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語地名:開啟神秘湘西的鑰匙

湘西,這片獨特的地理空間,是湖南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有著湖南最為豐富的地名。

但不同語境下的“湘西”略有差異。從地理單元來看,湘西是更為遼闊的概念,它涵蓋了雪峰山以西的傳統湘西地區,包含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以及邵陽、永州部分縣市在內的整個湖南西部地區,範圍涉及39個縣市區,是名副其實的“大湘西”。但於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熟悉的只是行政區域裡的“小湘西”——酉水中游和武陵山脈中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不管如何區分,湘西都被綿延的群山包裹,成為少數民族的安居之所。世代居住於此的人們在這裡創造出神秘的文明,也孕育出諸多奇特的少數民族地名。人們將周邊的山水、民俗、工藝、悲壯的鬥爭歷程及祖輩艱辛的遷徙之路等都融進生活的大山,留在一個個地名裡。

在湖南省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語地名錄》編撰出版之際,我們以“小湘西”的苗語地名為切口,試圖讀懂這些地名,找到一把開啟神秘湘西的鑰匙。

苗語地名:開啟神秘湘西的鑰匙

八面山燕子洞。 岜 苗語:懸崖洞窟 垹岜:懸崖 組圖/盧七星

苗語地名:開啟神秘湘西的鑰匙

德夯。 夯 苗語:峽谷、衝 德夯:美麗的峽谷

有一種坪地叫“排”

群山環繞構成了“小湘西”的整體地貌,這也為湘西地名奠定了基調——絕大多數地名跟山居生活相關。

在這裡,山林密佈,耕地極其有限,因而每一寸土地都有不同的名字。“排”字在諸多苗語地名裡出現頻率最高,它在苗語中指坪地,跟能種莊稼的土地有關。可以想象,在群山之中能闢出一塊坪地種莊稼,於苗民而言有多寶貴。因此“排”在湘西苗語地名裡可以跟多種詞彙結合,組成無數新詞,幻化出各種地名。

它可以跟姓氏搭配,如排龍村,即龍姓居住的坪地;可跟田地結合,如排臘村、排當務村。“臘”的苗語意思為寨前一片田,“排臘”合譯為寨前一片田的坪地,“當務”指函水,“排當務”即為寨前一片連地田,久雨後容易水澇。“排”還可以跟當地工藝搭配,如排達扣村、排綢村,“達扣”的苗語意思為陶罐,“排達扣”則為陶罐坪,此地位於花垣縣雅酉鎮。“綢”即為絲綢之意,“排綢”則為絲綢坪,現屬於吉首市排綢鄉,這裡雖沒有絲綢,但有製作苗服的上好材料。“排”也不拒絕方位,如排吉鬥、排陽坪。“吉鬥”在苗語中譯為對面,“排吉鬥”則引申為寨子對面有一片平整的田地。“排陽坪”則為陽光照射的一塊坪,這裡也能看出湘西森林密佈,遮天蔽日。“排”還有足夠的包容性,能接納動植物,如苗語“排達拉”,譯為兔子較多的寨子,即兔兒坪;苗語“排碧”,譯為河蚌坪;“排粗”即茅草坪;“排比牙”則為梨子坪。

有一種衝谷叫“夯”

帶“夯”的地名在湘西苗語地名中也是妥妥的C位。苗語的“夯”是“峽谷、衝”,而在群山綿延的湘西,峽谷隨處可見,“夯”也遍地開花。

“夯”也可以百搭。它可以是動植物的峽谷,人類活動的峽谷,甚至是鬼怪傳說的峽谷。與此同時,它又是苗民敬畏之地。湘西對“夯”青睞有加,究其根源,這裡多為苗民的居住地。湘西山勢崢嶸險峻,一山更比一山高,臘爾山、呂洞山、八面山、大靈山……縱觀歷史,在大山裡生活的苗民選擇居所看似隨遇而安,實則依山落寨,傍水而居。他們選擇這樣的偏僻之地,既可以防止外界干擾,又能滿足定居後的生活所需。而大山裡的“夯”恰好滿足這些條件。它們是山山相連的峽谷地帶,有山為屏障,有水作依託,中間零星的坪地可開闢為耕種之地。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度以為“夯”就是他們的“世界”。

“夯”“排”交錯,構成了湘西獨特的風景,也折射出苗民的生存智慧。帶“夯”的地名,有人們刀耕火種的生活寫照,漁獵生活場景再現,還有人們與自然共處的和諧空間。“夯”和物產搭配,風味獨到,遍地都是。苗語“夯圖瓦”,為櫻桃樹很多的峽谷;“夯送得”,是蜜蜂很多的峽谷;“夯林考”,是長有可以做粑粑吃的參天古樹的峽谷;“夯松”,是蝦子多的峽谷。“夯”和動物搭配,既有山林猛獸,也有家禽家畜。“夯達糾”中,“達”為“打死”或“打”,“糾”為“老虎”,合譯為打老虎的峽谷,此處獸中之王也難逃苗民的虎叉。該地名不僅反映出苗民居住條件惡劣,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們跟自然抗爭的英勇。“夯中容”,“中容”是苗語裡的關羊的地方,夯中容則是關羊的峽谷。

