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面貌,通常是指具有顯著特徵的地表形態,地貌通常具有特定的形成條件和區域分佈。

地貌型別的分類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果從形成原因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侵蝕地貌和沉積地貌兩大類,如果從外力作用物件來分,又可以分為流水地貌、風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型別。

今天包Sir就為大家盤點那些常見的地貌型別,一起來看!

小編亂入

導學案

地理物語

你是風化,我是侵蝕,

任何如岩石般堅硬的困難,

都將被我們合力擊破。

風化是指使岩石發生破壞和改變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如由於溫度變化,岩石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產生差異膨脹和收縮,岩石中水的凍融,植物根系的生長等都會促進岩石的崩解破碎。風化作用的結果使堅硬的岩石變成鬆散的碎屑狀風化物。風化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注意風化作用不同於下文所講的風力作用。

常見的地貌型別

思維導圖

常見的地貌型別

課程標準

透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影片、影象,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學法建議

1。透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影片、地貌模型和景觀圖等,識別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風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見的地貌型別,增強

地理實踐力

2。透過野外觀察或觀看影片、地貌模型和景觀圖等,描述常見地貌及其次級地貌的主要特點,掌握描述地貌特點的基本方法,培養

地理實踐力

;並簡要說明地貌成因,加深對地貌和環境關係的理解,提高

綜合思維。

知識會

知識點1 喀斯特地貌

1. 概念

組成地殼的岩石有一部分是

可溶性岩石

,如

石灰岩

等。在適當條件下,這類岩石的物質溶於水並被帶走

(溶蝕)

,或重新沉澱積累

(澱積)

,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統稱

喀斯特地貌

,又稱

岩溶地貌。

喀斯特一詞源自克羅埃西亞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故此類地貌稱“喀斯特地貌”。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克羅埃西亞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景觀——雲南石林

2. 分佈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佈廣、面積大,我國的

廣西

貴州

雲南

等地喀斯特地貌最為典型,分佈最為廣泛。

常見的地貌型別

中國喀斯特地貌的分佈

3. 發育條件

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溶蝕力、水的流動性

以及

合適的溫度條件

,決定了

喀斯特地貌

的發育。如下表所示:

常見的地貌型別

(碳酸鹽巖的沉積、抬升與溶蝕,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注:水中的二氧化碳與碳酸鹽發生化學反應,碳酸鹽被溶解,並隨著流水流走即為溶蝕。其化學方程式為:CO2+H2O+CaCO3Ca(HCO3)2

4. 主要型別

喀斯特地貌分為

地上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1)地上喀斯特地貌

地上喀斯特地貌

主要包括

溶溝、窪地、峰林

等。

溶溝

呈長條形或網格狀,地面高低不平,崎嶇難行。溶溝進一步發展,可形成面積較大的窪地。窪地邊緣殘留的巖體,常常呈錐狀聳立,構成

峰叢、峰林

。峰林可演變為

孤峰

,以至

殘丘。

常見的地貌型別

地上喀斯特地貌演變示意

1

溶溝:

水溶蝕岩石而形成的溝槽叫作溶溝。圖中溶溝之間向上突出的部分叫作石芽。

常見的地貌型別

2

窪地:

在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稱大的窪地為壩子,壩子是當地重要的農耕區,圖為雲南羅平壩子景觀。

常見的地貌型別

3

峰叢、峰林和孤峰

常見的地貌型別

4

喀斯特溶蝕殘丘

常見的地貌型別

(2)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為主。溶洞長數米到數百千米,常常呈

層狀

分佈。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地下溶洞分層示意

地下溶洞景觀

那麼溶洞是如何形成的呢?

喀斯特地貌獨特的溶洞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溶洞

頂部

常見向下發育的石鐘乳、石幔或石簾;

底部

常見向上發育的石筍。

01

溶洞的“天花板”上,有很多微小的裂隙,裡面的水承受著很大壓力,它們會以緩慢的速度向下滴落。而水一旦滴出來,進入溶洞這麼寬廣的空間時,壓力一下子降低,於是水中的

碳酸氫鈣變成了碳酸鈣

,沉澱下來。經年累月,就在裂隙下方形成了似鍾似乳一樣的石頭,即

石鐘乳

,也稱

鐘乳石其化學方程式:Ca(HCO3)2CaCO3+H2O+CO2。

常見的地貌型別

刺豬洞鐘乳石景觀,位於黔西縣素樸鎮塘山村營盤坡觀音巖,攝影師@趙揭宇

2

石幔又稱石簾、石帷幕

。狀如帳幔的洞穴沉積物稱為石幔,由其構成的景觀稱石幔景觀。當滲出洞頂的水量較多,而在均勻傾斜的洞穴頂板和陡直的洞壁上有較大面積流動時,飽含碳酸鈣的薄層水流則沉積形成褶狀流石,形如布幔。

