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朕因孝穆皇后安庴王佐村,已閱十年。特派戴均元、英和,帶領諳習堪輿之人,前往周曆相度。據覆奏,王佐村福地,局勢全美,安奉已久,未敢輕議更動。惟定製圈樁界內,所有村莊墳墓,均應撥換遷移核計為數甚多。今減之又減,以百丈為度,豎立紅樁。以分禁限,並改建宮門配殿神庫營房等項。

1821年(道光元年)農曆四月十七這一天,繼位沒多久的道光皇帝向內閣下了一道諭旨,卻讓滿朝文武犯了難。原來,道光藉此諭旨想要將自己百年之後的葬地設立在位於京師西郊的王佐村,並且在諭旨中明確讓時為文淵閣大學士的戴均元、戶部尚書英和帶領堪輿大臣親自前往王佐村進行具體的相度考量。

而讓文武百官犯難的,並非因為道光在繼位之初就為自己尋找萬年吉地。按照祖制,新帝初繼位便卜擇萬年吉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真正令人不解的,主要在於他欲將自己百年後的皇陵建在京師西郊的一處村落之中,要知道此舉一旦做成,便是在公開違背25年前道光祖父乾隆所立的昭穆兆葬之法。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乾隆劇照

違背乾隆祖訓

乾隆的這份諭旨釋出於1796年(嘉慶元年),大家肯定會好奇,為何乾隆可以在嘉慶繼位之後仍舊發號施令,這也正是整個清朝最為奇特的一種現象,僅此一例。1795年(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對外公開十五子永琰的皇太子身份,並且明確明年(1796)為嘉慶元年,正月禪位於永琰。

雖然表面上看似年逾八旬的乾隆已然退居二線,但實際上在他去世之前,朝中大權依然牢牢地被掌握自己手中,其素以“

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而自居,所以,從實際執掌國政大權角度來看,乾隆要比他的祖父康熙的61年還要多三年。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乾隆戎裝像

根據《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中記載,時為太上皇的乾隆在1796年十二月二十二釋出了一道上諭,這道上諭主要是為了解決今後子孫如何選吉建陵的問題。上諭內容主要分為了三部分,首先,乾隆明確了“

皇帝登基後即應選擇萬年吉地

”這一定例;其次,乾隆闡釋了自己為何會在東陵擇吉的原因,是為了平衡東、西二陵葬所之數量;最後,藉由傳承上千年的昭穆制度之法來宣諭後世皇帝,“

承承繼繼各以昭穆次序迭分東西

”。

所以嘉慶皇帝的昌陵定在了清西陵當中的太平峪,並且還是乾隆親自為其選的吉地,由父親給兒子選址督造陵寢,有清一代僅此一例。而對於孫皇帝(道光一輩),熱心腸的乾隆在上諭當中也做了說明,“

至朕孫纘承統緒時,其吉地又當建在東陵界內

”。並且對於關內二陵(清東、西二陵),乾隆也做了叮囑,“

遵化、易州兩處山川深邃靈秀所鍾,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為他處另為選擇,有妨小民田產

”。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乾隆上諭(頒佈於1796年,以乾隆口吻,故為乾隆六十一年)

初定王佐的背後真因

按照正常情況,1821年繼位的道光,一直以“

恪守祖訓

”、“

鹹遵舊制

”而自居的他,儼然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形象,所以在卜擇吉地方面肯定會按照祖父定的規矩來。但意外就是這樣奇蹟般地發生了,道光竟然做出了公開違背祖父當年定例的做法,要將自己的吉地建在王佐村。細究其因,原來是因為一名女子,她就是道光的結髮妻子鈕祜祿氏。

1796年(嘉慶元年),時年37歲的嘉慶皇帝將滿洲鑲黃旗下、時任戶部尚書布彥達賚之女,指婚給自己15歲的嫡長子綿寧(後改為旻寧),當時道光還只是皇子,鈕祜祿氏隨之成為他的嫡福晉。只可惜,鈕祜祿氏未能等到夫君登臨大統的那一天。在二人共同生活了13年後,鈕祜祿氏於1808年(嘉慶十三年)去世,年僅28歲。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朝服像

在最鍾愛的皇子福晉去世之後,嘉慶特命託津、蘇楞額等人在京師附近為鈕祜祿氏尋找吉地予以安葬,最終選中了位於西郊的王佐村。經過兩年的修建,1811年(嘉慶十六年)十一月十七這一天,鈕祜祿氏以皇子嫡福晉的身份葬入王佐村園寢。

在髮妻去世後,道光十分懷念與之共處十餘年的美好時光,所以,在繼位之初,不僅追封髮妻為“

孝穆皇后

”,而且為了能在百年後與愛妻同眠一處,於是才做出本文開篇這般任性之舉。詔令一出,大臣們是一籌莫展,

一方面

因為此舉公開違背了祖訓,眾臣擔不起這個責任;

