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編者按:一張照片,一段歷史,一個故事,都是每個湖南人心中最美好的記憶,隨著城市的改造與發展,三湘大地已經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呈現出了全新繁榮景象。近期,紅網聯合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推出《老照片新湖南》系列報道,集結14個市州城建檔案管理機構提供的老照片,記錄三湘四水的城市變遷。

紅網時刻10月15日訊

(記者 盧欣)常德,古稱“武陵”“朗州”,湖南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側,武陵山下,史稱“川黔咽喉,雲貴門戶”,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的重要城市。

“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銀子,麻陽街的痞子。上南門高,下南門低,銀子出在河街裡。”今天的《老照片新湖南》系列報道,帶你“逛一逛”常德的古河街、小西門、穿紫河,遊走其間,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重現在了世人眼前。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30年代的河街。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30年代的河街。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清末時期的河街街景。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50年代的下南門碼頭。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80年代河街碼頭全景。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1991年大河街街景。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俯瞰重建的河街。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河街全景。

河街

最早的河街出現在500年前的明朝正德年間,當時那是一串建於河灘之上,夾在城池和沅江之間的吊腳樓。因為地勢低窪,每次洪水“光顧”,總會被淹沒,積水成河,所以人們就叫它“河街”。

“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銀子,麻陽街的痞子。上南門高,下南門低,銀子出在河街裡。”這句流傳於常德民間的諺語,形象生動地詮釋了當時河街濃郁的商業氛圍和市井生活氣息。新中國成立後,水上運輸逐漸被現代交通工具所取代,河街的光潤也隨之沒入跌宕起伏的歷史長河。1990年,因修建城市防洪圈的需要,這條日暮途窮、逢洪必淹的老街被徹底拆除,成為了今天為市民熟知的詩牆公園。

穿越時空,河街街市的繁華宛若一部黑白電影,承載了世代常德百姓的記憶,也見證了身後城牆裡八街九陌、亭臺樓榭的起與落、盛與衰。

2016年10月18日,異地重建、修舊於舊的常德河街,在常德旅遊節開幕當天涅槃重生。整段河街以五個碼頭為節點,以麻陽會館、鴛鴦走馬樓等標誌性建築為載體,整體佈局常德特色缽子菜館、本土戲曲劇院、民間技藝表演、民間手工藝工坊、常德特產集合店等地方文化專案。遊走其間,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分明又重現在了世人眼前……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90年代的小西門。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抗戰時期的北風坡。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老西門棚改和護城河治理後。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小西門改造前窨子屋遠景。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改造後重建的窨子屋。

小西門

常德曾遭受了七次毀城之戰,又七次重建。千年城市必然有千年歷史,這些歷史匯聚於宗卷,卻不能隨時翻閱。但是常德有個地方,放眼望去就可見斑駁歷史,步履行間即可閱千年古城,這個地方,叫做老西門。

老西門名稱的由來“大西門的頂子,小西門的馬”。這是歷史上常德人關於老西門的基本寫照。老西門街區的歷史始於1373年,街區範圍為明清以來武陵城內的大、小西門所在,民間將此區域統稱為西門。

西門一帶曾是常德的政治文化中心,衙門、王府、文廟、書院無不見證其昔日的繁華。然而古城歷經過數次劫難,被毀於戰亂,古城牆在抗戰中已大部分被拆毀,全城亦幾乎夷為平地。

常德的老西門,有一段護城河。以前護城河裡充斥著汙水和淤泥,上面被破敗的棚戶區覆蓋。而現在,因老西門的重新設計建造,藉助於常德海綿城市建設的契機和技術,拆除覆蓋物、清淤、引水、種植水生植物,終於讓護城河重回城市中心。

由於古城常德多次經歷戰火劫難以及時代的變遷,時至今日,傳統的窨子屋基本已消失殆盡。

老西門專案位於湖南省常德市中心城區,臨武陵閣廣場,總佔地面積約130畝,建築面積約為22萬平米。專案共涉及棚改徵收戶1606戶,於2011年正式啟動,2017年底將全面開街。在老西門改造過程中,創作團隊結合現代與傳統建築技藝、材料工藝研創出“新窨子空間”,整個改造專案城市、建築、景觀都投入了大量精力與情感,同時,整個改造專案透過營造新的生活空間和讓本地市民回遷,增強了這條街對於本地市民的吸引力。無數次打磨與推敲它,是歷史與現代的精彩對話;也是常德老西門的涅槃重生。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詩牆的前身就是原河街原身。圖為修建詩牆前的1992年6月12日沅水水位38。59米時大河街被淹的情景。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1995年修建詩牆的現場。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1996年7月19日新修的防洪大堤(詩牆)成功阻擋了沅水洪峰42。49米歷史最高水位。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2000年9月5日上海吉尼斯總部正式對詩牆命名“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已綠樹成蔭的詩牆公園。

詩牆

常德詩牆以防洪牆為載體,是一座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詩牆,命名為“中國常德詩牆”。詩牆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鐫刻於一牆,被稱為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獲“吉尼斯之最”。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治理前的建設橋河段。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以前的穿紫河七里橋河段。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治理後的穿紫河南段。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治理後的三閭港段。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建在穿紫河岸的德國小鎮。

老照片新湖南|感受沈從文筆下的常德河街和碼頭

穿紫河風光帶全景。

穿紫河

穿紫河是流經常德市城區的一條千年古運河,全長17。3公里,流域面積27。97平方公里。1952年,穿紫河因水系改道被迫切斷了水源補給,變成了無法自淨的“斷頭河”。

隨著城市化程序加速,河道因城市擴張被分割成多段水體,周邊居民區、養殖場、工廠產生的生活垃圾、廢水過量排放,使穿紫河水體汙染加劇、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對城市人居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近年來,常德市透過開展治水、治汙、治岸等多種手段,推進穿紫河綜合整治,按照“水安、水淨、水流”的目標,實現“水親、水遊”,將穿紫河打造成了常德城區的金腰帶,完成汙水變清流的逆襲,被評為2018年度湖南省美麗河湖。

依託修復治理後的穿紫河風光帶,在北岸打造德國風情街以及麻陽街、小河街、大河街等特色街道,形成餐飲、服飾等特色商業街區,提升生態產品經濟價值。利用步行橋連線穿紫河南北兩岸,建成5。5公里的兩岸親水棧道、5個河岸觀景平臺,並在河畔多點佈局常德絲絃、摺子戲、劉海砍樵等音樂劇實景演出,形成歷史人文景觀,宣傳地方文化特色,實現文化價值。

現在的穿紫河空氣新鮮,環境優美,自河上的“水上巴士”開通後,穿紫河形成“河從城中過,人在河上游”的和諧景象,為常德市民提供了一個旅遊、休閒、賞景的好去處。

TAG: 河街常德西門詩牆紫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