常見的地貌型別

石幔/石簾景觀,圖片來源《國家地理》

3

洞頂的水滴落在地面,會在地面上沉積一部分碳酸鈣,這些碳酸鈣如竹筍一樣,從地面向上生長,故名

石筍。

常見的地貌型別

石筍,圖片來源《國家地理》

4

石鐘乳和石筍連線起來形成石柱。

常見的地貌型別

即將會師的石鐘乳和石筍

常見的地貌型別

石柱景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注:源自同一滴水處的石鐘乳和石筍,一個向下生長,一個向上生長,最後兩者會合,形成一個整體的柱狀岩石,這就是石柱。

知識拓展

喀斯特地區的“天坑”

天坑,就是地下洞穴不斷塌陷,形成的喀斯特負地形奇觀,宏大廣闊的天坑,無遮無攔,深不可測,彷彿是某位造物者在地球上信手點下的一個個句號。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天坑景觀

天坑的形成過程,圖片來源@地道風物,製圖/ Paprika

示範例題

讀喀斯特地貌示意圖,其中“天坑”是一種分佈在喀斯特地區的特殊地質景觀,因地下溶洞的頂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回答下題。

常見的地貌型別

圖中事物按形成年代由早到晚排序正確的是()

A.石灰岩、溶洞、天坑

B.天坑、溶洞、溶洞

C.溶洞、溶洞、石灰岩

D.石灰岩、地下河、溶洞

【答案】A

【解析】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對可溶性的石灰岩溶蝕形成的,所以石灰岩最先形成;然後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溶洞,隨後流水繼續下滲侵蝕形成溶洞,與溶洞同年代形成的溶洞頂部崩塌形成天坑。故A正確。

知識點2 河流地貌

1.概況

(1)定義

河流

作用於地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

河流地貌

常見的地貌型別

河流地貌

(2)原因

按照成因,一般將河流地貌分為

侵蝕地貌

堆積地貌

。河流在流動的過程中,不斷沖刷地表,將地表物質帶走(

搬運

作用),使得一些地區地表物質減少(

侵蝕

作用)形成

侵蝕地貌

。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

堆積

作用,形成

堆積地貌

(3)分佈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

最經常

最活躍

的地貌作用,它貫穿於河流從發源地到入海口的全過程。

2.河流分段

一條大河從源頭到河口,可以分為

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不同河段的地貌有顯著差異。

常見的地貌型別

河流的分段

(1)上游一般流經

山區或高原

,以河流的

侵蝕作用

為主;

(2)中游大多位於

山區與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區

,以河流的

搬運作用

堆積作用

為主;

(3)下游多位於

平原地區

,河谷寬闊、平坦,以河流的

堆積作用

為主;

(4)

河口段

是河流的

終段

,是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河段。在河流入海或入湖處,泥沙

淤積

,多發育

三角洲

3. 主要型別

(1)“V”形河谷

位置:

山區

形成:

水流不斷

侵蝕

河谷岩石,使河谷兩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

地貌特徵:

河谷深度

,岸壁

較陡

,谷底

狹窄

,河床底部起伏

不平

,常見巨大石塊和卵石。

常見的地貌型別

“V”形河谷

(2)沖積平原

位置:

平原地區。

形成:

河流挾帶的泥沙大量堆積而成。

地貌特徵:

a。河流流出山地、進入平原地區,河谷呈寬而淺的

槽形

,兩岸一般發育較為寬廣的沖積平原;

b。山前部分坡度較大,沉積物顆粒

較粗

,主體部分坡度較緩,沉積物顆粒

較細

,湖沼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緩,沉積物顆粒

很細

c。多是重要的

農業

生產基地。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沖積平原

“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

知識拓展

河流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河流流經彎道時,水質點做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影響下,表層水流趨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壓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

彎道環流

。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水流速度快,發生侵蝕,凸岸水流速度慢,發生堆積。如下圖所示: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知識拓展

衝(洪)積扇

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劇變緩,流速劇減,所挾帶物質在溝谷出口處不斷堆積而成的扇狀堆積體,稱為沖積扇。暫時性河流在山谷出口處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狀堆積體,稱為洪積扇。洪積扇多分佈於乾旱、半乾旱地區。

