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提到大灣區

不得不提“幾何中心”

南沙

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之外

它代表了廣州的起始點和未來

南沙始終是

廣州故事的最強王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這裡一片荒蕪灘塗,被稱為廣州的“西伯利亞”。

它是寂寂無名,遊離在廣州城市邊緣之外的“野地”,交通不便,人氣不足,颱風一來就被淹沒。

而今,它搖身一變儼然未來廣州的C位。

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區+廣州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幾何中心,這幾項標籤足以震懾眾人。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大橋航拍/視覺中國

它就是南沙,廣州最南端、唯一的出海口,民間稱它是“新廣州”。

01

南沙,最原始的嶺南水鄉代表

廣州11區,每個區都有不同的氣質。

作為後起之秀的南沙區,它就像廣州人的宏偉藍圖,被傳唱著佔盡政策紅利的地方,但真正瞭解的人,寥寥無幾。

眾人所熟知的南沙形象,可能停留在報道里的自貿區和港口。實際上,

“廣州唯一的濱海區”

這一頭銜已經足以讓南沙傲然獨美。

除此之外,

說它是廣州最具原始嶺南水鄉氣息的地方,一點也不為過。

南沙的旅遊資源,絕對談得上是得天獨厚。

攤開地圖,會發現

南沙地理位置剛好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幾何中心

,東鄰獅子洋,與東莞隔洋相望;西臨洪奇瀝水道,與中山相鄰;南瀕珠江入海口,是廣州通向海洋的通道,總面積達803平方公里。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區處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位/google map

南沙的格局之大,無非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山、海、江、田。

由於處於鹹淡水交界處,南沙水網密佈,沙洲海島眾多,北部大多是農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大多是圍墾填地,

原生態自然景觀是它最不可低估的實力。

南沙區的溼地型別豐富多樣,溼地面積佔轄區總面積的89。2%左右。

全國首個溼地森林公園就在南沙,這裡被稱為“候鳥天堂”

,棲息著數以千計的候鳥和國家保護動物,南部的灘塗溼地還是國際候鳥遷徙路線的棲息及停留地。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溼地公園/作者供圖

南沙最不缺原生態公園,

“廣州之腎”之名一點也不誇張。

除了溼地公園,南沙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葵花園——百萬葵園,它是截至目前為止廣東地區唯一榮獲“吉尼斯世界之最”之稱的景點公園。

廣州地區最大的免費森林公園,灣區觀景第一峰就在南沙的黃山魯森林公園,還有獨具典型丹霞地貌的十八羅漢山森林公園。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十八羅漢山森林公園桃花盛開之景/視覺中國

理解南沙,更繞不開“水”。

廣州是依水而生的城市,“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古人對廣州山水格局的描述,隨著近些年的城市建設,嶺南水鄉的文化景緻逐漸淡出了市民的城市生活中。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萬頃沙一帶的水鄉風光/作者供圖

南沙至今還保留著最原始的嶺南水鄉風光,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水就是水鄉的生命,河涌水巷就是水鄉居民與外界連通的脈絡。走在水鄉街,宗祠、商鋪、水埠、橋樑和果樹等漸次展開,儼然一幅生動的嶺南水鄉風情畫卷。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東湧水鄉風情街景/作者供圖

要是去到了南沙萬頃沙一帶,漁塘、蝦塘密佈,連片的甘蔗林、芭蕉林一望無際,沿河而建的村莊,經常能看到撐著一葉小船泛在江面上的水上人家,

“一川蕉林綠,十里荷花香,千池魚蝦躍,萬頃碧波流”

這句大概是沙田水鄉的真實寫照。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芭蕉林和水上人家構成南沙水鄉景緻/作者供圖

更別提南沙還有廣州絕無僅有的濱海旅遊線。

海島眾多,約達240公里長的海岸線,是廣州作為海港城市的招牌

,這裡常年舉辦南沙國際帆船賽事和高階遊艇會,勢必是粵港澳大灣區濱海休閒旅遊的領頭羊。

目前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已經開通到中國香港、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的9條航線,郵輪目的地12個,

