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名:托克托縣南坪鄉的43個村名來歷

南坪鄉:位於縣城東部。東與新營子、燕山營鄉為鄰,西與城關鎮相連,南與中灘鄉毗鄰,北與伍什家鄉相接。全境東西長約10。6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面積106平方公里。1950年劃為託縣第二區,區政府設在南坪。1958年改為南坪鄉。1959年成立太陽人民公社(大公社)。1962年劃為小公社,駐地在南坪,改名南坪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鄉駐地在城關鎮新區。轄23個村民委員會,72個生產隊,43個自然村。

前狼窩壕:村。清光緒20年,該地壕畔曾住傳教士姓楊的洋人,故村子取名楊洋壕。後當地群眾反對洋人,更名為前狼窩壕。

後狼窩壕:村。清光緒20年形成村。因與前狼窩壕村相對,故名。

周家圪旦:村。清咸豐年間,周氏居此地,因村址地形高於四周,故得名。

南坪:村。清咸豐年間形成村莊。因地形平坦,故名。

沙圪洞:村。清咸豐年間,董氏在此沙凹中居住,形成村落,故名。

城拐:村。清咸豐年間,山西河曲縣人遷居此地成村。因村址在城牆的東南拐角處,故得名。

大圪尖:村。清咸豐年間形成村落。該村夾在兩路中間,地形三角,故名大圪尖。

姜家營:村。清光緒初,姜氏由山西河曲遷居此地,形成村莊,故名。

丁家營:村。清咸豐年間,丁氏從山西河曲遷居此地,形成村莊,故名。

西丁家營:村。清咸豐年間建村。位於丁家營西側,故名。

辛家火盤:村。清咸豐年間,山西河曲辛氏遷居此地,種地做飯,形成村莊,故得名。

董家營:村。清崇德年間,董氏遷此居住,形成村莊,故名。

南火盤:村。清咸豐年間,山西人春來秋回,在此種地,起火做飯,後定居形成村莊,故名。

魯家火盤:村。清咸豐年間,魯家從山西河曲遷此居住,形成村落,因靠近南火盤,故名。

張四壕:村。清乾隆年間,張四由山西河曲遷居此地,後形成村落,因村北有一壕溝,故名。

王家鹽海子:村。清康熙年間,王氏由山西河曲遷來居住建村,因此地有一產土鹽的海子,故名。

張家鹽海子:村。清咸豐年間,張氏由山西朔州遷至此地鹽海子附近,並以撈鹽為生,建村後得名。

鄔家圪堵:村。清咸豐年間形成村落。因鄔家遷居此地最先,又因地形高低不一,故名。

枳芨壕:村。清同治年間建村,此地有一溝壕邊沿上生長著茂密的白芨芨草,故名。

劉家當鋪梁:村。清代,劉家由山西河曲遷此,居住在穆家當鋪梁西面樑上,後形成村莊,故名。

苗家梁:村。清乾隆年間,苗氏從內地遷此樑上居住,建村得名。

苗家壕:村。清乾隆年間,苗氏從內地遷此,建村於一壕邊,故名。

張家當鋪梁:村。清咸豐年間,山西太谷縣人穆廣珠遷居臺閣牧村,並開設當鋪,人稱穆財主,後形成村落,人稱穆家當鋪梁。日偽時期,張姓興起,穆家衰敗,村落也逐漸更名為張家當鋪梁。

高家當鋪梁:村。清咸豐年間,高氏從山西河曲縣遷此居住,因該村與張家當鋪梁鄰近,故名。

樹爾梁:村。清同治年間形成村莊。遷居此地的山西武寨縣人用原藉樹爾梁,命為村名,以示紀念。

郝家當鋪梁:村。清咸豐年間,郝氏遷此租種穆家土地,逐漸形成村莊,與穆家當鋪梁相鄰,故名。

馬家當鋪梁:村。清乾隆八年,馬氏從山西保德州遷此居住,因距穆家當鋪梁村較近,故名。

甜水井:村。該村建於清代,據傳當時此地井水甘甜,故名。清光緒22年,發大水,井被淹沒,井水變質,遂改名為“臭水圪洞”。1982年恢復原名。

養大圐圙:村。清咸豐年間,蒙古人“養大”在此駐牧,建有圈牲畜的圐圙,故名。

徐家窯:村。明成化年間,徐氏來此居住,形成村落得名。

小營子:村。明成化年間,楊卜由山西來此居住,人稱楊卜窯。1956年更名小營子。

小霍家圪洞:村。清咸豐年間形成村莊,因靠近大霍家圪洞,故名。

大霍家圪洞:村。清乾隆年間,霍家由山西遷此居住,形成得莊得名。

小南營:村。清代,該地由養大圐圙村分出,在小霍家圪洞村南形成村,故名。

葫麻灘:村。清咸豐年間,山西河曲人遷此地居住,建村。因此地適宜種葫麻,故名。

聶家河會坪:村。清乾隆年間,此地被東山大沙河衝擊,形成平地,聶家先在此定居,建村後故名。

張家河會坪:村。清乾隆年間,張姓居此地,形成村莊,並與聶家河會坪南北相對,故名。

劉家河會坪:村。清咸豐年間,劉姓居此地建村,並與張家河會坪靠近,故名。

高頭窯:村。清咸豐年間建村。因在該地的大沙丘南頭,高家先來此居住,故名。

南沙圪洞:村。清咸豐年間建村。因在城南四周高、中間低的地方,故名。

大羊廠:村。清代建村。該地是蒙古人的大牧場,故名大羊場。後將“場”寫為“廠”。

小羊廠:村。因在大羊廠附近,故名。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冊)》1985年5月。黃翔整理於2021年5月

TAG: 清咸豐年間建村當鋪遷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