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畔大蝸牛

【巴黎傳奇】

誰締造了巴黎?

當我在思考如何落筆時,腦海裡首先浮出這個疑問。“巴黎”是一個宏大的題目。它

是歐洲大陸的中心,是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焦點,是眾多歷史大事件的見證者。如果要論資排輩,在歐洲只有倫敦、羅馬能跟巴黎比肩。

不得不承認,即使以遊客的角度,想用一兩篇文章將巴黎概括完整,簡直是痴心妄想。因此我單獨開一個專題,嘗試講述巴黎及其締造者們的傳奇歷史。

巴黎二十區

塞納河畔大蝸牛

巴黎市區往往被比喻成蝸牛,因為20個行政分割槽就像一隻緩慢爬行的蝸牛,而且巴黎的城市更新速度也跟蝸牛一樣遲緩,讓人難以忍受。

然而巴黎並非一開始就長得像蝸牛,巴黎“蝸牛史”來源於一場偉大的工程——1860年城市改造。

塞納河畔大蝸牛

首先要提及19世紀的時代背景。

法國當代著名城市史專家白赫納赫·馬赫尚說過:“如果我們總結一下 19 世紀巴黎的歷史,唯一特點是人口的快速增長”。

在工業革命期間,法國經濟高速增長,鐵路網路向全國延展,導致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追求發展機會。1801 年巴黎老城人口只有 54萬,到了1856年,這個數字達到100萬。

當時巴黎保留著大量中世紀留下來的基礎設施,這些城市設施陳舊落後,明顯無法負擔日益增多的居民數量。人口急速增長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例如城市擁擠、疾病流行、貧富差距加大,迫使巴黎在19 世紀中葉進行大規模城市改造。

塞納河畔大蝸牛

攝影家查爾斯·馬維爾:改造前的舊巴黎

一對“最佳搭檔”在此背景下邁進歷史舞臺。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一個藝術家委員會制定了一份城市美化和城市衛生規劃,直到拿破崙大帝執政時期,這份規劃才完全落實。拿破崙大帝曾經說過:“我不僅僅要讓巴黎成為現在最美麗的城市,而且未來也要是最美的城市”。他重修塞納河河岸建築,並在河上建起四座新橋。老城區大批低矮棚屋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寬敞的大街。

不過真正讓巴黎煥然一新的是拿破崙大帝的侄子

拿破崙三世

(也就是後來打輸德法戰爭的那位)。他執掌國家大權後,繼承了叔叔改造巴黎的想法,委託城市規劃師

奧斯曼男爵

開啟一項全新的巴黎改造計劃。巴黎有一條奧斯曼大道,就是以奧斯曼男爵命名的。拿破崙三世初次與奧斯曼會晤,不禁發出由衷的讚歎:“我面前這個人的能力在當今時代首屈一指:他身材魁梧、精力充沛,既聰明又狡詐,而且勇敢無畏。”

拿破崙三世對巴黎改造的想法跟前人不一樣,拿破崙大帝以及其他法國君主的改造計劃只是對巴黎的修修補補,但拿破崙三世想要從整體上改造巴黎。另外他還是一位城市規劃師和城堡愛好者,親自參與到新巴黎的規劃設計。

塞納河畔大蝸牛

攝影家查爾斯·馬維爾:改造前的舊巴黎

1860年,拿破崙三世將巴黎近郊納入城區,城區面積急劇擴張。此時巴黎的面積(7802平方公里)比法國大革命前(3300平方公里)膨脹了不止一倍。原本巴黎有12區,城區擴張後必須重新劃分區份,於是才有了現在的巴黎20區。

巴黎道路系統全面更新,用寬敞的林蔭大道取代狹窄的老街,以解決日漸擁堵的市區交通;貧民區和大批老舊房屋被改建,共拆除19,730座舊房屋,新建約34,000座建築;新建許多城市公園和大型廣場,如肖蒙山丘公園,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法國攝影師馬維爾·夏爾(Marville Charles )受巴黎市政府委託,用鏡頭記錄城市改造前後的巴黎。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巴黎的變化,可以搜尋這位攝影師的作品。

塞納河畔大蝸牛

塞納河畔大蝸牛

城市改造最出名的傑作要數

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

,它和凡爾賽鏡廳同樣以鏡子裝飾聞名。歌劇院為折衷主義風格,集古希臘羅馬式柱廊、巴洛克、洛可可等多樣特徵於一身,展現出啟蒙時代以降,巴黎作為文化大熔爐的特點。

1986年首演的音樂劇

《歌劇魅影》

就以巴黎歌劇院為背景,歌劇院的知名度隨著《歌劇魅影》全球演出而極度攀升。

塞納河畔大蝸牛

攝影家查爾斯·馬維爾:改造後的巴黎街頭公廁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巴黎,就是拿破崙三世和奧斯曼男爵的改造成果。奧斯曼男爵對改造工程非常自豪,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整個巴黎都改頭換面了。”