另一方面

,埋葬鈕祜祿氏的王佐村園寢按照性質來講屬於皇子福晉園寢,要將其改造為帝陵,不僅要擴大面積,而且還得將周邊的村落、農田等盡數遷移。與其說是在王佐原址上改建,倒不如說是拆而重建,這比新建一座皇陵難度要大得多。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道光畫像

按照英和等人初步的實地考察,如果改建為帝陵,至少得遷走20多處村莊。道光聞之,令“

稍可遷就之處不必見方取直

”。即使這樣,將面積限度壓到最低,也得遷走一座村莊。在考察隊伍中,戴均元、英和等人俱為元老之臣,所以由他們以委婉的方式向道光提出,希望皇帝還是以遵守祖訓為佳,建議道光還是在東陵勝水峪附近“

另擇吉壤

”。

饒是如此,自覺理虧的道光皇帝還是未能輕易地回心轉意。為了能得到支援,他命內閣以及軍機處連同六部合議,妥議具奏。而在合議隊伍當中,亦不乏託津等重祖制的老臣,所以結果可想而知,合議團以更充分條理的理由闡釋了王佐不宜建皇陵的原因。此時,道光終於還是妥協了,令“

王佐村一切工程,俱著停止辦理

”,清朝也因此避免了出現關內第三陵的現象。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道光劇照

勉為其難遵祖制,二定東陵繞鬥峪(寶華峪)

拗不過祖制的道光,只能遵照祖父所定之規矩,命人在東陵境內再選萬年吉地。從1821年(道光元年)五月初九開始的一個月之內,戴均元、穆克登額、阿克當阿等人幾乎轉遍了東陵的所有地方,終於在景陵雙妃園寢東面發現了一處上佳吉壤,名為繞鬥峪。

戴均元等人在向道光回覆的奏摺中稱繞鬥峪“

堂局羅城,俱臻美善,合長生帝旺之方

”、“

洵局勢之全佳,為坤輿之最吉

”,請求道光選址於繞鬥峪。但此時的道光對於這次初勘依舊不放心,於是命吳烜、穆彰阿等人進行復勘。經過二人詳細復勘後,得出的結果與戴均元等人的無二,道光才放心將此處定為自己未來的萬年吉地。

1821年(道光元年)九月初二,道光親下建陵諭旨,以莊親王綿課、大學士戴均元、尚書英和與侍郎阿克當阿為建陵專事大臣,定十月十八為破土開工之日。因繞鬥峪之名不雅,所以在1822年(道光二年)三月初十將其更改為“

寶華峪

”。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寶華峪陵寢遺址

從1821年底,到1827年(道光七年),歷時六年之久的寶華峪工程終於告竣,孝穆皇后鈕祜祿氏棺槨也自王佐村園寢在道光的親自護送之下,於九月二十二遷到了寶華峪地宮之內。寶華峪工程的始末,道光十分關心。按照他的標準,重堪輿而輕規制。期間道光不止一次強調,月臺、寶城等工程可酌量裁減,石像生用最小規格,凡應表面鍍金的銅器直接用黃銅澆鑄即可,他欲以“

崇儉卑躬之意

”,來宣揚自己的勤儉節約精神。

事實上,寶華峪陵寢也確實按照他的標準來修建。在孝穆皇后葬入地宮之後,道光看著自己想象中的陵寢得以現世,非常滿意。龍心大悅之下,對與建陵相關的一眾人等大加讚賞,戴均元、英和等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賞。可令這些人沒想到的是,僅僅一年的時間,他們的待遇便發生了360度大轉彎,不僅自己被皇帝嚴懲,還累及家人。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寶華峪遺址

地宮出水,涉案人等受到嚴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專事大臣的人生跌入谷底呢?一切都來源於1828年(道光八年)道光突然興起展謁東陵。這一年的八月初二,因清軍平定張格爾叛亂大勝,道光特下諭旨決定前往展謁東西二陵,自然要到寶華峪地宮當中緬懷一番自己的髮妻鈕祜祿氏。

每逢皇帝展謁皇陵,陵寢內務府都會派專員將各個陵寢內外打掃得一乾二淨,尤其是道光自己的寶華峪陵寢,陵寢內務府最為上心。也正是仔細入微,才發現了寶華峪陵寢當中突發的狀況。

自康熙景陵開始,開創了“

皇后先於皇帝葬入地宮

”的先例,後世皇帝得以照例遵行。在先去世的皇后葬入地宮之後,地宮石門先不予關閉,在皇帝入葬之前臨時安一個木門長期封閉,非皇帝特旨不得開。當負責寶華峪陵寢清掃工作的內務府專員打掃之時,卻突然發現緊閉的地宮木門上面竟有水痕,此等大事經過逐級上報,由東陵守護大臣奕緒等人急速奏報道光,請求開啟木門進行詳細檢視。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道光劇照