常見的地貌型別

衝(洪)積扇

常見的地貌型別

衝(洪)積扇剖面示意

常見的地貌型別

實驗——模擬沖積扇的形成

(3)河曲和牛軛湖

位置:

地勢平緩地區

形成及地貌特徵

a.河曲:

河流沖刷河岸的不同側,使河道形成“S”形彎曲,形成河曲。

b.牛軛湖:

洪水氾濫時,河水可能沖斷河曲的頸部,使彎曲部分與河道分離,形成牛軛湖。

常見的地貌型別

湄公河支流形成的曲流與牛軛湖,圖中右側為湄公河干流

曲流和牛軛湖的形成示意

常見的地貌型別

(4)三角洲

位置:

河口。

形成: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處,泥沙淤積而形成。

地貌特徵:

a。平面形態近似三角形;

b。沉積物顆粒由河口向外變細;

c。地勢低平,組成物質顆粒較細,適合農耕。

常見的地貌型別

三角洲

示範例題

瀘定縣位於四川省西部,大渡河由北向南縱貫瀘定縣城。下圖示意瀘定縣城航空影像。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常見的地貌型別

(1)瀘定縣大渡河東岸城區所在地形區的堆積物來源於()

A.大渡河

B.東部山體

C.西部山體

D.東部溝谷

(2)圖示大渡河沿岸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應進行堤壩防護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D(2)A

【解析】(1)從圖中資訊可以看出,瀘定縣大渡河東岸城區所在地形區的堆積物來源於東部溝谷,應該是山洪暴發時從山上衝下來的。

(2)甲地位於河流的凹岸,容易被流水侵蝕,再者甲地區多建築物,侵蝕後對人們生活影響大,所以最應該進行堤壩防護。

知識點3 風沙地貌

1.概念

乾旱

地區,以

風力

為主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

風沙地貌

常見的地貌型別

風沙地貌

2.原因

乾旱地區,地表多是

沙漠

戈壁

,風大而頻繁。風及其挾帶的沙粒衝擊和摩擦岩石,天長日久,就會形成

風蝕地貌

,如

風蝕柱

風蝕蘑菇

、雅丹等地貌。當風速

較弱

,其挾帶的沙粒便會

沉積

下來,形成

風積地貌

,如

沙丘

3.分佈

我國風沙地貌主要分佈在

西北

地區;在多沙的

河谷地帶

、植被

稀少的沙質湖岸

海岸

,也常看到

風沙地貌

4.主要型別

風沙地貌主要包括

風蝕地貌

風積地貌

01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02

常見的地貌型別

03

常見的地貌型別

04

知識拓展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與特點

(1)形成:在定向風的作用下,風沙遇到草叢或灌木的阻擋堆起小沙堆,逐漸增大的小沙堆,對風挾帶的沙所起的阻擋作用大,風在迎風坡上發生吹蝕,沙粒被吹動並越過沙丘頂部,下落到沙丘的背風坡進行堆積,逐漸形成新月形沙丘。

(2)特點:新月形沙丘因狀如新月而得名。迎風坡緩,背風坡陡。

新月形沙丘簡介

示範例題

讀地貌景觀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

常見的地貌型別

(1)該類地貌景觀常見於我國的( )

A.海南島

B.四川盆地

C.華北平原

D.準噶爾盆地

(2)關於該類地貌景觀地區的氣候特徵描述最符合的是()

A.全年高溫多雨

B.夏季高溫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冬季寒冷乾燥

(3)該類地貌景觀主要作用力為()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

C.風力侵蝕

D.波浪侵蝕

【答案】(1)D(2)C(3)C

【解析】(1)圖中為風蝕地貌,主要發育在我國乾旱的西北地區,故D正確。

(2)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水汽難以到達,全年降水較少;氣候的大陸性特徵顯著,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故C正確。

(3)我國西北地區多大風天氣,外力作用以風力作用為主,故C正確。

知識點4海岸地貌

1.概念

海岸在

海浪

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

海岸地貌

常見的地貌型別

幾種常見的海岸地貌

2.主要型別

海岸地貌可分為

海岸侵蝕地貌

海岸堆積地貌

兩種型別,其中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地貌是受海浪等的

侵蝕作用

形成的,稱為海岸侵蝕地貌。海灘、沙壩等是由海浪等的

堆積作用

形成的,稱為海岸堆積地貌。

(1)海岸侵蝕地貌

01

海蝕崖、海蝕平臺,

在海浪的長期侵蝕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叫海蝕崖。海蝕崖逐漸後退,在海蝕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傾斜的平臺,稱為海蝕平臺。

