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而現實:因湖得名的湖州,對太湖卻只有70米的管轄權!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所在的長三角地區素以溫婉秀麗、地靈人傑、經濟發達著稱。位於長三角中心地帶的那一汪碧波——太湖,對這一地區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吳越人民也一直以此湖為豪,吳方言最大的片區、狹義的吳語,就稱為太湖片。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在中國五大淡水湖中位列第三,湖泊總面積為2427。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湖岸線全長393。2公里,蓄水量達為44億立方米。

尷尬的而現實:因湖得名的湖州,對太湖卻只有70米的管轄權!

太湖風光

整個湖區由蘇州、無錫、常州三市管轄,蘇州佔70%,無錫佔28。5%,常州佔1。5%,其中蘇州的吳中區擁有太湖水域面積達1486平方公里,約佔太湖總面積的五分之三,為其陸域面積兩倍,叫太湖區更加貼切。

尷尬的而現實:因湖得名的湖州,對太湖卻只有70米的管轄權!

吳中區

也就是說從行政區域劃分來看,現如今的太湖幾乎完全處於江蘇的治下,蘇錫常三座城市“瓜分”了太湖,享有對太湖的行政管轄權與開發權,尤其是蘇州和無錫,當地許多引以為傲的景點都相伴太湖而生。

然而開啟任何一份涉及江浙滬地區的地圖,都可以發現太湖是江浙兩省的界湖。位於太湖南岸,擁有近60公里湖岸線,與太湖淵源頗深的浙江省湖州市,竟然被排除在太湖大門之外,這是怎麼回事呢?

尷尬的而現實:因湖得名的湖州,對太湖卻只有70米的管轄權!

江浙兩省省界

如此尷尬的一幕,要從四地的歷史淵源及太湖劃界說起。

先秦時期,無論是曾在太湖及其周邊展開激戰的吳、越,還是在此地笑到最後的楚國統治時期,環太湖地區都從屬於家一個諸侯。

步入中央集權制後,無論是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還是東漢時期實施吳越分治(注:會稽郡以錢塘江為界分為江北的吳郡、江南的會稽郡)之後,環太湖地區依然處於同一個行政單位治下,先屬會稽郡,後屬吳郡。

尷尬的而現實:因湖得名的湖州,對太湖卻只有70米的管轄權!

處於單一行政區的太湖

當時間轉到三國東吳烏程侯寶鼎元年(266年),環太湖地區迎來了第一次鉅變,當年東吳政府分吳郡、丹陽郡各一部析置吳興郡,郡治烏程縣,就是今湖州市南的菰城遺址。

環太湖地區分治就此開始,太湖水域也隨之分割。

西晉時期又在太湖西岸、北岸析置義興郡、毗陵郡(晉陵郡),此後兩百餘年間,太湖水域第一次出現四地共有。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罷天下郡,以州統縣,罷晉陵郡、江陰郡、義興郡、信義郡,置常州。此後一千三百餘年中,太湖水域由蘇、湖、常三地共有。

也正是在這次“罷天下郡,以州統縣”運動中,湖州與太湖結下了千年之緣。隋仁壽二年(602年),以吳興郡地濱太湖而名之為“湖州”。

自三國開始,環太湖地區雖然分治,但在明代以前,長期以來同屬於一個更大的行政區。唐代以前都屬於揚州治下,唐代時期政區多變,先是屬於江南道、而後是江南東道、再是浙江西道,五代時屬於吳越國,兩宋屬於兩浙西路,元代屬於江浙行省。

但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定都應天府(南京),隨以應天為中心劃了一大片區域中央政府直轄區,位於太湖東岸、北岸的蘇州、常州被劃入,而位於太湖南岸的湖州歸屬於浙江。從此環太湖地區在一級行政區劃上正式分家,屬於兩個不同的省級單位,太湖水域自然也所在的府,被一分為二。

尷尬的而現實:因湖得名的湖州,對太湖卻只有70米的管轄權!

江浙分省

環太湖地區既然分家,那麼太湖之中自然也會劃定相應的邊界,以便管理、使用。於劃界清晰的現代不同,古代,由於技術條件有限,及實施屬人化管理,各級行政單位的邊界長期以來是動態的、模糊的。由於江湖山嶺難以開發,又容易成為盜匪匯聚之地,很多多時候地方官,為求政績、保太平,不願將其視為自己的固有轄境,一有事就會相互推諉。

總的來說,在古代以江湖山嶺這種自然形成的地利為政區間的界線是很常見的,但這條界線往往是非常模糊的,常常以“以河為界”、“湖中為界”之類的不精確用詞相概括。若是有島嶼之類的明確標誌還好,至少有個參照物可做地標,若是沒有那可就真成誰也理不清的一團亂麻了。

長期以來湖州在太湖中的轄境就有大小雷山兩個參照物。

《欽定古今圖書整合-方輿彙編-職方典-湖州府部》道:“小雷山,周處《風俗記》雲:太湖中有大雷、小雷,相距六十里。《舊編》雲:小雷,洞庭之東山,屬烏程;大雷,洞庭之西山,屬長興。”

