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晚年登“華不住”時,驚呼此山將改變濟南未來

康有為晚年登“華不住”時,驚呼此山將改變濟南未來

原創:月上西樓

為什麼曾經“刀尖上,維新變法”的康有為,晚年篤信風水學?且尋訪名山大川的他來濟南時,登頂千佛山一覽“齊煙九點”時,忽被“一山”的秀色所吸引,幾日後又親臨此山,一番驚歎感慨之餘,道出了什麼“驚世宏圖”?

康有為晚年登“華不住”時,驚呼此山將改變濟南未來

他不僅是叱吒風雲的大政治家,而且是一生好做名山遊的大旅行家,他既在16年流亡生涯中周遊列國,又於晚年鍾情於祖國的壯麗山川,足跡遍佈黃河兩岸,大江南北。

泰山之巔嘆韶華。康有為晚年尊孔讀經,如痴如醉,二下齊魯,赴曲阜孔廟朝聖。這一精神慰藉更堅定了他崇仰中華文化的信念,遂口吟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攀援雄奇嵯峨的的東嶽泰山。他望著煙霧般飄飛的白雲,蜿蜒曲折的十八盤,搖頭晃腦地背誦李白、杜甫等歷代大詩人登泰山的詩詞,飄飄若仙,順利抵達 “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蹟,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的南天門。

南天門始建於元朝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康有為迎風佇立於赭紅大門前,側耳細聽,臉生潮紅,他既慶幸自己與壯麗的泰山融為一體,又惋惜人生的須臾短暫。山色暗淡,晚風襲身,康有為一陣戰慄,心頭驀然升騰起莊子的名句“人生如白駒過隙”,不禁自悟:“唉,亂世英雄識時務,還是息影林泉,返璞歸真,度過不多的餘生吧!”

康有為晚年登“華不住”時,驚呼此山將改變濟南未來

《喝茶,拉呱,吃嘛?》精彩繼續,,,“面朝黃河,一覽泉城”且在千佛山上,規劃新濟南。

1923年6月,初夏,雨過舒爽,康有為登上了濟南的千佛山。此山傳說乃帝舜耕耘之處,山間有隋唐年間雕築的眾多佛像,歷史上便是著名的古蹟。康有為晚年每至一山,必觀察其陰陽風水,他認為地形為人生所託,關係國計民生。康有為慢慢地攀援到半山腰,坐於千佛閣,憑欄遠眺濟南城。良久,他臉呈憂慮之色,叫過隨從道:“你們看看,這堂堂濟南府有何不足?”

康有為晚年登“華不住”時,驚呼此山將改變濟南未來

(借用壹點號鉤玄之人老師的攝影作品,表示感謝) 隨後,康有為登上千佛山之巔,舉起單筒望遠鏡四面遙望,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氣勢恢宏的山水長卷:遠方的黃河,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在重重的群山間奔騰;臥牛山、華不注山、鵲山、鳳凰山、標山、藥山、北馬鞍山、粟山,匡山,九峰峭峻,雲煙浩渺,不愧為舉世聞名的“齊煙九點”,康有為面對祖國的壯麗山河,益增將中華民族建設得燦爛輝煌的雄心壯志。 幾天後,他以年近七十之齡,攀上華山之巔,只見此山從黃河岸邊的平原上平地突起、一柱擎天,親臨其境領略了堪稱“齊煙九點”之首的華山那高挺兀立之勢、孤峰特拔之險,禁不住感慨萬端。康有為將觀山所得,回府記載了下來,並與平生所登過的名山相比較,把對華山的讚美和設想,具體地寫進了他的《新濟南記》一文。這位曾遊遍四大洲,經過31國,行60萬里路,又遍訪祖國名山大川的老人,從沒有對華不注山這樣關懷備至,觀察細微。他認定此山高挺兀立,是泰山山脈北支行至此盡結的表現,如同挺立海面上的孤島一樣,對於居住最為相宜。康有為將觀山所得,記於本子上,道出了開發新濟南的構想:“然山水之美皆不若華不注山也。誠宜移都會於華不注前,然今亦不必移也,但開一新濟南,尤美善矣……”他從交通、住宅、市容、學校、公園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設新濟南的方案。康有為認為華山山前是建立都會城市的理想位置,所以應該把省會濟南遷移到這兒,他提出:“今馳道已至黃台山,黃臺橋有農林學校在焉,誠宜從黃臺橋通馳道於華山前,以華山為公園,稍綴亭臺,循花木,先移各學校于山前。”還建議在華山前新建園林式住宅區時,要仿照青島匯泉灣畔別墅群的樣子,“宅必樓,瓦必紅,宅式不得同”,“紅瓦,綠樹,青山”……認為這樣做,“不十年,新濟南必雄冠中國都會。”據說,康有為晚年精研篤信風水。常常從風水這個角度認為,都會城市,應該背山面水,而濟南卻是背水面山。如何破解呢?那就是向東發展而不是向西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向華山之陽發展,在華山前建設新濟南。這樣,新濟南就形成背靠青山、面向平原之勢,符合他建城的風水理念。當然,今天人們在風水問題上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康有為對華山環境的讚美和推崇,至少說明他從環境的審美角度上,對華山確實獨具慧眼。

康有為晚年登“華不住”時,驚呼此山將改變濟南未來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TAG: 濟南康有為華山此山千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