是東南亞航線最多的郵輪港口之一。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可以說是廣州距離國際最近的城區之一/視覺中國

02

南沙,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新同學

南沙區看似是廣州最年輕的行政區,歷史頂多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原隸屬番禺市的邊陲小鎮,也就在1993年,這才成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成立自貿區。

實際上,

南沙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居住

,從考古發現看來,先秦時期就已經有百越先民在南沙定居。準確來說,南沙最初的形態,也不過是珠江口海灣堆積圍墾衝擊而成的灘塗,即所謂的“沙田區”。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南涌村航拍/視覺中國

如今珠江三角洲的海陸面積跟宋代以前相比,變遷是巨大的。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東莞“東南水路三百二十里,無陸路”;新會、香山(現在的中山)都有類似這樣的描述。

這在宋代的《浮圩山記》也能得到印證:“番禺以南,海浩無崖,島嶼洲潭,不可勝計,其為仙佛之所宮者時時有焉。”

正是從宋代開始,西北江下游才有建堤的記載,築堤不僅可以防水澇,還可以圍墾成田。隨著宋堤、元堤的興建,及至明清海塗圍墾技術的成熟,以及基塘制度的耕種模式,逐漸成就了南沙現在的模樣。

從某種意義上說,南沙的歷史也是一部沙田開發的歷史,

是人類向大海要田地的漫長曆史。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廣州的很多地名上總可以見到

“坦”“圍”“沙”

,這三個字還能窺探到珠江三角洲先民圍海造田的過去。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在十四湧橋上隨處能見漁民的痕跡/作者供圖

所謂的

“坦”

就是在珠江口由於上游而來的泥沙在近海處形成的一片片大大小小的淺灘;

“圍”

是對那些靠近岸邊露出水面的“坦”進行圍堰築壩,長期以來將這些一塊塊的“坦”聯結成更能抵抗風浪,產能更高的地塊就叫“圍”;

多個“圍”聯結成一起就構成了

“沙”

,沙田就指的就是剛剛形成生產能力的天地,是當時人們圍海造田的產物。

廣州地區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沙田就是南沙的萬頃沙

,上世紀50年代以後,更是滄海桑田鉅變。南沙人民從黃山魯、大山 、乃至西面的中山市運來巨石,在茫茫灘塗上,一兩公里構成一“圍”,“三年一圍”的速度成形,才一直圍至如今的二十一湧。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萬頃沙已經到如今的二十一湧了/作者供圖

302條河涌,一個個沿河而建的茅屋、荒地構成了南沙最初的面貌——水鄉。

特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疍家人,也就是以種桑養蠶、出海捕魚為生的水上人家。如今除了南沙,順德、中山、斗門沿海一帶還散居著疍家人。

新中國成立後疍民逐漸上岸居住,獨屬於水鄉疍民的民俗文化開始式微,但在南沙依稀保留著更原始更純粹的水鄉文化。

南沙的非遺文化,不得不提

盪漾的鹹水歌

,又稱“白話漁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流傳於廣東沿海的疍民區域,是勞作的漁民在田間、基圍、河堤樹下口耳傳唱的打漁歌。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橫瀝鎮鹹水歌《膊頭擔傘》/影片截圖

靠海吃海的南沙疍家人,可以說是最瞭解海鮮的水上一族了。無論是如何獲得最鮮活的海鮮食材,還是如何烹飪海鮮,沒誰能比疍家人更得心應手。他們講究不時不食,不鮮不食,一日三餐就算簡簡單單,都離不開海鮮。

鹹淡水交匯的天然環境,讓南沙稱得上地大物博。海鮮和水產應有盡有,黃金魚(又稱“黃眉頭”)、小虎麻蝦、奄仔蟹等都構成了南沙特有的海鮮風味版圖。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蟹餅和黃眉頭/作者供圖

