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記憶:馨美堂

快節奏的社會,在城市中築起了水泥森林。灰色天幕下的高樓林立,是一種讓人壓抑到窒息的感覺。而深院小樓精緻的老宅古厝,似乎是這“城市病”最好的良藥。

馨美堂就是立於這重重包圍間的一座古厝。

涵江記憶:馨美堂

馨美堂是一座七間廂加護厝雙層樓大厝,坐落在涵江樓下新橋頭,其主人是涵江富商林海秋,在上海經營桂圓、砂糖、棉布和船頭行等生意發財後,於1940年花巨資建造這座大厝。

大宅坐北朝南,佔地面積一畝多,是一座雙層,但實際高度有四層高的大樓院。在建築造型和裝飾風格上既沿襲了莆仙傳統民居建築特點,又吸收西方建築的時尚元素,整座大厝富麗堂皇,宏偉高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涵江區域地標性建築。

馨美堂從整體外觀到區域性裝飾,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大厝的主體外牆全部用紅角磚包牆,護埕牆把兩邊護厝連在一起,形成一個長20米,寬8米的封閉式紅磚埕。主屋東側有一座雙層大門樓,是進出大院的唯一門戶,它不同於傳統大門,而是建成了雙層門樓,一樓為大門通道,二樓為涼亭式閣樓。

涵江記憶:馨美堂

走進大門,雙層主厝的立面形式也與眾不同,一層為西式連續拱門結構,二層則為傳統古建格式,將東西方建築工藝融為一體。一層有5個高大的磚柱拱門,中間拱門跨度最大,達4。8米。二層不設拱門,只設磚砌圍欄,圍欄中間設定一隻只青綠色的陶瓷“綠鬥”,這是當時江南最流行的一種建築材料。

進入大厝一層,大廳寬敞明亮,是通常莆仙民居的規制,與眾不同的是,大廳的高度竟達6米多,比通常人家高了1倍,堪稱莆田現存的古民居之最。在大廳之上3米高的地方,主人又造了半層木閣樓。大廳兩旁各設一道樓梯,互相對稱,樓梯升到木閣樓後,合二為一,另造成樓梯直通二樓。(20世紀50年代,林氏後人將這座豪宅賣給了旅外僑胞王振銀先生。並在大門上書寫“三槐世澤“的門額。)

涵江記憶:馨美堂

底層正門

二樓的裝飾在整座大厝中最為突出耀眼。在大廳有一座2米見方的公媽龕,造型像一座微型古屋,周邊佈滿花鳥圖案,描金彩繪,金光閃閃。神龕上方,是雕飾金色花瓣的枋木,花瓣上刻字,從右到左是“金馬玉堂”四個字。神龕兩邊鑲一對聯,上寫“金爐香冢青雲起,玉堂燈輝紫氣騰”。可以想象主人的高雅情趣,詩情畫意。大廳左右兩邊,靠近公媽龕處的木板牆上還有一副木柱聯,右為“春風楊柳鳴金馬”,左為“哺雲梅花照玉堂”。上下聯末兩字合起來,正好是枋木上的“金馬玉堂”四個字。

涵江記憶:馨美堂

神龕上方的精緻木雕

走廊上並排的四根高大木柱和廳堂的門窗漆得油光黑亮,不管是橫樑,還是枋木、雲座、吊籃、圭夾,全部刻滿了花果蟲草,金雞龍鳳之類的圖案,特別是那樑柱相交錯的小木作,也是精雕細刻。

涵江記憶:馨美堂

二樓走廊

走廊的內側磚牆上部全是木雕壁畫,雕刻稿本大多出自李耕、馬駘(即馬企周)等近現代名家之手。其中李耕作品最多,有人物,花鳥、山水、靜物等。木雕畫的最上方,是十幅風景油彩畫,有“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雷峰夕照”等,不少畫面已剝蝕模糊,有的則在文革中慘遭塗抹破壞,油彩畫的間隔處的對聯字跡還很清晰。

涵江記憶:馨美堂

涵江記憶:馨美堂

褪色的油彩畫

這座大宅既繼承莆仙傳統的民居古建樣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築的風格,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富麗堂皇,雕樑畫棟,頗具建築科學和藝術審美價值。

走過千年歷史,才有瞭如今的涵江。而具有時代記憶的老民居,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也是城市節奏的調和劑。源遠流長的,不僅僅是古宅的故事,還有涵江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

涵江記憶:馨美堂

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微信矩陣

編輯 | 遊曉婷

稽核 | 翁開業

關注“莆田文旅”微信公眾號

TAG: 涵江大廳雙層拱門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