竹器市場,而濟寧竹器作坊多集中在竹竿巷,清末已有37家,民國增至60家,抗戰前增至130多家,一直到今天竹竿巷仍然是濟寧市竹器行業的大本營。

經營竹業的客商專門去南方採購毛竹,把十幾米長二三十公分粗的毛竹紮成竹筏,上面再堆放些細小的黃竹和斑竹用於做筆桿和菸袋杆,也有的是綁在漕運皇船的兩邊捎至濟寧的。當時,大批的漕運船隊兩邊都綁上很多竹竿,好處是船過閘時不使船閘相撞,即使相碰有竹竿相隔也可以緩解衝擊力,相對安全。在運輸中遇到風浪,大批竹竿也可增加船的浮力,從而減少沉船的危險。這些毛竹,運至濟寧後廉價銷售,這樣,大批的毛竹在運河南岸堆積如山,多的年份數量可達百萬斤以上,漸漸便形成了竹業一條街,從而出現了竹竿巷。

後來隨著竹業的發展和繁榮,竹業店鋪也從竹竿巷向臨近的紙坊街,漢石橋和紙店街延伸,形成了大概念上的竹竿巷。因竹竿巷巷道兩旁多為兩層樓閣式的鋪面建築,古樸雅緻,小巧玲瓏,其前店後坊的建制,既有江南水鄉靈巧清秀的風格又有北方穩固厚重的感覺,因而又被人們譽為“江北小蘇州”。

濟寧百年老街竹竿巷 當年恰如CBD

靚麗的文化名片

竹竿巷的房屋建築獨具風韻,二層樓閣,下面為全敞開式的活動門板,鋪面亮堂,方磚烏瓦,青石板鋪地,行走其間,清新陰涼。樓房順河而建,參差進退,蜿蜒錯落,形成了門前交易,院後乘船的獨特風貌。樓與樓之間又相互搭連,高低錯落,跌宕起伏,閣樓下面做門面,上面多為學徒、夥計的歇息住宿之所。

竹竿巷的樓房,在構造上經過了南方工匠百多年的數次改進和北方泥瓦匠的不斷翻新,便兼具南北風格了。素有“濟州之花”的竹籃,更招惹各地客商的青睞。竹器製品,書畫古董,茶房酒館,歌樓妓院,三教九流無所不有,“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 ”這兩句詩,就貼切的描繪出了當時繁榮局面。

濟寧竹竿巷的竹業靠運河的開掘而興,竹編技術也得益於江南竹編藝人的傳授。隨著運河的開通,江南的竹編藝人能工巧匠也順運河來到濟寧,他們靠河就近開店設鋪,開館收徒,傳授技術。用鋸、竹刀、手鑽為主要工具,根據品類和用途將竹子製作成粗、細、精等各種檔次的竹篾,再編織成新穎、精美、輕巧、實用的竹製品。

漕運的暢通帶來濟寧貨暢其流、商賈雲集的景象,河上漕船、鮮船、快船、馬船、供船、巡船、鹽巡船和民間商貨船穿梭往來,漕船的鑼鼓聲,衛丁的叫嚷,縴夫的號子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北方的皮毛、藥材,南方的絲、竹、茶葉、陶瓷沿運而至,魯冀豫皖上百縣盛產的糧、棉、油裝船外運,南北商人匯聚於此。

濟寧城內先後有九個省的商戶建立了七處會館,均佈局在竹竿巷周圍,呈現出“通渠要道、運河兩岸、店鋪林立”的繁榮景象。航運的暢通,貿易的繁榮,手工業的發達,加之水司衙門林立,朝廷命官紛至沓來,金釵玉墜招搖過市,強力刺激著竹竿巷建設規模的擴大和風格的形成,一度使竹竿巷在濟寧這座古老城市裡名聲大噪,令人流連忘返,成為濟寧城區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TAG: 濟寧竹竿竹業運河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