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前吳鄉嫋溪村橫塢口自然村深藏於海拔600米的吳萊山中,傳統風味濃厚,四周竹林幽靜,錯落梯田,蜿蜒古道,且靠近吳萊的隱居之地。該村以“四喜堂”為中心,圍繞它依山而建的各棟宅院,形成了一個具有古樸風貌的古村。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上山的路不容易。出了嫋溪村再往山上走便鮮見人煙,一路上縱使新修了盤山水泥路,車也坐得暈頭轉向。不知繞了多少圈,行至水泥路盡頭,眼前景象好似世外桃源。蒼松翠竹環繞之下,古樸的院落“四喜堂”祥和寧靜,碧綠的門口塘倒映著白牆黛瓦,隨處可見的綠植平添幾分勃勃生機。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走進四喜堂,耳畔是清幽的背景樂混合著大自然中的鳥鳴聲,4月1日起,這裡作為吳萊文旅專案的首發點正式對外開放。四喜堂建於清末,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是橫塢口張姓族人祭祖、婚嫁、殯禮、議事和舉行其他公共事務的活動場所。四喜堂坐南朝北,由廳堂、大天井、堂頭屋正房、東西廂房組成,是四水歸堂規制的南方四合院,共24間房,總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修復後的四喜堂被規劃成民宿使用,依舊保留著原有的房屋結構和歷史感。斑駁的石灰牆上依稀可見生產隊時期手寫的公屋居住制度,改造後的休閒區牆面上留有土灶煙囪燻黑的痕跡。無論是木結構還是牆體,古樸的老味道無不書寫著光陰的故事。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今年58歲的浦江人戴靈祥,是吳萊文旅專案的負責人,作為從浦江走出去的學子,2017年,他帶著一些同學回到故鄉,看中了橫塢口村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特別是吳萊文脈和嫋溪源,是難得的旅遊資源。

戴靈祥說,當時也就是和北京那邊的朋友一起來的,我們也是一起大學考到北京去的。這些同學、朋友過來爬山,就是看上這塊地方,一個是這地方山清水秀,很喜歡這個地方,然後這邊還有一個吳萊廟,就是看這邊的深嫋江源山谷文化氣息很濃厚,所以就選了這個地方。當時來的時候村裡也差不多就七八個老人住在這,年輕人都走,好多房子都已經坍塌了。

他說,橫塢口村與世隔絕,時光在這裡彷彿停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摻雜任何現代建築,來到這裡,吳山明筆下“松山小隱”的意境油然而生。你一進來就是整個的村落,給你一個時間固定的感覺,起碼就是像這個四喜堂裡頭的話,他會讓你感覺就是說起碼你穿越了有一百多年。然後周邊的村落按照時間來說,起碼沉澱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就讓你有一種穿越感。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看中了這裡的古樸氣息,2017年4月,戴靈祥牽頭的北京天工智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吳萊書院綜合文旅專案和前吳鄉正式簽約,總投資2億元的文旅專案落戶嫋溪村。專案透過對吳萊書院的修建、四喜堂的修繕和橫塢口、和尚坪、後坪三個自然村的開發投資,在這裡從事民宿、餐飲、觀光農業的開發和經營。

簽約後,戴靈祥的團隊進來第一個要修繕的就是四喜堂,作為縣裡的文保單位,當時四喜堂房屋坍塌嚴重,如何讓老宅的原有特質重獲新生,重新展現古人的營造智慧,同時又滿足於現代的生活需要,這是戴靈祥第一個要考慮的。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戴靈祥說,(當時四喜堂的許多房子)基本上是坍塌的厲害了,像上頭的房屋,屋面這些基本上我們都給保留了。廳堂這塊、天井這塊,我們都把它完整的保留下來,反正一個理念就是就要把能夠保留下來的,儘量保留下來,然後在功能上要儘量的提高舒適度,讓以後來用的人,感覺就是舒適度足夠,就是在這種使用中來保護這種不管怎麼說,雖然是縣級的,它也是個文物,來保護它,使用中保護,就是商業上可能我在做這塊,我也不希望就是說這種商業氣息太濃,就以後大家來了,這完全就是鄉村的感覺,這個也是我們那個主設計師,他這個理念是深入骨髓的。