都說要了解一個地方,沒有比逛當地菜市場更有趣的了。要是到了南沙十四湧和十九湧的集市,你就會懂什麼叫全方位的視覺衝擊。

這裡不僅有鮮見的海鮮水產種類,還有令人目不暇接的水果和各類農產品:果蔗、火龍果、芒果、番荔枝、魚乾、蝦乾……看著實在太有食慾了。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十四湧市集饞到我了/作者供圖

尤其吸睛的是名目繁多的蕉種:過山香、皇帝蕉、火龍蕉、貴妃蕉……其中最特別的

火龍蕉

大多種植於東南亞,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在廣州也唯有南沙才有種植,顏色紅黑,還帶有特殊的蘭花香味。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真的到處都是蕉,黑紅色的就是火龍蕉/作者供圖

南沙人對蓮藕的愛,超乎常人的想象。

要知道這裡還有南沙蓮藕文化節,每年都有評選藕王。臨近夏季,蓮藕的口感又不同於冬天的粉糯,更脆爽清新。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吃藕人懂的顏值/作者供圖

麒麟舞

也是南沙特色,從元朝時期開始就已經傳承的本地拳法武藝,如今對外表演的部分就演變成了麒麟舞,“麒麟”的造型是根據古代傳說麒麟“龍頭、獅身、鹿角、羊頭、牛尾”的仁獸形象做成的,通常還會配著像《得勝令》這樣的廣東民樂伴奏。

尤其在南沙水鄉黃閣,每逢佳節喜慶,農民就起麒麟以示對五穀豐登、人丁興旺、生活安康的嚮往,故民間還有“麒麟獻瑞”一說。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黃閣麒麟舞/影片截圖

另一塊“嶺南瑰寶”

香雲紗

,孕育在南沙欖核鎮,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嶺南一種古老手工織造染整製作的植物染色面料,以前珠三角漁民發現,用來浸泡漁網的薯莨汁,原來還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染料,能讓衣物面料變得更滑爽柔軟,還被形象稱為“軟黃金”。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欖核鎮的香雲紗/影片截圖

03

南沙,廣州人的起點和未來

南沙,距離廣州CBD車程大約60分鐘。

即便如此,很多人依舊將珠江新城和南沙相提並論,2016年廣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南沙被確定為廣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

廣州著名的攝影師許培武,曾有過兩個著名的廣州攝影集:

一個是鉅變天河,另一個就是《南沙——最後一隻蜥蜴》。

從2002年開始,歷時五年時間,他以大量攝影作品記錄了南沙從山、海、水、田向港口、碼頭、酒店、工業基地的變遷過程。為什麼叫最後一隻蜥蜴?他說,蜥蜴是依賴植被茂密的自然環境生存的,一旦這些地方被工業化,蜥蜴也將從這個地方消失。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番禺萬頃沙四湧附近,蔗農正在收穫甘蔗/視覺中國

珠江新城的故事,似乎已經被傳唱多了,如今林立的高樓大廈和花城廣場成了鉅變的模板,可能僅剩下獵德湧能找到翻了新的水鄉韻味。

但南沙的故事,還未完待續,饒有餘味。

這裡有廣州的起點。最初圍海造田的沿海農民,他們從未拒絕與海洋打交道,甚至還在這種陸海兼備的地域開發出了完全不同於西方海洋文化的方式——

“耕海”,即以海為田,結合海洋作為農業的土地延伸空間。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在蕉林和蔗地的環繞中,南沙區大崗鎮一對農民夫婦正在灌溉/視覺中國

中國耕海技術有了第一次的大發展,就出現了蠔田、蜆塘。現在名揚四海的沙井蠔,最初就產在南沙龍穴洲附近的蠔田裡。現今的龍穴島還保留著明代龍穴洲蠔田的遺址。

在南沙,幾乎每個村鎮都有媽祖廟。緊鄰珠江出海口伶仃洋,

位於大角山南麓還有個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媽祖廟,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