常見的地貌型別

2

海蝕穴

,沿岸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受海浪不斷衝擊,岩石不斷碎落而形成的

槽型凹穴

,稱為海蝕穴。

常見的地貌型別

3

海蝕拱橋

,沿岸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時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蝕,

兩側的海蝕穴互相貫通

,形成海蝕拱橋。

常見的地貌型別

4

海蝕柱

,海蝕拱橋受到海浪的侵蝕,

頂層崩塌後形成

的獨立巖柱稱為海蝕柱。

常見的地貌型別

(2)海岸堆積地貌

01

海灘

,按照沉積物顆粒大小可分為礫灘、沙灘泥灘色。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礫灘和泥灘

2

沙壩

,當波浪向岸運動,加上洋流的作用,泥沙平行於海岸堆積,形成的長條形水下堆積體,稱為沙壩,當沙壩生長到一定高度後,可以露出水面。

常見的地貌型別

示範例題

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島國,島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處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該國旅遊業發達,著名景點“藍窗”就分佈在戈佐島西北角,但該景觀已於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下圖為馬耳他地圖及其著名景點“藍窗”,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1) “藍窗”坍塌的原因是()

A.火山活動

B.颶風吹襲

C.海浪衝擊

D.泥石流衝擊

(2)馬耳他島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勢低平,鹽鹼化嚴重

B.大風天數多

C.夏季乾熱,冬季溼冷

D.地表土層薄,且嚴重缺水

【答案】(1)C(2)D

【解析】(1)根據圖示,“藍窗”景觀分佈在淺海環境中,坍塌的原因是海浪衝擊,C對。

(2)馬耳他島島上多石灰岩,易被水侵蝕。多溶洞或地下河,地表水不易存留。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是地表土層薄,且嚴重缺水,D對。

知識點5 冰川地貌

1. 概念

冰川

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區地面上

多年存在

並沿地面

緩慢運動

的天然冰體。

常見的地貌型別

冰川

冰川對地球表面的

侵蝕

搬運

堆積

導致地表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

常見的地貌型別

冰川的侵蝕、搬運,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2. 分佈

冰川地貌主要分佈在

兩極地區

和中低緯度

高山地區

,兩極地區的主要是

大陸冰川

形成的地貌,而中低緯度高山地區的主要是

山嶽(山地)冰川

形成的地貌。

常見的地貌型別

世界主要山地冰川分佈

3. 主要型別

冰川地貌分為

冰川侵蝕地貌

冰川堆積地貌

。常見的冰川侵蝕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冰川堆積地貌

主要有冰磧丘陵等。

常見的地貌型別

幾種冰川地貌示意

(1)冰川侵蝕地貌

冰斗

冰斗:

山嶽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

圍椅狀凹地

,三面巖壁陡峭,底部較平緩。

01

冰川在山坡上不斷刨蝕形成圍椅狀的窪地是為冰斗。

常見的地貌型別

冰斗的形成示意,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冰川槽谷(“U”形谷)

冰川槽谷(“U”形谷):

冰川流動時

刨蝕作用

所形成的谷地,兩壁陡立,谷地開闊,形如

“U”字

2

巨大的冰流貫穿山麓會塑造出谷底寬緩、谷坡陡峻的冰川槽谷,因其橫剖面呈

“U”字形又得名“U”形谷。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冰川穀形成示意圖,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角峰、刃脊

角峰:

金字塔形的

尖峰

,周圍有冰斗發育。

刃脊:

山嶺兩側的

冰斗和冰窖

不斷擴大,或兩側山谷冰川的谷坡後退,相鄰冰斗之間的

山脊形成刀刃狀

3

各個方向的冰斗向山體溯源侵蝕,冰斗後壁不斷後退,山峰越來越陡峭,

山脊也變成了刀刃狀,這便是角峰和刃脊。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角峰、刃脊形成示意圖,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其他冰川侵蝕地貌還有冰蝕湖、峽灣等,在第四紀大冰期,