整體改造邏輯基於原有空間的尺度基礎、房屋朝向、位置及空間感受,設計將整棟院落的結構重建與功能重組。走進四喜堂,一進小院就是一個門口塘,左側由牛欄、茅房改建的全景落地式玻璃廚房通透明亮,一樓南北廂房在保留原來格局的基礎上,分別按不同功能改建成了餐廳、會議室、閱覽室和影視廳。推開堂頭屋裡的木結構小窗,山體巖縫中冒出的新綠迎風搖曳。南面靠山的棚屋則保留了原來村民生活的印記,改造成酒窖,中空天井的綠植、流水,讓人有“聚”在一起,品一壺茶,賞一幅畫,看一場電影,暢飲一壺酒的愜意。

戴靈祥說,請了這個義大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幫助他們做的這些專家過來看,給我們一個理念,然後照著這個理念做,就是要把建築的這種東西能保留的保留下來,給大家一個生活的記憶,而且這種生活氣息很濃,就是從歷史走過來,它是跟自然跟歷史是和諧共存的,我覺得這種就是很好啊。

拾級而上,進入二樓,根據原有結構,四喜堂設計了10間格局迥異的客房,開窗即見原生態風景。室內設計的細節之處體現著設計師的用心,懸掛的裝飾畫都是浦江書畫愛好者的作品,裝飾燈、床頭的枯枝、房間的木墩,這些軟裝多取自於吳萊山上的原始材料。記者看到,有的房間裡,巖壁直接裸露在室內,時刻可感受置身山林的愜意,適當的技術處理同時確保了居住的安全性。

他說,我們以前沒做過,就是因為喜歡,包括功能的調整,然後就是討論,反正不停的修改,修改了三十來稿,那修改完了還沒完,就是一般的,你修改完了,按照那個去拆出來,拆出來都不行,所以現場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現場設計師做的很辛苦的。他房子裡拆出來了,不行了,晚上就得勾勒出來,然後第二天去備料,再組織施工都很辛苦的。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在戴靈祥看來,四喜堂受制於地形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偏遠,建築面積相較於其他村莊的廿四間來說小了不少,但是作為在海拔600米深山中的一座傳統四合院落,它在功能分佈上仍舊非常齊全。他說,它雖然小,因為深嫋江源的一個特色,它的這個特色就是說在咱們浦江深嫋江源這個山谷是非常有特色的,它海拔的落差非常大,而且它的峽谷很窄,所以它就受制於一個地形的限制,就只有這麼點地方。然後呢,它在整個的規劃設計當中,一個要滿足家族的群居的功能,再一個要滿足所有的像祭祀、婚喪嫁娶這些、大家公共意識這些東西,這些公共功能它都要齊備的。作為一個群居來說,它本身是一個圍合的,以前的時候可能它有防賊防盜這些功能,它在朝向上,一般在平原地區地方夠的話,肯定是坐北朝南的,但這個就是坐南朝北的,它受制於這個地形。

戴靈祥告訴記者,四喜堂吸引人的地方是它一百多年深厚的文化積澱。堂頭屋正房上的這一道道老門,上面有著四喜堂的文化基因。四扇門上分別雕刻著“元、亨、利、貞”四個字,此為四喜。這四字取自《易經》,寄託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即自然和諧、政治昌盛、經濟發達、社會清正。偏遠山林的四合院中尚見立意高遠的文化積澱,讓人心生感動,而這也正是吳萊文化融入生活的體現。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他還說,其實我在做這個專案之前,因為我們是文革的一代,不知道有吳萊。但是我的老師就是歷史老師,他也是從前吳這邊去的,在浦中的老師,我跟他關係是非常好的,然後過來了才知道他就是吳萊的後人,然後才知道就是說其實我們這一波人不管怎麼著,也是受浦江的這個文脈,好多人把吳萊稱作浦江的文脈之首,我覺得這個一點都不為過的,吳萊文化的影響,他作為浦陽江的大儒,我們都是受惠的,就打小其實都是耳濡目染。比方說你要好好讀書,你要你要如何如何,雖然有文革,但是還是免不了這些東西的,儒家的文化呀,就是你是個中國人,不管怎麼著,它耳濡目染都在那裡。

