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龍、小黑龍大戰小白龍 呼和浩特與“龍”的故事

在呼和浩特有許多和中華民族圖騰龍有關的傳說和故事,最精彩的要數大黑龍、小黑龍大戰小白龍的故事,這個故事與呼和浩特大青山著名的“蟠龍山”有關。

大黑龍、小黑龍大戰小白龍 呼和浩特與“龍”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聽呼市新城區文化協會秘書長作家民俗專家高金貴為我們講述了這個故事,他說,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從古時的神獸,到後來的水神,再到後來的皇權象徵,最終演變成為今天的威嚴、力量、智慧、喜慶和騰飛的象徵。關於蟠龍山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其中要數大、小黑龍和小白龍的故事最為精彩。話說在蟠龍山東面的“官山”住著大黑龍、小黑龍倆兄弟,西面的“黑山”住著小白龍。大、小黑龍整日遊手好閒、好吃懶坐,經常惹是生非,興風作浪,殃及百姓,把山上和山前平川攪得烏煙瘴氣。“官山”本是風景如畫的寶地,可大、小黑龍不善經營,把這樣一個人間仙境折騰的破敗不堪,後來“官山”逐被稱為“灰騰梁”。

大黑龍、小黑龍大戰小白龍 呼和浩特與“龍”的故事

住在“黑山”的小白龍,履其職,盡其責,造福山前百姓,把“黑山”經營的松柏參天,壯美秀麗,人們對小白龍頂禮膜拜,認為他是造福一方之龍。人們將“黑山”稱為“料木山”,沿用至今。眼見小白龍的“料木山”風景如畫,“官山”則變成了“灰騰梁”,大、小黑龍得了“紅眼病”,把小白龍看作眼中釘、肉中刺,決定殺死小白龍,把 “料木山”佔為己有。三條龍激戰了三天三夜,由於勢單力薄,小白龍身心疲憊,傷痕累累。危急關頭,小白龍化身青煙直奔蟠龍洞,向老蒼龍借出龍泉寶劍,用盡最後的力氣刺向黑雲中的大、小黑龍。只聽兩聲慘叫,天空掉下兩灘黑血,向西南流去,這便是今天的大黑河、小黑河。之後,大、小黑龍變為化石,蜷臥在了大窯山的半山坡,就是今天大窯文化遺址的“雙龍山”(也稱“龍含蛋”),成為大窯山八景之一。

大黑龍、小黑龍大戰小白龍 呼和浩特與“龍”的故事

而小白龍重傷後的躺臥處,人稱“臥龍崗”。龍泉寶劍從空中落下,劍尖在臥龍崗旁刺出個湖泊,周圍草木茂盛,人們春天來這裡踏青,夏天來這裡乘涼避暑,遂形成公園,稱“龍泉公園”,解放後改為人民公園,後更名為今日的“青城公園”。小白龍斬除了大、小黑龍後,化作一股清泉,從“料木山”溝流出,泉水甘甜,清澈透明,冬暖夏涼,供山前人們食用,養育著山川,這便是今天“扎達蓋河”的來歷。為紀念、感恩小白龍,人們在“扎達蓋河”的西岸建了龍王廟祭祀小白龍,稱“西龍王廟”。現在,廟已毀,但西龍王廟的名字作為呼和浩特市的一個地名保留了下來。 這種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是極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大黑龍、小黑龍大戰小白龍 呼和浩特與“龍”的故事

其實呼和浩特大青山綿延近300公里,古代地理學稱龍骨,當地人俗稱是一條青龍。而古路板村位於大青山東段的山腳下,而大青山的東段素稱大青山這條青龍的龍頭部位。“蟠龍山”就是位於大青山的龍頭處,即現在的呼市新城區生蓋營村北,山形如蟠龍翻滾,故稱“蟠龍山”。山中有盤龍洞、臥龍岡、蒼龍洞、龍泉水、龍泉寶劍洞等自然景觀,還有大明寺、白塔、六郎洞等歷史人文景觀遺蹟遺址。位於蟠龍山左側山腳下的古路板村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的古老原生態傳統的請龍、敬龍、祭龍活動歷經幾百年傳承,形成了以龍文化為核心的“二月二龍抬頭”民俗活動,在土默川平原乃至自治區農牧區範圍內,絕無僅有。

大黑龍、小黑龍大戰小白龍 呼和浩特與“龍”的故事

高金貴說,蟠龍山的石崖下,有一個洞口直徑約十一米的石洞,當地人稱為“蟠龍洞”,相傳這裡是蟠龍山老蒼龍的藏身之洞。老蒼龍是蟠龍山的龍王,所以也被稱為“老龍王”。相傳,蟠龍山一帶的龍多的不計其數,有名有姓的就有九條,各有所好,各司其職,老蒼龍是其中輩分最大的。龍多了,也有不和的時候,一旦爭鬥起來,天空黑雲翻滾,大雨瓢潑,狂風驟起,洪水如注,百姓深受其害。此時,老蒼龍便會動用龍泉寶劍,紫氣萬道,群龍頓時全身癱軟,頃刻間風平浪靜。這龍泉寶劍是古代鑄劍名家歐冶子所鑄三把名劍之一,吸納了鬥、牛二星的光華,能射出萬道紫氣,不知何故流落到塞外老蒼龍手中,成為蟠龍山的鎮龍之劍,鎮山之寶,被民間認為是保佑一方的平安之劍。

大黑龍、小黑龍大戰小白龍 呼和浩特與“龍”的故事

此外,歸化城九龍灣九條龍悽美的故事,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動人傳說。上古時,大青山的陰山地區有眾多湖泊、溼地和泉眼,山清水秀,草木茂盛。蟠龍山的龍下山後就在此生息與戲嬉,這九條龍分別管理著華夏九邊地區的水務。“九龍環繞是聖地,山水之間神龍也”,此地遂被稱為“九龍灣”。貪婪的人類也看中了這一寶地,取湖、河之水,捕魚蝦之鮮,排汙於河湖,加上自然地形的抬高,河湖漸乾涸,泉眼停湧。九龍之中的八條不堪忍受人類的的侵擾,先後離去,只有第九條龍仍頑強地與大地相依為命,直到湖、泉枯竭,萬般無奈,它以極度痛苦的姿態融入了這片土地,兩隻前爪撐著身體,把最後一滴淚滴在了人煙稠密的地方。後來,人類把“九龍灣”地區圍了起來,建築了一座城,叫“歸化城”。為不傷著化入大地的龍,人們把它扭曲肢體的隆起部分保留下來,形成了城中的路,軀體主幹叫“九龍灣街”,衍生出的九龍灣大東街及大西街,便是龍的前肢。龍最後浸出的一點淚掉在了繁華的“塞外天橋”前,後來便有了御泉井及御馬刨泉的故事,故這一泉水被稱作“九邊第一泉”。

目前,新城區在打造“大青山生態旅遊文化產業園區”中,已將蟠龍山列入規劃範圍內。

TAG: 蟠龍小白龍小黑大青山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