光緒《烏程縣誌》有:“太湖在城北,西北與長興縣接境,東北與江南吳縣接境,東與江南震澤縣接境,水面以小雷山為界。”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許多地圖都將江蘇與浙江的省界劃在大、小雷山一線,此線以北歸江蘇省,佔了太湖大部分;此線以南歸浙江省,佔了太湖一小部分。

烏程和長興都是湖州府下的屬縣。也就是說大、小雷山是太湖湖州轄地的北界地標。清代、民國時期的地圖都將江蘇與浙江的省界劃在大、小雷山一線,此線以北歸江蘇,佔太湖的大部分;此線以南歸浙江,佔太湖的一小部分。

尷尬的而現實:因湖得名的湖州,對太湖卻只有70米的管轄權!

解放初江浙兩省省界

太湖從數百年不變的兩屬,變為江蘇獨佔,與太湖匪患有關。

內陸的大型湖泊是封建政權統治的薄弱處,成為逃避統治的天堂,《水滸傳》中的梁山泊,就是宋江一夥對抗宋朝政府的天然屏障。

由於太湖水體巨大,官兵清繳困難,長期以來太湖匪患不絕如縷,特別是經歷明末清初的大變之世後。為治理匪患,歷朝歷代手段盡出,除常規的設立巡檢司,還組建過太湖水師。清雍正十三年(1735)還專門設立了太湖廳治理包括東西洞庭山在內的太湖主要部分。

民國時期,太湖匪患仍然相當嚴重。

解放後,為徹底繳清環太湖地區的匪患,當時的蘇南區黨委、軍區在1949年7月發出了《關於開展太湖地區肅清殘匪,發動群眾建設政權工作的決定》,軍事上成立太湖剿匪指揮部,行政上設立太湖行政辦事處,將太湖沿岸七縣(市)所轄的太湖湖面、島嶼和沿湖港口碼頭要地,全部交由兩者管理。

1950年4月15日,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成立,隨即浙江省所轄的南太湖區域劃歸南太湖區行辦事處,南太湖與湖州割離。

與此同時,江浙海上轄境也發生了變化。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朝廷分定江、浙洋汛,把歷來屬於寧波府管轄的嵊泗列島,劃歸江蘇省蘇州府太倉州崇明縣,此舉引起了江浙兩省漁民的矛盾。嵊泗列島是浙江漁民的傳統漁場,他們世世代代在這一帶捕魚,現在讓他們轉場,當然一百個不願意。而對於江蘇來說,浙江的漁民進入自己的控制區捕魚,不繳納賦稅,白花花的銀子被鄰居賺了,心裡在滴血。

建國後,當為避免江浙兩省的漁民因嵊泗列島的漁業資源起衝突,從新嵊泗列島劃給了浙江。當然江蘇也沒吃虧,在換地過程中,除獲得本屬於嘉善的楓涇鎮及姚夏二村外,已經暫時劃出的南太湖也成了添頭。

尷尬的而現實:因湖得名的湖州,對太湖卻只有70米的管轄權!

50年代江浙兩省換地情況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當剿匪結束,太湖區更名為震澤縣,無錫拿到馬山島,西北太湖重新劃出時,本屬於湖州的南太湖依然在其轄下。1959年震澤縣撤銷,併入吳縣,南太湖也一同併入,這才有了今天吳中區湖面大於陸域的奇觀。

南太湖換嵊泗列島,對江浙兩省都有好處,唯有湖州成為了這筆“交易”的最大失意者,從此以後,湖州和太湖基本失聯。

尷尬的而現實:因湖得名的湖州,對太湖卻只有70米的管轄權!

湖州市行政區劃圖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啟動有史以來的首次省界勘定工作,當時浙江和江蘇就太湖劃界針尖對麥芒。浙江提出西自長興縣與宜興市陸地分界線天子嶺延伸入太湖水域1。5公里處,東至湖州市城區織裡湖漊村與吳江市七都分界線向正北延伸入太湖水域1。5公里處止,兩點連成直線進行劃界。江蘇提出應沿太湖南岸與浙江相鄰的湖岸線劃界。

最後經過多方協調,形成了現在的太湖劃界方案。湖州的行政邊界到環湖大堤延伸70米以內,但在大小雷山一線內享有開發利用的權益。

近年來,湖州對於南太湖旅遊區的開發宣傳,肉眼可見地花了大量精力財力。聳立於太湖之濱的喜來登酒店,以“馬桶蓋”的造型成功出圈成為網紅景點後,更是為湖州南太湖風景區帶來不小關注。

有趣的是,本世紀之初經過滬浙雙方協調,上海獲得了嵊泗縣陽山列島的開發權,洋山深水港就此拔地而起。

TAG: 太湖南太湖湖州江浙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