經過一年多的保護性修繕,橫塢口自然村以“四喜堂”為中心的古建築群,恢復了過去受破壞的飛簷、雕刻等精美細節,在主體建築上保留了本地區房屋泥瓦木棟結構的古樸風貌,整個村落煥然一新。

浦江百年四合院涅槃重生

修復後的四喜堂保持了原有的傳統格局、建築肌理、歷史風貌以及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諸如農作場院、古井、溪澗、碾盤、牲口棚等設施。內部裝飾在保持古風的同時也加上了現代化的設施,做到了儲存古建築的本質又不放棄舒適。古樸的房子重新利用起來,如今已被建成為民宿,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省內外的客人。

《浦江縣誌》記載,宋末文士群聚於深嫋山,在這些地方往來穿梭,至今留下許多文化遺蹟,是一條極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南宋遺民詩路”。它承載了元代“月泉吟社”眾多文人學者的愛國情懷,承載了吳萊詩禮濟世、著書立說的耕讀精神,有很強的學術性。2019年9月,浙江師範大學的浙學研究院教學實踐基地落戶四喜堂。它搭建了一個浦江學術文化挖掘、交流和傳承的平臺。研學基地成立後,雙方將在人才培養、鄉村振興、古村落修復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平臺,也為嫋溪村的發展,前吳的文旅融合帶來更大的促進和提升。

前吳鄉嫋溪村黨支部書記吳根展說,當初開發公司還沒進來之前,我們這老房子因為也只有一些留守的一些老人,年輕人的都到外面去賺錢去了。房子也坍塌的比較厲害,如果公司不進來的話,可能五年十年以後都坍塌了。但是戴總他們公司進來以後看中我們橫塢口和和尚坪兩個村裡,進來以後到修繕後,對我們村的各個方面都起到了一個推動作用,包括我們消薄這一塊,因為我們吳萊山這裡文化底蘊也比較深厚的,吳萊就隱居在我們吳萊山上,以後對我們嫋溪村建造吳萊書院,包括以後的發展,比如說年輕的學生入學禮,包括我們發揚這個儒家文化都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作用。

如今,以“四喜堂”古建築為代表的吳萊文旅專案第一期已經正式對外開放,接下來,戴靈祥將帶領團隊對橫塢口、和尚坪等自然村周邊的各棟宅院進行保護性修復,逐步打造以田園耕讀文化為核心的書院群落,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地方文化、茶文化等要素,從耕讀、禪修、儒學、隱逸、醫養、健身、非遺等當地具有基礎的文化元素切入,結合現代都市人群的精神文化、遊居、康養等需要,營造出創新、可持續發展的浦江田園牧谷“書院度假式鄉居生活方式”。他說,咱們中華文化,像這種的建築,包括深嫋江源的文化的沉澱,說中華文化自信一點都不過分的,而且它因為深紮在這種深山老林裡,它的根深植於這些地方,所以有長久的生命力,就成為咱們世界上就是中華文化唯一沒有斷的,而且從現在來看,還有那麼強勁的生命力。

對有些人來說,旅遊是看大好河山;對有些人來說,旅遊是對精神享受的追求;而在“四喜堂”這裡,不僅能看到世外桃源般的風景,更能充分體驗對歷史文化生態的探尋。戴靈祥和團隊以“拙”“樸”二字,在利用中保護,打造文旅和研學基地。一百多年的四喜堂透過修繕重新煥發了新的生命,這是它的“重生”,也是吳萊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記者|陳好 徐晗昕

編輯|陳昊天

稽核|李少俊

TAG: 四喜吳萊戴靈祥橫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