當然,不乏對巴黎改造的反對聲音。法國政治家朱爾斯·費裡提道:“我們眼含熱淚,緬懷著過去古老的巴黎,那屬於伏爾泰的巴黎……那1830年和1848年的巴黎。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宏偉壯麗的新建築拔地而起,卻造就了滿城的混亂,只見庸俗之風大行其道。我們能留給後輩的,只是物慾橫流的現實。”

大蝸牛的小故事

塞納河畔大蝸牛

在巴黎的分割槽裡,可以看出明顯的貧富區別。

在工業革命時代,大部分法國城市都將工廠放在城市的東邊或東北角,因為法國位於北半球西風帶,風向是從西南吹向東北。大量貧困工人,以及來自非洲、中東等地的移民居住在工廠區,因此巴黎東北部,特別是18、19、20區,成為法國著名的貧民區。這幾個區被稱為比較混亂和危險的區域。

巴黎最著名的景點之一蒙馬特高地就位於此。建議大家來巴黎旅行前先上網搜尋有關巴黎旅行的騙局,以防上當受騙。

相對的,富人們居住在安靜、舒適的巴黎西部,尤其是8、7、15、16區。

塞納河畔大蝸牛

巴黎中國城坐落在13區,不過13在法國不是一個吉利的數字。

法國有一句俗語“與13區區長結婚(se marier à la mairie du 13e arrondissement)”,意思是“與人姘居”。原本區份編號是從西往東,從北向南開始編排,但這樣一來13這個不吉利的數字就落到富人區頭上了。巴黎的有錢人們肯定不願意,於是政府唯有改變編號方法,從中間的區開始編號,也就是最中間的區是1區。

塞納河畔大蝸牛

莎士比亞書店

巴黎有一些比較著名的街區。

位於第5、6區之間的

拉丁區

是巴黎的“大學城”,大批高階學府坐落在此。拉丁語是中世紀知識的傳播媒介,所以大學林立的學府區被譽為拉丁區。

拉丁區有很多文藝的打卡點,例如世界最具盛名的書店之一

莎士比亞書店

。最早的莎士比亞書店1919年由西爾維亞·畢奇在L‘odéon街12號建立,很快成為海明威等一批文豪的聚會地,後來因為二戰停業。戰後美國人喬治·惠特曼在B cherie街37號建造一所新的書店,並且使其成為作家們的聚點。到了20世紀60年代,惠特曼的書店才改名為莎士比亞書店,所以今天儲存下來的莎士比亞書店已經是第二代了。

塞納河畔大蝸牛

在拉丁區,沉睡著許多偉大的靈魂。他們是伏爾泰、盧梭、雨果、居里夫人、大仲馬,以及許多偉大的法國名人。

174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在一場大病初癒後,認為自己的病癒應歸功於巴黎主保聖人“聖女熱納維耶芙”的庇佑,因此決定為聖女重新修建教堂,同時也希望教堂能鞏固當時被宗教紛爭搞得狼狽不堪的法國教會。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制憲會議決定將教堂改建為一座紀念法蘭西民族英雄的聖殿,

先賢祠(Panthéon)

就此誕生。從1791年起,共有72個名字被刻在先賢祠。

先賢祠周圍簇擁著眾多高校,法蘭西英雄們的光輝事蹟是否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莘莘學子?巴黎第一大學圖書館

聖日內維耶圖書館(Bibliothèque Sainte-Geneviève)

毗鄰先賢祠,想要感受法國大學的氛圍,可以順帶進去參觀一下。

稍微解釋一下“主保聖人”這個宗教概念。主保聖人是基督教中保護某地區、某種職業或團體的聖人或天使,類似於中國的城隍、媽祖、關帝等。聖女熱納維耶芙生活在5世紀的巴黎,曾經將基督教傳給法蘭克國王,因此被尊為巴黎主保聖人

塞納河畔大蝸牛

如若想體驗巴黎的小資生活,還得去第3、4區之間的

瑪萊區

。不過我沒有在這個區停留太久,下次再去巴黎,一定在瑪萊區探店,逛逛孚日廣場、雨果之家、薔薇街、蓬皮杜藝術中心、聖保羅藝術村等等,然後專門寫一篇關於瑪萊區的文章。

最後插播一則新聞,法國政府宣佈,將在今年完成巴黎市中心四區合併工作,目的是平衡巴黎各區的人口分佈和經濟發展,畢竟1至4區的面積和人口實在是少得可憐。

新專題《巴黎傳奇》首篇介紹巴黎區份的歷史,及部分割槽份的特色,之後會詳細講述巴黎的歷史文化和旅遊景點。《巴黎傳奇》更新時間不定,跟《偉大城市》錯開更新,但主要還是以《偉大城市》為主。

閱讀完,別忘了

關注

轉發

、點

在看

啊,寫文章需要大家的支援。歡迎留言交流,

留言板

在下方。

TAG: 巴黎改造法國城市拿破崙