乍聞此事的道光甚是擔憂,於是命宗大臣室敬徵前往寶華峪陵寢開啟木門徹查,敬徵分別於九月初八、九月初十向道光皇帝進行了兩次奏報,地宮之內出水狀況一次比一次嚴重,這使道光十分憤怒,痛斥英和等人“

喪盡天良

”。於是,剛被封賞不久的戴均元等人因此受到了降職或革職的處分,至九月十二道光親自檢視地宮出水狀況後,面對髮妻棺槨都被浸泡兩寸的現狀,頓時覺得之前對專事大臣的處罰“

不足示懲

”,最終於十月初四對一眾人等做出最後處理,英和及其子奎照、奎耀被髮往黑龍江做苦役,戴均元因未經手實際工程且年逾八旬,所以被加恩免於流放,將其逐回原籍,其餘人等均受到流放、戍邊等懲罰。

自九月初三得知出水一事之後的50多天內,道光因此事而下達的諭旨就多達30多份,足以見得此事在道光心中是有多麼重要。其實,地宮出水一事在道光朝也並非首例,早在營建乾隆裕陵之時,便出現過滲水的狀況,當時經過重修之後,出水狀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畢竟地宮深處地下,出現潮溼積水在所難免。道光大可以像祖父乾隆一般,也重修寶華峪陵寢,但道光並沒有祖父那般的耐心,他已然對寶華峪再無半點興趣和牽掛。

棄東陵而選西陵,再一次忘卻祖訓

既然不打算在寶華峪重修陵寢,便有大臣建議在東陵境內尋找其他吉地,從1829年(道光九年)開始,道光派人先後考察了平安峪、九鳳朝陽山,道光自己親自考察了成子峪,可惜都沒被相中,要知道平安峪可是後來咸豐帝定陵所在的地方,而且也未出現過滲水等現象,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此時道光的眼中,東陵已然不在他的選址範圍之內了。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慕陵隆恩殿

自1830年(道光十年)開始,道光開始派人到京畿附近和直隸各地尋找吉地,此時的他再一次將乾隆的祖訓忘得一乾二淨。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敬徵、禧恩、穆彰阿等人踏遍了京師附近的山山水水,終於在1831年(道光十一年)二月,在易縣清西陵境內找到一處吉地所在,而且經過道光二月二十二的親自勘查,結果令他十分滿意,當天即下詔確立此處為他新的萬年吉地,並改名為“

龍泉峪

”。

西陵龍泉峪被確定為吉地之後,東陵的寶華峪便隨之廢棄,而孝穆皇后的棺槨也從地宮當中遷出被奉移在寶華峪隆恩殿之內,待寶華峪全部建築拆除遷往西陵之後,孝穆皇后於1835年(道光十五年)八月二十被奉移到西陵龍泉峪地宮當中。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慕陵寶頂

在道光之後,東陵之內又建有兩座帝陵(

咸豐定陵、同治惠陵

),都是經過堪輿大臣精心勘查之後發現的上佳吉壤,道光在明知祖父乾隆立有“

昭穆建陵

”的祖制,卻仍舊屢次違背;換言之,即使在西陵境內,大臣們發現的吉壤也並非只有龍泉峪一處,比如魏家溝(光緒帝崇陵所在地)也被列為吉地之一,為何道光會偏偏乾脆利落地選擇在龍泉峪建立自己的帝陵?

在慕陵(道光帝陵)隆恩殿前石幢上鐫刻的兩首道光詩句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端倪。詩中最為點明提要的當屬“

鬱郁山川通王氣,哀哀考妣近陵區

”這一句,並且在道光的註解中,更加明晰地提出“

茲龍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許,子臣依戀之忱,庶符夙願也

”。意思就是,龍泉峪離道光父親嘉慶的昌陵很近,從而實現其“

父子相隨

”的夙願。

素以勤儉聽話著稱的道光,為何屢次違背乾隆祖訓,三定皇陵?

慕陵石五供、月臺、寶頂

史海君說:

縱觀道光一生,在大眾眼中,他的乖孩子形象和倡導節儉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就是這樣的一個聽話勤儉之人,三定皇陵,最終違背了乾隆當年所定之制。值得一提的是,在隆恩殿石幢上道光自己所寫詩句當中,以“

毋為重勞宜卜改,龍泉想是待於吾

”,再一次澄清龍泉峪乃是上天為自己欽定之所,也就宣示履遷皇陵系合乎情理。但拆而重建、消耗無數人力物力財力並非是他一句詩就可以抹掉的事實,也因此事,他的“乖孩子”形象和“愛民倡儉”之理論不知可信度又有幾許。

參考資料:

《陵寢易知》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

《清高宗實錄》、《清仁宗實錄》、《清宣宗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高宗本紀》、《清史稿。仁宗本紀》、《清史稿。宣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TAG: 道光寶華乾隆吉地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