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廳子路、二畔鋪路……173個新增地名“珍藏”鄉愁

鹽廳子路、二畔鋪路……173個新增地名“珍藏”鄉愁

對城市快速道路的命名,標誌著揚州城市建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鹽廳子路、二畔鋪路……173個新增地名“珍藏”鄉愁

地名留住鄉愁

鹽廳子路、二畔鋪路……173個新增地名“珍藏”鄉愁

地名留住記憶

昨天,記者從市民政局地名辦獲悉,2021年全年市區新增173個地名,其中城區道路23個、街路巷72個、居民小區61個、廣場12個、樓宇等重要建築物5個。市民政局地名辦馮靜處長稱,一批歷史地名又在新時代復活,新地名既折射了歷史變遷,也留住了人們的記憶和鄉愁。

留下傳統印記

“遠去”的村莊因地名而留存

地名,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徵,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符號和標識。

對一座城市來說,老地名便是它的一種記憶。在“雙東”歷史街區不足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曾縱橫著108條古巷,有的依然人來人往,而有的已經消失。

馮靜說,揚州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所有耳熟能詳的老地名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資訊、人文精神和家園情懷。所以,在道路命名的時候,我們都儘量進行儲存、使用。

“二畔鋪也是歷史地名,本是街坊名,後來拆遷了,現在以路名形式將其保留下來。”市地名專家黃繼林告訴記者,二畔鋪原是一個位於便益門大橋東側的老街坊,東臨新民村,南接窪字街,西側是古運河,北面靠著五臺山,是揚州近代工業的發源地。

黃繼林說:“安墩巷是歷史上曾經熱鬧的商業街區。沿著瘦西湖南去的護城河流至荷花池,直到古運河。由於大雨時節常有洪水倒灌,因此歷史上在此築壩堆高墩擋水,意為安安穩穩,所以叫安墩。這個地名有一二百年曆史了。”

據介紹,像錢灣路,位於開發區施橋鎮,長約1400米,寬8米。該路位於已經拆遷的錢家灣村,以“錢灣”命名給當地百姓留住鄉愁,留住記憶;太豐路位於廣陵區李典鎮,長970米,寬14米。以道路經過的“太豐組”村莊名命名,寓意太平豐收。

正像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所說,地名是人類歷史的一塊“活化石”,是一種看得見的鄉愁。

“復活”城市記憶

鹽廳子路訴說明清往事

揚州曾富甲天下,尤以鹽商富可敵國。去年又新添了一條鹽廳子路。這是揚州市直接以“鹽”命名的路名,同時也復活了自明代以來的歷史地名“鹽廳子”。

鹽廳子路位於邗江區竹西街道轄區內,緊挨鹽廳子小區,北至竹西路,南至名城運河景園,長980米,寬16米。鹽業經濟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揚州在明清兩代曾是兩淮鹽運的中心,嘉慶《兩淮鹽法志》中說“鹽課居賦稅之半,兩淮鹽課又居天下之半。”揚州鹽商每年上繳的稅賦佔國家財政收入的1/4。隨著明代新的鹽法制——綱鹽制的推行,大批鹽商攜家帶口,駐足揚州,促進了揚州經濟的繁榮,史稱“揚州繁華以鹽盛”。

黃繼林告訴記者,古運河北岸黃金村(現屬邗江區竹西街道)境內有一個莊子叫“鹽廳子”。明代中後期開始,官府在此建造碼頭,並專門設立機構,查驗從淮南各鹽場鹽船上的鹽引、查緝私鹽。規定經過鹽船停泊等候查驗之處叫做“搜鹽廳”,民間俗稱“鹽廳子”,村莊以此稱為名。上世紀70年代,修建揚州閘和疏浚、拓寬古運河航道時,曾在此挖出許多杉木和青石。據專家分析,這些木石就是當年建造鹽廳子碼頭之遺物。

當年規模浩大的鹽廳早已不存,但有了這個地名,口耳相傳,就會讓人們復活了這段關於“鹽”的記憶。

據瞭解,2014年,揚州市將邗江區名鎮瓜洲鎮陳家灣社群原勝利巷更名為鹽倉巷老地名,這個曾經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地名又重新恢復。這也是揚州市唯一以鹽命名的巷子。

命名城市快速路

成為去年道路命名一大亮點

去年對城市快速道路的命名也成了一大亮點,14個道路、橋樑、互通、隧道被命名,標誌著揚州城市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市民政局地名處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地名管理部門從2020年下半年起就開始接收城建部門申請,公開向社會徵集;徵集結束後,又先後兩次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方案。

我市分別對江廣、江運、潤陽、潤江四座互通、萬福西路、文昌中路、運河路、文昌西路、雷塘路5座隧道、江廣、江平、運河、潤揚四條快速路及茱萸灣大橋進行了命名。

擦亮“城市名片”

增加市民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

“城市道路名稱,被稱為城市名片,能從一個側面體現一座城市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彰顯這座城市的品位與形象。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城市道路的名字已不僅僅是地名的代稱,還是城市美學、商業資源,是不同城市個性的代名詞,是體現一個城市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特色。”黃繼林說。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建和規劃,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新建道路越來越多,給新建道路命名成為一項重要工作。對於新建道路的命名來說方便記憶是第一考慮,也應當考慮當地的地理文化特徵。

“我認為,道路命名一定要有地域和文化特色。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道路的命名可以從歷史典故中尋找,用歷史、文化、名人等要素命名地名,如夫差橋、劉濞橋、楊柳青路、鑑真路、阮元路、楓林路、伊婁廣場等都是成功的案例。”黃繼林表示,專家們正在收集整理能反映揚州特色的詞彙、人物名稱作為地名命名的資料,適時適地命名新地名。除此之外,道路命名還應該尊重群眾的意願、風俗習慣,從而增加市民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

通訊員 民小愛 吳興浩 記者 姜濤

【來源:揚州網_揚州焦點】

TAG: 地名命名揚州廳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