歐亞大陸

北美大陸

的很多地區被連綿的冰川覆蓋,留下了大量此類冰川遺蹟,這些遺蹟成為研究

環境演變

的依據。

美麗震撼的挪威峽灣

(2)冰川堆積地貌

冰川形成的沉積物統稱為

冰磧(qì)物

,磧字

意為淺水中的沙石。

冰磧丘陵

是冰川堆積後形成的波狀起伏的地表形態。

01

冰磧丘陵景觀

,此外,在冰川侵蝕山體的過程中大量碎屑隨冰川流動,碎屑在冰流兩側聚集形成側磧壟,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

終磧壟

常見的地貌型別

常見的地貌型別

終磧壟、中磧壟、側磧壟形成示意,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示範例題

地球表面的隕石易風化和發生化學成分變化,南極大陸卻因環境特殊儲存了大量隕石,被稱為“隕石寶庫”。下圖為南極冰流域和隕石富集區分佈示意圖,據此完成以下問題。

常見的地貌型別

(1)隕石富集區形成的原因是()

A。天體撞擊

B。冰川作用

C。流水沉積

D。板塊運動

【解析欄目】

【答案】B

(2)相對於其他地區,南極隕石科考價值較高的原因是()

A。氣候溼潤,隕石不易風化

B。冰雪覆蓋,儲存年代久遠

C。環境潔淨,對隕石汙染小

D。臭氧層薄,墜落的隕石多

【答案】(1)B;(2)B

【解析】

(1)南極洲氣溫很低,流水作用很弱,外力作用以冰川作用為主,隕石在冰雪覆蓋下,可以被很好地儲存下來,受到冰川的搬運作用,被運送至地勢較低處,B對。

(2)氣候溼潤﹐隕石更易風化,A錯。冰雪覆蓋﹐隕石外部有良好的保護層,且氣溫低,大部分外力作用都較弱,使隕石儲存年代久遠,B對。隕石科考價值高低取決於隕石自身價值,環境潔淨程度對其影響很小,C錯。南極洲隕石較多不是因為南極洲的臭氧層薄,主要是因南極洲的大氣層較薄﹐隕石進入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燃燒更少,所以,墜落到地面的隕石多,D錯。

K重難

不同地區地貌型別的判斷

(1)根據外力作用形式及地貌典型分佈地區判斷地貌型別

注:外力作用又叫外營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陽能的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風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表現形式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作用。

侵蝕地貌

常見的地貌型別

堆積地貌

常見的地貌型別

(2)依據地貌形態判斷

主要地貌的形態特徵典型,可以透過特徵來進行判斷。若地貌顯示為扇形,應為沖積扇(洪積扇);若地貌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極有可能為黃土高原的黃土地貌等。

(3)依據所在地區氣候特徵判斷

若該地區位於西北乾旱地區,則地貌主要作用力可能為風力作用,形成風沙地貌,如沙丘地貌。若該地區位於東部季風氣候區,則地貌主要作用力可能為流水作用,形成流水地貌,如“V” 形谷、沖積扇。

示範例題

下圖是鼓浪嶼西南沙灘上屹立著的一塊巨巖,中間有一個大巖洞,潮漲潮落,海浪拍打這個巖洞時,發出咚咚聲響,儼如擊鼓,人們稱它為“鼓浪石”。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常見的地貌型別

(1)形成鼓浪石的地質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蝕

B.風化和風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侵蝕

(2)圖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積地貌是()

A.巖洞

B.岩礁

C.沙灘

D.海岸

【答案】(1)A(2)C

【解析】(1)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瀑布和峽谷;風化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風化殼,風力侵蝕作用多形成風蝕柱、風蝕蘑菇、雅丹地貌;冰川侵蝕地貌常有U形谷、冰斗和角峰,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臺和海蝕拱橋。巨巖中的巖洞應是海水侵蝕的結果,故A正確。

(2)巖洞是由於天然水流經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雲岩等)與它們發生化學反應而使岩石溶解所形成的地下空間,是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岩礁是位於或近於水面的石塊,是海浪的侵蝕作用形成的;沙灘是海底的土壤在地殼運動中露出海面,一些珊瑚礁與貝殼也隨之露出,在海浪的衝擊磨洗下變成微小的顆粒,成為海灘、沙灘,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積地貌;海岸(又稱濱),是在水面和陸地接觸處,經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濱水地帶,這個地區以海浪的侵蝕作用為主。故C正確。

宣告:以上內容摘自包學習APP_動態教輔《全息解讀 地理丨必修第一冊 》,歡迎來包學習和更多小夥伴一起學習更多知識吧。

TAG: 地貌形成冰川侵蝕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