海神媽祖崇拜背後就是不同於西方海洋文化的“征服開拓”的精神,而是一種獨具東方海洋文化的符號——

內斂含蓄,以及對博愛、安寧、寬容、祥和生活的嚮往。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天后宮/視覺中國

實際上這是在中國傳統農耕文明背景下衍生而成的海洋文化

,這種民間信仰深深紮根在了南方沿海一帶居民。南沙民間獨有的海洋文化和民俗信仰,形成了以海神天后為主,龍母龍王、佛教、道教及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共存的面貌。

在這裡你能找到嶺南人生活的原點,人們仍能在南沙這樣的嶺南水鄉風光中找到“探窗看漁躍,蛙鳴入夢來”的恬靜和樸實。

這裡當然也有廣州的未來。

南沙的滄海桑田被眾人看在眼裡:海邊的灘塗瞬間築堤成地,甚至矗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大港口;規模巨大的汽車產業園,幾年前也不過是水塘邊上的芭蕉林;那些被廢棄了的採石場,不經意間就建起了連片的商業大廈,休閒的市民廣場……要是還以“廣州的西伯利亞”眼光看南沙,那未免小看它了。

從綜合資料來看,南沙經濟指標的完成率位居全市前列,GDP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南沙還頻頻傳來政策利好的訊息,粵港澳大灣區將增建跨海大橋獅子洋通道。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市區的繁華夜景/視覺中國

要是深入瞭解南沙,你會感覺到一種蓄勢待發的新生力量,是廣州騰飛的新基點。她像是站在廣州最緊要風口的獅子,隨時等待被喚醒,昂首咆哮。

南沙靠海,有海的地方就有想象。

對於廣州人來說,南沙不僅是石屎森林之外的能舒緩節奏、與原生態親近度假和投資的寶地,

很多人對未來廣州生活的美好願景,都築在了南沙。

在廣州工作了8年之久的耀輝,今年終於如願以償在南沙買了房定居,雖然每天需要花兩三個小時通勤,但他笑著說地鐵還能當觀光列車:“當時去南沙看房的時候,一進入小區就覺得這裡挺好,因為房子正對著黃山魯,推開窗就是山景,不用看著別人的房子和掛滿衣服的陽臺。”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人日常可以觀海看山/作者供圖

陶朱作為土生土長的南沙土著,每天通勤時長3個半小時,雖然收穫了一眾同事的同情,但她住在180坪的豪華江景自建房,每天起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日常,總能一不小心就出現了凡爾賽語錄:“我對海鮮並不感冒,因為海鮮對南沙人來說實在太常見了,從小吃到大,好吃的海鮮千篇一律不值一提,難吃的海鮮?不存在的。”

也許直到你親身感受過南沙,才知道為什麼這裡被稱為“廣州未來之城”。

它有城市人迴歸自然水鄉的恬靜純樸,也有探索未知,展開新生活的力量。

最像嶺南水鄉的地方,沒想到是它

南沙生活,有田園和大海的詩意想象/作者供圖

某種意義上說

人類對於一座理想城市的構想

既可以是一長串省略號

也可以是回到原點的符號

參考資料:

廣州南沙地區旅遊業發展探究 王倩倩 林媚珍 趙徵

對廣州南沙溼地旅遊資源及其開發的探討 周秋婷 謝婕 梁汝雯 謝欣欣

圍海造田與農耕文明——以廣州南沙地區為中心的考察 柳立子

從粵港澳大灣區看南沙的獨特性與協同發展 馬嚮明 謝石營 陳偉勁 陳川 汪安

用腳板丈量大灣區 | 南沙:從“西伯利亞”到創新高地 深圳商報

我為什麼不再拍攝廣州?許培武

News

大家都在看

作者 | 鍾無豔

編輯 | 朱丹

TAG: 南沙廣州水鄉供圖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