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吉:絕仰千古浮來山

朱全吉:絕仰千古浮來山

生於莒縣,已記不清去過多少次浮來山了。但真正投入到它的懷抱,去體味、細讀它的風采,我還是第一次。在莒縣浮來山被山東省政府定名為“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12週年之際,因了外地同學的來訪和那句“人到浮來福自來”的話,我再次重遊了這座海拔只有298。9米,卻周身寫滿莒國燦爛文化的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浮來山又名浮丘,位於莒縣城西9公里,處莒西平原盡頭,扼莒縣、沂南兩界。在莒城登高西眺浮來,呈平地崛起之勢,有水上浮來之感。此山由飛來、佛來、浮來三峰鼎立,拱圍相連,構成藏風聚氣幽境。雖然,它沒有泰山那“一覽眾山小”的雄奇巍峨,也沒有黃山那奇峰怪石古松隱現在雲海之中的神妙莫測,但它卻以自己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讓眾多的遊人慕名而至、流連忘返。這裡有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千年古剎定林寺,這裡曾經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晚年藏書校經的地方,這裡有被稱為活化石的“天下銀杏第一樹”……

從縣城驅車西行,轉南門山道,入彎曲陡峭山路,十幾分鍾後,汽車可以直達寺畔停車場。一進山門,便有松柏參天,古藤繞樹,美禽棲枝,奇鳥鳴林之景觀,遊人至此無不心曠神怡。

同遊的人,是來自臨沂的5位同學。我以山主人的姿態引領著他們的行動和目光。初夏的浮來山,山間吹來陣陣涼風,我們時而穿梭于山間小道,時而在千年銀杏樹下合影留念,時而在劉勰塑像前憑弔先賢、發思古之幽情,時而閉目觸控“福”字祈求同學和家人平安幸福,時而駐足於古碑根雕之間……每到一處,同學們都會沉醉於驚歎和留戀之間。我心中的那份自豪感也隨著同學們的滿足時刻湧向心頭。

千年古剎定林寺,歷來是名聞遐邇的佛教聖地,始建於晉代,全寺分前、中、後三進院落。主體建築,飛簷螭首,雕樑畫棟,既軒敞典雅,又古樸大方,是典型的北國古建築風韻。定林寺前院中央,巍然屹立著一棵枝葉參天古木,這便是“天下銀杏第一樹”,樹高26。7米,徑圍15。7米。早在春秋時期,魯隱公與莒子曾在樹下會盟,算來,樹齡已近4000年。這株古銀杏樹,雖歷經滄桑,但至今枝榮葉茂,生機盎然,片片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像一把把扇子在不停地搖動。每年的十一月前後,是觀賞銀杏古樹的最佳時期,那厚重的樹葉,像被鍍了金一樣,流光溢彩,秋日的陽光灑落在她嬌美的葉面上,閃爍著金光,連成金黃的樹冠,樹下散落的葉子,像鋪了一層金被,令遊人不忍心踏上腳步,我真想躺在“金被”鋪就的大樹之下,仰望她那鎏金的身軀,傾聽她與秋風喃喃的心語;我多想親吻她高不可攀額頭,向她表達內心的喜悅,訴說浮來山的俊美,講述千年古縣今非昔比的巨大變化;我多想在晚秋時節舉辦的“銀杏節”那天,身穿古裝黃袍在她的懷抱下起舞吟詩,去穿越千年的歷史歲月,去感受“大樹龍蟠會魯侯”的崢嶸歲月,去演繹“莒魯會盟”那恢弘的場面。歷史造就了古樹的神韻,賦予了她美麗的傳說,美醉了多少遊人,多少遊人在此嘖嘖稱奇、歎為觀止,漸入那“今月曾經照古人”之意境,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時空的浩渺、生命的永恆。是啊,人世間至善至美至真至純的情誼,不是也像眼前這株千年銀杏樹一樣永恆嗎?樹下我們特邀了1位遊人,7個人手拉著手繞樹丈量,第一次親身體驗了“七摟八拃一媳婦”的感覺,應驗了樹下那段動人的故事和優美傳說;在定林寺中院有一座古樸典雅的小樓,門匾上書“校經樓”三個鎦金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於1962年親筆所題。此樓乃當年劉勰校經之處,現闢為劉勰生平陳列館。館內有劉勰塑像,陳列著各種版本的《文心雕龍》及歷代研究文獻。劉勰,祖籍山東莒縣,梁代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他耗時5年完成了《文心雕龍》這部傳世鉅著,成了自他以後歷代文人學子的案頭必讀書,的確是中華乃至世界之文化瑰寶。面對豐厚的資料珍藏,我們彷彿置身於這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之中了!難怪史學泰斗都發出“絕仰千古”的讚歎!穿過一片竹林,登高北上來到後院,院內也有一棵銀杏樹,有趣的是小樹繞大樹連成一體,因此叫做“公孫樹”。不是嗎?你看它們相互依附、奮發向上、尊老愛幼,就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樹下北側立一“福”字石碑,我們紛紛閉目用手觸控祈求平安幸福!

去浮來山當然也少不了參觀華人尋根館。它位於定林寺西側,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形態古樸,飛簷翹角。進入大廳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一幅較大的由龍眼樹根雕刻而成的中國地圖,站在這濃縮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貌面前,我的思緒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國的上空飛翔,那奔流不息的黃河、長江,那連綿不斷的長城、運河,那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那廣袤無垠的青藏高原,還有那五嶽的風光、翻騰的海浪……一切盡收眼底。此刻它不再是一幅圖畫,而是一曲歌唱祖國的頌歌。大廳正中陳列著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兩件根雕作品,東西擺放相峙而立,東側是“花果山”,瞧!正面雕刻了72只猿猴,形態各異,惟妙惟肖,背面那彌勒佛正手扶元寶,開懷大笑。西側是“龍鳳戲珠”,看!正面那龍鳳互動擁抱著爭相奪珠,背面那九龍鬧海的場面,讓你感受到水霧繚繞、雲動浪翻的氣勢。我由衷地感到這是一首民族精神的詩歌,又是一首和諧騰昇的讚歌。這時有位同學叫了一聲將我的目光引向了那“孔雀開屏”、“日月屏風”、“十二生肖”等根雕面前,感受著那根的源泉、根的生命、根的情懷。

5月的浮來山已是樹木蔥蔥,山花遍野。到處青松翠柏,奇木綠草,居谷繁茂,怪石嶙峋,溪流潺潺。寺廟內外,亭閣之間,有讀不完的史證碑文;清泉峽俗、雲龍崖畔,留下了看不完的摩崖石刻;朝陽觀內,香火繚繞中留下無數祈願;烽火臺上,晨曦暮靄中依稀可見縷縷青煙……每一處景點,無不流傳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傳說,耐人尋味,百讀不厭。近年來景區內又興建了劃草坡、福壽碑、福壽廣場、山莊等供遊人休閒娛樂的地方。

中午時分,驅車前往山莊就餐時,同學們仍在回味著那刻在石碑上的“一山一樹一條根,一書一字一巢人”的含義。祝福之餘,浮來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映像,也再一次在我的心裡深深地紮下了根。

朱全吉:絕仰千古浮來山

朱全吉,男,筆名泉源,1965年3月出生於山東省莒縣,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日照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莒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莒州文學》雜誌編委會副主任、執行總編。

TAG: 浮來山莒縣定林寺劉勰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