“夯”還能無縫對接寨子名。“夯八拐”,即村寨在七彎八拐的峽谷裡;“夯排”,村寨坐落在有坪地的峽谷;“夯裡角”,寨子在峽谷的角落裡。除此之外,“夯”還能跟苗民的娛樂活動和自然崇拜混搭。吉首市己略鄉己略村的“夯達伯”,“夯”為峽谷,“達伯”意為“掉魂,落魂”,合譯為掉魂的峽谷,即“落魂衝”。而“夯沙”,苗語意為唱苗歌的峽谷,這裡經常有苗民對歌,歌聲迴盪在峽谷之中。

苗語地名:開啟神秘湘西的鑰匙

清水江。 霧 苗語:江河 霧苗:清水江

苗語地名:開啟神秘湘西的鑰匙

矮寨鎮排兄村。 排 苗語:坪地 排兄:陽光能照射到的坪地

有一種江河叫“霧”,石頭都叫“柔”

300多條溪河密佈的湘西,似水柔情,山民們和大

山萬物相處,言語中含情脈脈,這份柔情也投射到地名裡。大多數地方,有水流的地方都會稱之為溝、溪、水、江、河,而在苗語地名裡,統稱為“霧”,就連堅硬的石頭都叫“柔”,看似不著調,卻是最為形象的表達。

在大山中生活的苗民,每天清晨看晨霧從溪河漸次升騰到山頂,而黃昏則從山頂落回水面,或許每天面對雲霧縹緲的風景,苗族地名裡有很多“霧”。花垣縣雅酉鎮下水村,稱為“夯霧”;鳳凰縣境內的蘇瑪河稱為“霧能”,沅水源頭的清水江稱為“霧苗”,鳳凰縣境內的烏巢河稱之為“霧朝”,吉首境內的萬溶江則稱作“瓦溶霧”。在交通閉塞的年代,這些“霧”就是苗民們能抵達的遠方。所以,在這裡,水流越小的溪溝,名字叫得越大。

除此之外,崖壁洞窟也是湘西常見的地貌,以此為名的地名繁多。苗語中崖壁洞窟叫“岜(bā)”,有穿洞“岜當”,苗王洞“岜王”,懸崖“垹岜”,白巖壁“岜果”,落石崖“岜扎肉”,落水崖“岜扎霧”。在鳳凰縣境內,還有“岜悶”,即箬竹崖;鳳凰縣吉槍村的“岜中聶”,苗語“中”為豬圈、牛欄,“聶”為水牛,“岜中聶”即牛欄崖,這裡曾經建有牛欄而得名;鳳凰縣杉木村的“高苕岜”,是生長野生蕨菜的懸崖;高坳村的“岜高沒”,則譯為馬山崖,即像馬的高峻山峰。

在湘西,還有一種潭塘叫“函”:鬼塘稱為“函袞”,乾塘為“函卡”,小池塘叫“果函”,吐魚塘名為“函刻苗”。

五彩斑斕的文化核心

苗語地名也是一部五彩斑斕的文化史。除卻山居環境的深深烙印外,苗語地名還跟歷史文化景觀相關。

這裡有民間工藝命名的地名,如花垣縣的“上箕辦”“下箕辦”村,這是很久以前村裡人為了維持生計,農閒時編制大揹簍,大揹簍的苗語為“箕辦”。又因寨子位於山頂上,名“上箕辦”,而另一寨子在山腳下,名為“下箕辦”。

能歌善舞的苗族也將鼓舞文化滲透到地名裡,“引挪”苗寨,即為打鼓的寨子。花垣縣的“補抽”,則是趕秋節在緩緩坡上盪鞦韆。此外,苗語地名也注入苗民們的祖先信仰、龍信仰、自然崇拜、巫神崇拜、英雄崇拜。鳳凰縣木裡鄉的柳和棍,苗語意為水井中有鬼;“肉寄帶”苗寨,意為把小孩拜寄給大石頭做乾兒子,永恆好養。此外,與求雨避邪相關的龍神崇拜也很明顯,據統計,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瀘溪等地跟龍神有關的地名各有數十處。

苗族的歷史是一部與自然抗爭、反抗壓迫鬥爭的歷史,這類歷史地名也在吉首、鳳凰、花垣、古丈四縣市中,以營、塘、碉、卡、屯、堡、盤出現。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TAG: 苗語地名湘西峽谷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